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專(zhuan) 線】留下來的台灣大廚:一方鐵板烹飪美味
中新社福建東(dong) 山4月6日電 題:留下來的台灣大廚:一方鐵板烹飪美味
作者 朱春燕 林曉紅 謝麗(li) 麗(li)
“來東(dong) 山,留東(dong) 山,在東(dong) 山……”這是台灣大廚葉世芳紮根福建省漳州市東(dong) 山縣的心路寫(xie) 照。
如果說鐵板燒是葉世芳無法舍棄的“一生摯愛”,那麽(me) 東(dong) 山便是葉世芳的“乍見之歡,久處仍怦然”。在東(dong) 山,他用一方鐵板,烹飪美味,品味鄉(xiang) 情,不負這“始於(yu) 初見,止於(yu) 終老”的至上浪漫。
3月22日,葉世芳正在做鐵板燒美食。 朱春燕 攝
在東(dong) 山南門灣的一頭,走過一段彎彎繞繞小路,來到灣縵鐵板燒餐飲店,初見葉世芳,他正在為(wei) 圍坐一圈的客人烹飪美食。
熾熱的鐵板迸發出劈啪聲,香味迅速彌漫開來。葉世芳以熟練的動作,用手中的烹飪工具將食材翻炒、烘烤,擺出各種造型,為(wei) 食客帶來一場視覺和味覺的盛宴。
葉世芳從(cong) 16歲開始做餐飲業(ye) 學徒,如今已經是一個(ge) 有著四十餘(yu) 年鐵板燒烹飪經驗的大廚了。1999年,他從(cong) 台灣來到上海,擔任中國第一家鐵板燒餐飲店的主廚。此後,他奔走於(yu) 各大城市,一直致力於(yu) 兩(liang) 岸餐飲文化的交流融合。
已近花甲之年的葉世芳,有了想要退休返台的想法。但去年11月,他受朋友邀請來到東(dong) 山度假,沒想到來後“留下來”的想法就在他內(nei) 心肆意生長。
“我來到東(dong) 山就是很放鬆。”葉世芳說,初到東(dong) 山,一股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這裏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片雲(yun) 彩,每一絲(si) 空氣似乎都在訴說著“與(yu) 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東(dong) 山的海景很好看,氣候、景色、人文都和我的家鄉(xiang) 很像。”東(dong) 山的風土人情,無不讓葉世芳感受到了久違的親(qin) 切。他用兩(liang) 個(ge) 星期讓自己沉浸式融入本地生活,感受當地的風土民情,也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針對鐵板燒的食材和市場前景進行考察,最終決(jue) 定“留下來”。
“鐵板燒是我熱愛的事業(ye) ,東(dong) 山是我喜愛的地方,我就想在這個(ge) 地方做鐵板燒餐飲。”機緣巧合下,葉世芳入職灣縵餐飲店,開始他在東(dong) 山的鐵板燒事業(ye) 。
3月22日,葉世芳(右)和鄰裏一起喝茶聊天。 朱春燕 攝
鐵板燒更多的追求原汁原味,而為(wei) 了讓“鐵板燒”這個(ge) 初入東(dong) 山的“毛頭小子”能夠入鄉(xiang) 隨俗,葉世芳也下足了功夫。他走街串巷與(yu) 當地民眾(zhong) 泡茶聊飲食習(xi) 慣,逛本土市場尋找屬於(yu) 本地人喜愛的食材。
“不能說一味要把鐵板燒做成很統一的味道,也要配合當地人的口味,這樣才能更好融入東(dong) 山。”葉世芳說,更多時候他都忙著改良菜品、創新菜式,想要把鐵板燒美食推廣到這個(ge) 讓他留戀的地方。
短短數月,他在鐵板燒製作上用料考究、做工紮實且變化豐(feng) 富,讓鐵板燒在“外來”與(yu) “本土”之間達到完美的味蕾平衡,成了東(dong) 山一眾(zhong) 美食饕客心目中喜愛的鐵板燒大廚。
如今,葉世芳的孩子早已成家立業(ye) ,他也和妻子達成紮根東(dong) 山的共識。他表示,將自己所學的鐵板燒美食及台灣的傳(chuan) 統味道帶給食客,用一道道美食助推兩(liang) 岸交流,是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