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史料書華章 9處碑刻373張拓片見證高陽曆史變遷
人民網保定1月13日電 飽經風雨憶滄桑,碑刻史料書(shu) 華章。明代的《萬(wan) 木亭碑》《藥王廟古碑》、清代的《張氏祠堂碑》、民國的《教澤碑》……一座座曆經歲月洗禮的石碑,古韻猶存,書(shu) 法精湛,記錄著保定市高陽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曆史篇章。
明崇禎年間藥王廟石碑碑首。 高陽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圖案,是記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之一,其內(nei) 容涉及政治、經濟、軍(jun) 事、民俗、藝術等,蘊含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對於(yu) 研究縣域曆史人文,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yi) 。碑刻還是多種藝術的結晶,它們(men) 的銘文、書(shu) 法、紋飾、雕刻等頗具文學藝術價(jia) 值。”高陽縣文廣旅局局長李小會(hui) 介紹,“我們(men) 高陽素有文化古縣之稱,是顓頊故都,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文物眾(zhong) 多,通過多年的考古發掘發現,現有碑刻9處,由於(yu) 年代久遠,大部分保存不完整。”
明嘉靖年間萬(wan) 木亭碑。 高陽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據了解,河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收藏有239通373張高陽碑刻拓片。碑刻的年代從(cong) 元泰定四年(1327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所有拓片均為(wei) 民國拓本,碑版完整、字口清晰、拓工精良,時間跨度600餘(yu) 年,具有規模大、地域性強、內(nei) 容集中等特點。不同時代的碑刻拓片,按其主要內(nei) 容,大致可分為(wei) 人物、文化教育、宗教和公益事業(ye) 等幾大類。
民國年間的教澤碑。 高陽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目前,河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河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藏高陽碑刻拓片整理與(yu) 研究》已結項,專(zhuan) 著也即將出版。高陽縣正積極與(yu) 河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搞好對接合作,推進縣域碑刻拓片等史料的深入挖掘研究工作。
下一步,高陽縣將充分利用河北省社科院研究成果,積極開展古碑搜集發掘工作,謀劃建設“高陽碑林公園”,保護碑刻文化資源,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張繼航、楊瀰、劉美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