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張婕委員:為“體教融合”搭起橋梁

發布時間:2022-01-09 09:33:00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牛偉(wei) 坤

  操場上,學生們(men) 呼哧帶喘地跑著,隊伍末尾,紮著堆兒(er) 的“小壯壯”們(men) 一個(ge) 個(ge) 步履沉重、齜牙咧嘴,滿臉的痛苦和掙紮。

  這樣的一幕,常常縈繞在民建界別的市政協委員、豐(feng) 台區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張婕的腦海中。下校中的見聞,讓她倍感憂慮。“我們(men) 不得不承認,前幾年有的學校並不太重視學生的體(ti) 育素質。好多孩子都是在體(ti) 育測試之前集中衝(chong) 刺兩(liang) 個(ge) 月,等測試完了,也就再也沒有體(ti) 育鍛煉這回事兒(er) 了。”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讓她的擔憂更甚。學校複課後,張婕能直觀地感受到,不少孩子的小臉更圓了,有的孩子甚至早早挺出了小肚腩。

  她的擔憂不無道理。體(ti) 育鍛煉成了負擔,運動時間不足,學生身體(ti) 素質下降,最直接的後果是“小眼鏡”越來越多——一副副玻璃片擋住了滿目的清澈,童真的笑容也因而黯淡了許多。此外,體(ti) 育拔尖人才隊伍也麵臨(lin) 斷檔,區裏就曾為(wei) 全運會(hui) 運動員的選拔苦惱過。“要有一支好的隊伍,沒有學校裏的優(you) 秀人才來做支撐是不行的。”

  豐(feng) 台區是人口大區,也應該是體(ti) 育大區。這個(ge) 信念,在張婕的心中越來越堅定。

  此前同時分管體(ti) 育和教育工作的她首先從(cong) 工作機製上入手,讓兩(liang) 個(ge) 部門有機會(hui) 坐在一起,集思廣益。沒想到,前幾次會(hui) 議成了雙方的“訴苦”大會(hui) :體(ti) 育局要支持,抱怨在好苗子培養(yang) 上缺配套;教委也苦惱,受政策限製,體(ti) 育工作缺師資、缺場地、缺資源。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於(yu) 這樣的“訴苦”,張婕並不排斥。在她看來,明晰了問題,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jue) 方案。抽絲(si) 剝繭中,她意識到,問題的症結在於(yu) 體(ti) 育和教育“互不買(mai) 賬”,雙方缺乏聯動機製。比如,一方缺的可能是另一方過剩的;一方想要的剛好是另一方可以提供的。

  張婕試著在這兩(liang) 者之間搭起橋梁,促成雙方的“聯手”。互不買(mai) 賬?那就一體(ti) 化設計、一體(ti) 化推進,她聚焦頂層設計,提出建立健全共商共享共治的工作機製,讓教育、體(ti) 育部門常常有機會(hui) 一起坐下來,共同製定學校體(ti) 育標準、規劃和有關(guan) 政策。體(ti) 育拔尖人才培養(yang) 在學籍上難貫通?那就建立統一的運動員注冊(ce) 平台,探索靈活學籍製度,同時明確分工,訓練、競賽歸體(ti) 育部門,文化教育歸教委。

  有些政策突破起來並不容易。在去年的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hui) 議上,張婕就曾為(wei) “體(ti) 教融合”發聲,無奈,試點在政策層麵受阻。今年,恰逢“雙減”政策落地和《北京市義(yi) 務教育體(ti) 育與(yu) 健康考核評價(jia) 方案》出台,張婕再次將“體(ti) 教融合”的建議帶到了政協會(hui) 上,這一次她對方案進行了完善,也有了更多期待。比如,就兩(liang) 個(ge) 部門針對中小學生體(ti) 育賽事製訂的標準不同這一點,她提出,打通兩(liang) 個(ge) 部門的賽製,或者在一些體(ti) 育特色校聯合掛牌,真正能讓學校發展出一定的體(ti) 育特長,讓每個(ge) 孩子都有機會(hui) 愛上運動,享受到運動的樂(le) 趣。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