在河北邯鄲,
有一座縣城曆史上曾被稱為(wei) “北京”,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chuan) 》中
出現了十九回之多,
你知道這是哪裏嗎?
雪中的大名府。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河北有著5000多年的發展曆史,
其文化繁衍源遠流長。
今天,小新要給大家介紹的是
河北省級曆史文化名城——大名。
俗話說,
一部《水滸》傳(chuan) 天下,
世人皆知大名府。
你可能已經久聞“大名”了。
《水滸傳(chuan) 》中,
大名府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涉及或提到大名府的
有十九回之多,四萬(wan) 多字。
“玉麒麟”盧俊義(yi) 、“青麵獸(shou) ”楊誌、
“急先鋒”索超、“鐵臂膊”蔡福等
大家熟悉的梁山好漢都和大名府有故事。
明清大名府古城牆。 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如此高的提及率,
可見大名府當時作為(wei) 北宋陪都“北京”的重要地位。
《水滸傳(chuan) 》中這樣描繪大名府:
“城高且地險,塹闊且濠深”;
“千百處舞榭歌台,數萬(wan) 座琳宮梵宇”;
“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wan) 黎民居上國”。
明清大名府古城牆夜景。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大名府在哪裏呢?
今河北省大名縣城東(dong) 北大街鎮一帶。
大名縣地理位置特殊,
位於(yu) 冀、魯、豫三省交界,
在曆史上曾兩(liang) 為(wei) 國都、七為(wei) 陪都、
十一次為(wei) 省級治所、十四次為(wei) 地市級治所。
北宋北京大名府故城建於(yu) 公元360年,
水毀於(yu) 公元1401年,
當時漳河、衛河齊發大水,
水位高於(yu) 城牆,淤泥一丈多深,
整座城池毀於(yu) 洪水中。
考古隊員在清理發掘大名府故城遺址現場。 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2006年,
大名府故城
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是一次性水毀,
大名府故城建築基址、宮舍布局、街區民房
大都在地下保存完好。
今東(dong) 門口、南門口、鐵窗口、北門口四村
是故城的東(dong) 、南、西、北四大城門舊址。
大名府故城遺址主體(ti) 牆西壁正視圖。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考古人員正在測量出土陶器。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曆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
如果你想進一步觸摸曆史的脈絡,
一定要參觀故城遺址內(nei) 的大名石刻博物館。
石刻博物館館內(nei) 主體(ti) 建築弘敬閣,建築麵積4200平方米,總高度45米,明5層、暗7層,宋代風格仿古建築。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遊客駐足流連於(yu) 石刻博物館。 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這是一座北方園林風格
仿宋式建築專(zhuan) 題石刻藝術博物館,
藏有中國目前最大古碑“五禮記碑”
中國最大古碑——何進滔德政碑(五禮記碑)。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被譽為(wei) “天下第一墓誌”的何弘敬墓誌銘
開中國碑刻行書(shu) 先河的“馬文操神道碑”
何弘敬墓誌銘,1973年11月出土於(yu) 大名縣“萬(wan) 堤古墓群”,形製巨大,誌石正麵楷書(shu) 59行滿行63字,共計3336字,享有“天下第一墓誌”之稱。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朱熹寫(xie) 經碑”
明嘉靖陳皇後家族諭祭碑刻等
彌足珍貴的石刻,
碑刻時間跨度千餘(yu) 年。
石刻博物館西區,為(wei) 現代書(shu) 法名家碑刻展示區、曆代帝王書(shu) 法碑刻展示區和曆屆書(shu) 協主席作品碑刻展示區。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大名府故城遺址位於(yu) 大名縣大街鎮,
“大街”之名源於(yu) 當時有通衢大道,
“一代歌後”鄧麗(li) 君的故鄉(xiang) 鄧台村也在這個(ge) 鎮。
麗(li) 君小鎮一角。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這座隻有幾百口人的村莊,
原名“鄧堂”,
後因村子形如台狀,改稱“鄧台”。
當年,它處於(yu) 宋朝陪都近郊,
背靠漳河右堤,前臨(lin) 漳南排水渠,
村子周圍遍植柳樹,平添了三分靈氣。
在麗(li) 君小鎮,八方遊客絡繹不絕,紛紛拍照留影。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剛到村口,
鄧麗(li) 君的頭像就映入眼簾,
旁邊書(shu) 寫(xie) 著“麗(li) 君小鎮”“鄧台”的字樣。
鄧台村村口,鄧麗(li) 君的頭像映入眼簾。大名縣宣傳(chuan) 部 供圖
沿著村中央的青石板路行走,
每走幾步地麵就會(hui) 出現一個(ge) 樂(le) 符,
空氣中飄蕩著鄧麗(li) 君悠揚的歌聲。
行至鄧台村主街道中段路北,
是一個(ge) 幹淨整潔、占地1500平方米的廣場
——麗(li) 君文化廣場。
廣場東(dong) 側(ce) 就是鄧麗(li) 君祖居老宅。
麗(li) 君小鎮旅遊景點指示牌。 大名縣宣傳(chuan) 部 供圖
麗(li) 君文化廣場東(dong) 側(ce) ,就是鄧氏祖居老宅。 大名縣宣傳(chuan) 部 供圖
老宅中擺放著一些舊時的生活物什,
還有鄧氏家譜、鄧台村介紹、
鄧家人的照片、文字等。
鄧氏祖居老宅。 大名縣宣傳(chuan) 部供圖
老宅院子中還有兩(liang) 棵同根樹,
讓人自然地聯想起海峽兩(liang) 岸的鄧家人。
更讓人稱奇的是,
老宅背後有一個(ge) “日月潭”,形狀宛如日月。
這是鄧家老宅的內(nei) 院——東(dong) 院。 大名縣宣傳(chuan) 部供圖
作為(wei) 河北省級曆史文化名城,
大名最不缺的就是文化。
千裏運河,迤邐穿行。
循著大運河河北段一路北上,
大名縣便是起點。
大運河大名段曆史悠久,
發端於(yu) 三國時期的白溝,
興(xing) 盛於(yu) 隋唐時期的永濟渠,
漸衰於(yu) 明清以後的衛河,
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
河道水量大減,近乎荒廢。
明清大名府古城即今大名縣城。明建文三年(1401年),宋代大名府城圮於(yu) 洪水後,明都指揮使吳宬於(yu) 衛河北岸艾家口重築大名府城,至今已有600餘(yu) 年曆史。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大運河造就了大名縣的兩(liang) 座古城,
北宋時期的大名府故城和明清古城。
明代大名府城池呈正方形,周長九裏十八步。
明代大名府城牆基本呈正方形,周長九裏十八步,城牆高三丈五尺,寬兩(liang) 丈五尺。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明代大名府城牆基本呈正方形,周長九裏十八步,城牆高三丈五尺,寬兩(liang) 丈五尺。 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登上古城北門城樓,
翹脊飛簷,
“大名府”三個(ge) 燙金大字熠熠生輝。
周長4.5公裏的城牆綿延開來,
將古城區的四大街、八小街、
七十二條小巷(胡同)囊括其中。
明清大名府古城北城門。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明清大名府古城牆夜景。 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近年來,
大名縣以城牆文化、非遺文化為(wei) 核心,
進行文化延展及資源重塑,
形成“牆裏牆外”城牆藝術和
“草編中華”非遺文化兩(liang) 大IP品牌。
大名草編非遺傳(chuan) 承人王群英正在編製作品。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草編和服裝設計元素的結合。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聞名遐邇的草編京劇臉譜係列。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同時融入大名特有的
曆史遺存、民俗文化、特色飲食,
通過創新演繹打造旅遊核心產(chan) 品,
構建大名古城“城裏、城外”旅遊的兩(liang) 極。
圖為(wei) 大名“二五八”傳(chuan) 統名吃之一——二毛燒雞。 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圖為(wei) 大名“二五八”傳(chuan) 統名吃之一——郭八火燒。 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圖為(wei) 大名“二五八”傳(chuan) 統名吃之一——五百居香腸。大名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AI也去了趟大名
來看看AI眼中的大名
漫漫千年史,
悠悠一座城。
大名歡迎您!
作者:李玉素 陳林 王天譯
視覺:倪雯冰
製圖:中新AI實驗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