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嶺代表:推動中軸線申遺要提升“可參觀性”
本報訊(記者 孫傑)“推動出台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積極推進中軸線申遺,帶動老城整體(ti) 保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此進一步彰顯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未來如何進一步推進中軸線申遺,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築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人文學院院長秦紅嶺教授建議,要進一步摸清中軸線區域曆史文化資源的“家底”,提升“可參觀性”,增強文化體(ti) 驗功能,從(cong) 而讓其煥發當代活力。
“北京中軸線申遺有利於(yu) 文化保護、文脈傳(chuan) 承,更好地融入國際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提升中國在世界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影響力。”秦紅嶺長期關(guan) 注北京老城保護和中軸線申遺,她認為(wei) ,申遺的過程,其實也是對它的價(jia) 值不斷再認識的過程。
近年來,沿著這條城市“脊梁”,北京係統治理,恢複風貌,擦亮曆史文化遺存,把保護與(yu) 疏解整治促提升專(zhuan) 項行動、改善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大進展。尤其是鍾鼓樓周邊等區域,騰退取得明顯進展。
說到未來推進中軸線申遺北京該在哪些方麵用力,秦紅嶺建議,一方麵要進一步摸清中軸線區域曆史文化資源的“家底”,建立係統的中軸線曆史文化資源庫。應對每處曆史文化資源,包括中軸線申遺範圍內(nei) 的曆史遺存,主要是曆史建築建立包括空間定位、屬性查詢、照片、圖紙、文字說明等在內(nei) 的多媒體(ti) 格式數據庫。內(nei) 容應當包括資源名稱、所在地點、類別、年代、完好程度、原用途、現用途、價(jia) 值綜述、評價(jia) 分值等。在她看來,目前這方麵的基礎性工作做得還不夠紮實。
另一方麵,要進一步加強中軸線曆史文化資源的“可閱讀性”與(yu) “可參觀性”,增強中軸線的文化體(ti) 驗功能。秦紅嶺說,應重視整體(ti) 挖掘中軸線曆史遺存同曆史場所、空間環境、曆史事件之間以及曆史遺存相互之間的關(guan) 聯性,以關(guan) 聯性視角整合中軸線曆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要素,探索場景化打造路徑,推動完善感知中軸線遺產(chan) 、體(ti) 驗中軸線的文化探訪路,使其作為(wei) “漫步北京”活動的重要內(nei) 容。
“要通過綜合的治理性保護,發揮中軸線曆史資源的當代活力。”秦紅嶺建議,要平衡遺產(chan) 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中軸線申遺保護不僅(jin) 要恢複曆史風貌,還要處理好保護與(yu) 文化旅遊、保護與(yu) 人居環境改善和街區更新、保護與(yu) 現代生活融合的關(guan) 係,通過綜合的治理性保護,進一步優(you) 化中軸線周邊公共空間、公共服務設施的功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