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衛】中外學者揭示全球核幔邊界高速異常區內(nei) 存在超低速區
中新社合肥3月6日電(記者 吳蘭(lan) )記者6日從(cong)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外學者合作發展了一種探測核幔邊界超低速區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邊界大尺度高速異常區域內(nei) 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區。
據悉,這一重要研究進展由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yu) 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及國際同行合作實現的,為(wei) 超低速區的形成機製研究提供了關(guan) 鍵信息。
相關(guan) 研究成果於(yu) 北京時間2024年3月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
作為(wei) 地球內(nei) 部最重要的邊界之一,核幔邊界層連接著液態外核與(yu) 固態地幔,是物性結構與(yu) 動力學過程最複雜的區域之一,對於(yu) 地球磁場演化、地球自轉變化與(yu) 地球參考框架等方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過去幾十年裏,地震學觀測顯示核幔邊界上方存在多尺度的非均勻結構,包括大型低速省、中小尺度的超低速區等。研究團隊聚焦於(yu) 核幔邊界高速異常區域是否廣泛存在超低速區這一科學問題,發展了一種探測核幔邊界超低速區的新方法,有效地擴展了核幔邊界高速異常區域的采樣範圍。
研究團隊搜集了2000年至2020年間143個(ge) 震源深度大於(yu) 300千米、體(ti) 波震級大於(yu) 6級的全球地震事件在北美洲、歐洲及中國台陣記錄的波形數據,開展振幅、偏振、頻率等多指標特征分析。
研究團隊不僅(jin) 在太平洋和非洲下方的大型低速省周圍發現了超低速區,還在之前未被充分研究的核幔邊界高速異常區域內(nei) 探測到了超低速區,包括中美洲、亞(ya) 洲中西部、阿拉斯加和格陵蘭(lan) 島等區域。
該研究結合已有地球動力學模擬結果,還揭示了核幔邊界高速異常區域內(nei) 的超低速區形成機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