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德3月17日電 (呂巧琴 吳允傑)台前,鑼鼓聲畢,片刻前輾轉騰挪、雄姿颯爽的線獅驟停,安靜匍匐台麵上。台後,一群少年緩緩走出,稚嫩的臉龐上掛著豆大的汗珠。
“與(yu) 線獅共舞,是我們(men) 的愛好,更是我們(men) 對傳(chuan) 統非遺技藝的熱愛與(yu) 傳(chuan) 承。”“興(xing) 賢少年線獅隊”領隊陳吉宏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紮根於(yu)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興(xing) 賢村的“興(xing) 賢少年線獅隊”中,最大的成員24歲,最小的僅(jin) 13歲,平均年齡為(wei) 18歲。他們(men) 用手中錘敲響鑼鼓,以手中繩舞動線獅。
圖為(wei) “興(xing) 賢少年線獅隊”隊員們(men) 製作線獅。褚子強 攝
留傳(chuan) 於(yu) 霍童鎮的霍童線獅,又稱“抽獅”,繼承中華獅舞千年文化,擁有豐(feng) 富的表演內(nei) 容和製作技藝,是一種集文功、武功於(yu) 一身的傳(chuan) 統民俗文化,被譽為(wei) “中華一絕”。2006年,霍童線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線獅隊是我和幾個(ge) 小夥(huo) 伴於(yu) 2014年自發成立的。”陳吉宏告訴記者,在觀看霍童線獅表演時,他們(men) 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於(yu) 是成立一支自己的線獅隊,開啟“線獅少年”逐夢之旅。
竹子的年份要老、日照時間要長、竹節要長……挑選製作線獅的竹子是第一道繁雜的工程,而後搭骨架、火烤、填充、定型、上色、裝飾等流程更為(wei) 考究,製作一隻線獅,往往需要花費一至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
憑借著熱愛,陳吉宏和他的小夥(huo) 伴們(men) 自學竹匠,在父輩幫助和參考其他製作方式下,做出了屬於(yu) 他們(men) 的線獅,並開始在村中訓練。
圖為(wei) “興(xing) 賢少年線獅隊”隊員們(men) 正在練習(xi) 舞動線獅的各項技巧。褚子強 攝
然而,霍童線獅家族傳(chuan) 承規定嚴(yan) 格,師傅難尋。“沒有師傅教我們(men) 動作,我們(men) 就自己去看鎮上的表演,看線獅演出的視頻,一邊看一邊學,慢慢把握技巧。”陳吉宏說。
霍童線獅表演者在拉線時,看不到舞台上的獅子,完全憑著鑼鼓聲的輕重緩急操縱獅子舞動。一隻線獅大則40多斤,小則20多斤,要通過繩索讓其跳躍舞動,並非易事,是體(ti) 力與(yu) 默契的一大考驗,更需要大量練習(xi) 。
因製作線獅手掌被竹子劃傷(shang) 布滿疤痕,被繩子抽打到耳朵導致耳鳴,控製不住線獅重量從(cong) 高台摔下……近10年間,隊員們(men) 練習(xi) 時受傷(shang) 在所難免。
但憑著一股韌勁與(yu) 熱愛,他們(men) 的技藝快速提升。這期間,他們(men) 經曆過親(qin) 友的不解,也感受到滿滿的暖意;有村中老師傅為(wei) 他們(men) 進行木工加工,也有鄉(xiang) 賢為(wei) 他們(men) 外出表演籌措路費。
“對於(yu) 熱愛的事業(ye) ,受傷(shang) 的疼痛隻是一時的,掌握技藝的快樂(le) 卻能持續很久。”隊員陳潮說,他們(men) 還會(hui) 打點零工,用來補貼線獅製作的手工費、演出的食宿行費用等支出。
“興(xing) 賢少年線獅隊”的堅持和努力,吸引“小少年”不斷加入。如今,這支隊伍從(cong) 最初8人發展到30人,技藝精進,規模擴大。
今年14歲的宋佳誠,跟著這支線獅隊學習(xi) 已有4年。“學習(xi) 線獅很有趣,隊裏氛圍很好,也很佩服吉宏哥他們(men) 這麽(me) 多年的堅持。”
對於(yu) 陳吉宏來說,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演出贏得觀眾(zhong) 掌聲和讚許的那一刻,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他希望能帶著這群小夥(huo) 伴們(men) 共同成長,讓他們(men) 的線獅夢成為(wei) 全村人的驕傲。
圖為(wei) “興(xing) 賢少年線獅隊”2024年春節期間走進寧德市蕉城區洋中鎮芹嶼村表演霍童線獅。褚子強 攝
如今,陳吉宏及其隊員也在探索著屬於(yu) Z世代的非遺傳(chuan) 播之路。他們(men) 通過直播記錄日常,並不斷嚐試將時下流行的元素加入講解,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霍童線獅。
他們(men) 還與(yu) 村中探討將觀看線獅表演納入研學活動,籌建線獅隊的網頁和微信公眾(zhong) 號等平台,打造一個(ge) 線獅愛好者之家。
“將當代潮流與(yu) 傳(chuan) 統文化有機結合,是我們(men) 這一代傳(chuan) 承非遺文化最大的優(you) 勢。”陳吉宏表示,將繼續“線獅少年”的逐夢之旅,帶領隊員們(men) 一同做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