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椒江排水管網有了“智慧地圖”
運檢人員隻需手持一台移動設備,通過巡維APP,就能看到泵站、管線的三維立體(ti) 圖像。作業(ye) 人員無需開挖路麵即可查看地下管網的空間分布狀態和信息,實現對汙水設施和設備的智慧化、集約化運營管理。
近日,投資近3000萬(wan) 元的台州“椒江排水在線”在浙裏辦、浙政釘同步上線,這項數字化應用服務是浙江省試點“智慧排水”項目,被選入浙江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數字孿生首批試點、省建設廳數字化應用場景第一批試點項目。
浙裏辦平台還同步開通了市民隨手拍、汙水治理公示及麵向重點排水戶(企業(ye) )法人的整改通知等功能,讓汙水治理智能化與(yu) 便民化雙軌並行,真正讓城市汙水從(cong) “治理”走向“智理”,實現“智慧排水”一體(ti) 化監管的目標。
汙水治理“數字大腦”,網格化管理智慧高效
汙水管網密布城市下方,它們(men) 既是深埋地下的城市“蜘蛛網”,也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椒江區作為(wei) 台州主城區,城市化進程已步入快速發展期,傳(chuan) 統排水管理模式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管控需求。
為(wei) 此,椒江區大力推進數字化改革在市政排水管理的落地應用,推出“智慧排水”一體(ti) 化管控平台建設項目。
但和全國各地管網存在的問題類似,椒江汙水設施實施主體(ti) 多,存在管網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等情況,汙水處理“廠、站、網”及處理係統多頭建設信息化平台,核心數據無法互聯互通、統一調度。
“正因如此,我們(men) 掌握的管網信息較為(wei) 分散,需要從(cong) 各個(ge) 主管部門收集資料進行匯總。”椒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市政中心負責人朱昌友說,每條管線具體(ti) 坐標、管徑、材質、建設時間等所有信息,都要匯入平台係統。
為(wei) 了使數據詳盡準確,該平台還從(cong) 汙水排放、收集、輸送和處置等相關(guan) 環節,利用雲(yun) 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椒江全區範圍內(nei) 工業(ye) 汙染源、汙水管網、汙水泵站、供水、積水點、雨量監測等數據全收集,采用區域水量平衡理念進行網格化劃分。
椒江30個(ge) 泵站的收集區域被劃分為(wei) 23個(ge) 網格,用液位計、雨量計、流量計、水質分析儀(yi) 等智能感知設備獲取實時數據,實現汙水管網的“網格化”管理,建立以汙水泵站及其汙水收集範圍的一級分區及各分區地塊的二級分區係統。
不用看圖紙,管網監管盡在掌握
記者在椒江“智慧排水”展示係統上看到,台州市區每條主次幹道下的排水管線一目了然,地圖上“鋪滿”線條,這些線條指代各種不同的地下管線,其中藍色的是雨水管網,紅色的是汙水管網,橙色代表雨汙合流。
排水管網在地下綿延數百公裏,管網的日常維護一直是個(ge) 大難題。利用現代排水模型技術,布設物聯網設備感知,對排水係統進行仿真模擬,采集數據,正是將這些平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密“網”全部實現電子信息透明化。
椒江的“智慧排水”管理平台像做CT一樣,將“隱身”的排水管網“複刻”成了一張動態的地下管網圖,讓排水管網有了數字化的“孿生兄弟”。
運檢人員隻需手持移動設備,就可以看到路麵下是什麽(me) 管線,猶如戴上了一副“透視鏡”,不用看圖紙,管線的屬性、分布、材質均可以精確掌握。“除了對汙水係統進行管理監管,雨水管理係統也正在開發中,這對我們(men) 掌握汛期排水、管網運行等將發揮重要作用,定量分析,預測預報。”朱昌友說。
朱昌友介紹,“智慧排水”一體(ti) 化管控平台,能基於(yu) 管網關(guan) 鍵節點感知設備,對超標、過載、設施不正常等各類風險進行分類分級預警、報警,綜合一張圖與(yu) 流程列表形式,結合風險處置輔助決(jue) 策係統,發出處置指令,在線跟蹤反饋,形成標準化閉環管理流程。
他認為(wei) ,編織城市排水監測“一張網”,也為(wei) 精細化城市規劃管理和建設、地上地下一體(ti) 化聯動提供了更為(wei) 科學直觀的數據支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