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是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陣地。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yu) 儲(chu) 能等前沿科技和產(chan) 業(ye) 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chan) 業(ye) 孵化與(yu) 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chan) 業(ye) 。央視網《AI時政畫報》推出係列策劃,從(cong) 未來產(chan) 業(ye) 洞察新質生產(chan) 力。
天天學習(xi) 約一個(ge) 世紀前,愛因斯坦與(yu) 玻爾的論戰——“上帝到底擲不擲骰子”,為(wei) 人類開啟了量子世界之門。
作為(wei) 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單位,量子可以“糾纏”,可以“疊加”,是微觀世界的神秘存在。它的潛力令人難以想象:經典計算機需要100年才能破譯的密碼,量子計算機可能在幾秒間就能突破。從(cong) 互聯網、智能手機到衛星定位導航、核磁共振,幾乎所有今天新誕生的技術都與(yu) 之有關(guan) 。
作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中未來產(chan) 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量子技術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兩(liang) 次提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更是明確提出,中國將在包括量子信息在內(nei) 的八大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已成為(wei)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前沿領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在多個(ge) 場合闡述量子科技的重要戰略意義(yi) 。
2013年7月17日,總書(shu) 記在中國科學院考察時表達了對量子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待:“科學家們(men) 開始調控量子世界,這將極大推動信息、能源、材料科學發展,帶來新的產(chan) 業(ye) 革命。”
2020年10月16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ju) 行第二十四次集體(ti) 學習(xi) 。總書(shu) 記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係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談“微觀世界”,抓“關(guan) 鍵變量”。從(cong) 實地考察到專(zhuan) 項學習(xi) ,從(cong) 頂層設計到政策支持,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高度關(guan) 注和積極推動下,我國已成為(wei) 全球“第二次量子革命”的重要推動者與(yu) 引領者。
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於(yu) 2016年發射,中國將“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向實用化推進了一大步。“祖衝(chong) 之二號”實現了對“量子隨機線路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九章二號”再次刷新國際光量子操縱的技術水平。2024年1月6日,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截至2月26日成功完成16萬(wan) 個(ge) 全球量子計算任務……
2023年2月7日,安徽合肥,一台正在運行的超導量子計算機,多個(ge) 操控係統機箱通過許多線束連接。
小小量子,有望撬動遠大未來。
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正在推動量子技術實用化;在安徽合肥,一條產(chan) 業(ye) 聚集的量子大街已初具規模;在山東(dong) 濟南,量子科技有望在2030年達到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發展能力……
在“十四五”期間,乃至更長遠的未來,量子科技有望成為(wei) 中國在全球科技產(chan) 業(ye) 中“開辟新領域、製勝新賽道”的重要核心技術,將催生一大批新質生產(chan) 力。
然而,當前我國量子科技尚處於(yu) 從(cong) 實驗室邁向市場的關(guan) 鍵期,量子科技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麵臨(lin) 落地技術壁壘高、投入大、人才短缺、商業(ye) 模式不成熟等諸多困難與(yu) 挑戰。
針對一係列困難與(yu) 挑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具體(ti) 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布局、健全政策支持體(ti) 係、加快基礎研究突破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培養(yang) 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
創新決(jue) 勝未來。今日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魄力不斷實現“從(cong) 0到1”的創新突破,包括量子技術在內(nei) 的眾(zhong) 多新技術正成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強勁引擎。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dong)
主 編丨李璿
策 劃丨劉禛
編 輯丨王卓婕
技 術丨宋博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李珊珊 孫潔 毛長誌 梁雅琴 閆田田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