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家在變遷,幸福在增添(中國道路中國夢)

發布時間:2022-01-17 15:5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有首歌這樣唱道:“國與(yu) 家連在一起,創造地球的奇跡。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wan) 家。”對我來說,家的變遷承載著一個(ge) 人、一個(ge) 家庭的經曆,其背後反映出的則是國家的發展變化。

  小時候,我們(men) 一家住在父親(qin) 單位分配的一套老房子裏。牆上糊的是不知道哪年哪月的報紙,早已脫色斑駁。生活並不富裕,但父親(qin) 和母親(qin) 仍滿懷生活的熱情。餐桌上,母親(qin) 用多餘(yu) 的零碎布料拚湊成桌布,簡單質樸。陽台上,父親(qin) 用廢棄的瓶瓶罐罐種植花草,生機盎然。他們(men) 還在窄窄的客廳裏為(wei) 我打造了一方小天地,讓我在裏麵看書(shu) 、下棋、搭積木、玩玩具。簡樸但溫馨,這是小時候我對家的印象。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們(men) 家所在的都江堰也遭受重創,溫馨的小家也因此分離。父親(qin) 在地震中受了傷(shang) ,不得不在母親(qin) 的陪伴下去南京治療。年幼的我也隻能被送到鄉(xiang) 下外婆家,靜靜等待著與(yu) 父母早日團聚。幾個(ge) 月一晃而過,都江堰人民在各地援助下重建家園,一點一點讓這座城市重新煥發生機。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溫情,帶來了許多實打實的幫助。當廢墟上迅速建起一棟棟板房,我們(men) 一家人也再度重聚。此時的家,僅(jin) 僅(jin) 隻有小小的一間板房,劫後餘(yu) 生的親(qin) 情卻越發濃厚。在板房居住的兩(liang) 年時間裏,父母繼續投身工作崗位,為(wei) 這個(ge) 剛剛愈合的家全情付出,而我也踏入了小學,開啟了學習(xi) 生涯。我們(men) 知道,眼前的困難都不要緊,隻要勇敢麵對、勇於(yu) 克服,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後來,我們(men) 搬進了上海援建的安置房裏,開始了新的生活。雖然房子還是小小的,但我們(men) 有個(ge) 大大的書(shu) 櫃。時至今日,我仍記得那些陪伴我走過少年時代的書(shu) 籍,得益於(yu) 它們(men) 的滋養(yang) ,雖然那時家的空間並不大,但精神的世界越來越充實廣袤。對於(yu) 常年奔走他鄉(xiang) 的人來說,家是始終牽掛的避風港。如今18歲的我,也已經暫別家這個(ge) 避風港,懷揣著對這個(ge) 世界、對生活、對人生最真摯的熱愛,奔赴充滿未知和希望的未來。

  多年來,我親(qin) 身感知到了都江堰這座城市高速發展的脈動。不僅(jin) 是生活水平和物質條件在越變越好,我們(men) 身邊的都江堰,眼見著也越來越綠色、宜居,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也笑容滿麵,獲得感與(yu) 日俱增。國家的繁榮富強,帶動小家的和順安康;而一個(ge) 個(ge) 小家的蒸蒸日上,也共同促進了整個(ge) 國家的欣欣向榮。家在變,國在變,幸福在增添。期待未來的家更加溫馨美好,更期待我們(men) 的國日益繁榮昌盛!

  (作者為(wei) 成都文理學院學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7日 第 05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