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尺素金聲丨淨息差20年來最低,背後是銀行讓利實體經濟

發布時間:2024-04-03 15:40:00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yun) 澤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實體(ti) 經濟綜合融資成本持續下降,銀行淨息差已降到20年來最低水平。

  在近年來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淨息差降低的主要推動力來自貸款利率持續下降,成為(wei) 銀行向實體(ti) 經濟讓利的具體(ti) 體(ti) 現。淨息差是銀行淨利息收入和全部生息資產(chan) 的比值。作為(wei) 商業(ye) 機構,銀行吸收存款需要支付利息成本,發放貸款能夠獲得利息收入,由此形成的差額成為(wei) 銀行淨利潤。淨息差的降低意味著存款與(yu) 貸款間利差變“薄”,銀行淨利潤減少。

  相關(guan) 數據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監管指標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銀行業(ye) 淨息差環比下降4個(ge) 基點至1.69%,較2022年同期下降22個(ge) 基點。受淨息差、中間業(ye) 務收入等多方麵因素影響,2023年商業(ye) 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長3.2%,增速較2022年下降2.2個(ge) 百分點。與(yu) 此相對,去年12月,我國新發放企業(ye) 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wei) 3.75%,較上年同期低0.22個(ge) 百分點,持續創有統計以來新低,企業(ye) 融資成本持續降低。

尺素金聲丨淨息差20年來最低,背後是銀行讓利實體(ti) 經濟

  經濟是肌體(ti) ,金融是血脈,兩(liang) 者共生共榮。一方麵,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滋養(yang) ;另一方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經濟的穩定與(yu) 繁榮,是金融的立身之本和發展之基。銀行利潤建立在企業(ye) 發展的基礎上,實體(ti) 經濟如果沒有足夠的利潤率或者盈利能力,銀行是沒有辦法獲得持續發展和盈利空間的。而當前淨息差的降低,使企業(ye) 從(cong) 銀行獲得低成本貸款,能夠極大減輕經營發展負擔,把更多資金投入科研創新、轉型升級、設備更新等領域,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實體(ti) 經濟規模擴大、效益改善、質量提升,銀行才能獲得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放水養(yang) 魚,才能魚肥水美。短期看,銀行淨息差降低會(hui) 給自身經營帶來不小壓力,損失一些眼前利益;長遠看,這將助力實體(ti) 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倒逼銀行業(ye) 練好內(nei) 功,推動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讓銀行業(ye) 行穩致遠、基業(ye) 長青。

  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引導貸款市場報價(jia) 利率(LPR)下行、出台延期還本付息政策、推動金融機構減費讓利惠企利民……近年來,我國金融係統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作為(wei) 根本宗旨,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以“真金白銀”支持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轉型升級,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不斷夯實共生共榮的根基。

  截至2023年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yu) 額同比增長36.5%,“金融活水”滋養(yang) 綠水青山;本外幣涉農(nong) 貸款餘(yu) 額同比增長14.9%,“金融活水”潤澤“三農(nong) ”沃土;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本外幣貸款餘(yu) 額同比增長21.9%,“金融活水”澆灌創新之花……2023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12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5.2%,其背後是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量比上年多3.41萬(wan) 億(yi) 元、對實體(ti) 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1.18萬(wan) 億(yi) 元。中國經濟的“成績單”,印證著金融在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當前,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金融的源頭活水將更好賦能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