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搭上政策紅利的“快車” 鄴城遺址煥發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發布時間:2022-01-24 14:19:00來源: 人民網-河北頻道

  人民網石家莊1月22日電 (楊文娟)冬日的清晨,沿著台階拾級而上,登金鳳台,覽古跡,遠眺四周,鄴城遺址盡收眼底。此刻,河北省臨(lin) 漳縣銅雀三台遺址公園管委會(hui) 主任張海林,心情顯得格外舒暢。

  原來不久前,鄴城遺址入選了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zhuan) 項規劃,張海林得知這一消息後興(xing) 奮得一夜沒合上眼:他心心念念的鄴城遺址將再次搭上政策紅利的“快車”,煥發出更大的生機與(yu) 活力。

  

  鄴城遺址內(nei) 銅雀三台遺址公園金鳳台一角(資料圖)。 申誌好攝

  據了解,鄴城遺址主體(ti) 位於(yu) 河北省臨(lin) 漳縣境內(nei) ,分為(wei) 鄴北城和鄴南城,核心保護範圍2939公頃。作為(wei) 我國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都城遺址,是研究古代都城、建安文學、北朝文化的大型遺址,更是全國唯一沒有被壓在大城市地下的都城遺址,其曆史地位和考古價(jia) 值極其重要。

  “我們(men) 要千方百計地做好鄴城遺址的保護與(yu) 開發工作,全方位、多維度地將其展現在世人眼前。”臨(lin) 漳縣委書(shu) 記李書(shu) 峰說。近年來,臨(lin) 漳縣成立了鄴城遺址保護區建設領導小組,製定了《鄴城遺址保護規劃》和《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方案,構建了四級網格化保護格局,並在此基礎上加快綜合開發及文化傳(chuan) 承的步伐,全力推進遺址的保護和利用。

  網格化管理 嚴(yan) 守文物保護生命線

  

  2021年12月8日,臨(lin) 漳縣鄴城村第一巡查組巡查員張誌民和同事在鄴城鎮鄴城村漳河南岸巡邏。 申誌好攝

  “鄴城遺址麵積大,再加上轄區人口眾(zhong) 多,情況複雜,保護好遺址是我們(men) 工作的第一要務。”臨(lin) 漳縣文廣旅局副局長梁蘭(lan) 慶表示。為(wei) 此,臨(lin) 漳縣構建了縣、鄉(xiang) 、村、組四級網格化保護格局,即:一級網格抓總,二級網格抓細,三級網格抓實,四級網格抓具體(ti) 的網格責任體(ti) 係,積極做好鄴城遺址的全麵保護。

  “作為(wei) 一名基層網格員,我每天的任務就是巡查鄴城鎮鄴城村漳河橋至習(xi) 文鄉(xiang) 倪辛莊漳河段,防止有人盜竊文物和破壞遺址。”今年48歲的張誌民,2007年就到了縣文物保管所工作,主要負責野外文物保護巡查。據介紹,他現在屬於(yu) 鄴城村第一巡查組,小組6人分為(wei) 早、中、晚三班,每班兩(liang) 人共同巡邏,24小時不間斷巡查鄴城鎮鄴城村至習(xi) 文鄉(xiang) 倪辛莊村漳河段。

  看著緩緩流淌的河水,張誌民感慨道,漳河段是遺址保護重點區域,盡管每天每人要走10多裏地,但是能夠守好這塊土地,他一點兒(er) 都不覺得累。“有一次,周邊一個(ge) 村民因自建房要在自家田地裏挖土,但因在遺址保護範圍之內(nei) ,被我們(men) 及時製止了。事後,該村民也認識到了錯誤。”張誌民說,後來再也沒有遇見這樣的事。

  四級網格化保護體(ti) 係就好像一個(ge) “金鍾罩”,把鄴城遺址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起來。不僅(jin) 如此,“近年來,我們(men) 還加大了資金投入,不斷提升技防水平。”臨(lin) 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高天順介紹說,該縣建立了鄴城遺址技防監控係統,實現對鄴城遺跡核心區全區域實時監控;建立了智慧鄴城遺跡文物保護巡更平台,為(wei) 鄴城、習(xi) 文2個(ge) 鄉(xiang) 鎮14個(ge) 村21個(ge) 四級網格員,配備了“守護鄴城”專(zhuan) 用手機,實現了對巡查情況的動態監管。

  另外,臨(lin) 漳縣還創新工作機製,建立了公安、屬地政府、文物等多部門參與(yu) 的聯合巡查機製,實現了信息互通,為(wei) 鄴城遺址築起一座高效防護網。

  綜合性開發 讓“沉睡”資源迸發活力

  

  鄴城博物館(資料圖)。 郭紅彬攝

  走進鄴城博物館,迎麵便看到一座仿鄴南城朱明門而建的主館,館前左右兩(liang) 側(ce) 六麵浮雕牆展示了“曹魏都鄴、石虎閱兵、冉閔都鄴、慕容三傑、東(dong) 魏高歡、北齊高洋”等鄴城作為(wei) 六朝古都時的重要曆史典故,令人遐思萬(wan) 千、壯懷激烈。遊客吳女士帶著孩子參觀完鄴城博物館後興(xing) 奮地說:“我還要帶孩子到其他區轉轉,加深對鄴城文化的了解。”

  “在保護好遺址的基礎上,我們(men) 對鄴城遺址進行了綜合性開發,特別是充分發揮‘旅遊+’的整合功能,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活’起來。”臨(lin) 漳縣文廣旅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張太平說。

  2012年8月,鄴城博物館開館;2015年12月,臨(lin) 漳佛造像博物館(現更名為(wei) 鄴城考古博物館)開館;2017年12月,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國家立項,正式啟動建設……臨(lin) 漳縣以鄴城遺址為(wei) 基礎,先後打造了一批文化旅遊景點,複原遺跡部分原貌,讓鄴城曆史能生動、形象、真實地展現出來,有效帶動了當地旅遊業(ye) 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臨(lin) 漳縣近三年的遊客接待達650多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超70億(yi) 元。

  同時,依托館內(nei) 文化資源,鄴城博物館還與(yu) 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程大學、中國考古學會(hui) 合作,建立了“研學實踐基地”並掛牌運行。“每到節假日,學生都會(hui) 分批來參觀學習(xi) ,感受家鄉(xiang) 文化的魅力。”鄴城博物館館長付天峰說。

  另外,臨(lin) 漳縣還積極開發特色文創產(chan) 品,將文化資源優(you) 勢逐步轉變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張海林說,他們(men) 委托鄴都文化藝術創意園研發推出的“銅雀澄泥硯”“三台係列茶具”等三十種文創產(chan) 品,已成為(wei) 展示鄴城文化的名片,深受廣大遊客的喜愛。

  “按照《鄴城重要節點設計方案》,現在我們(men) 正在積極籌備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爭(zheng) 取明年公園掛牌成立。”張太平說,鄴城遺址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zhuan) 項規劃,不僅(jin) 有利於(yu) 鄴城遺址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而且為(wei) 打造城市人文地標提供了更多可能。

  多形式傳(chuan) 承 讓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雖然我是臨(lin) 漳人,但是我沒有想到,我的家鄉(xiang) 還藏著這麽(me) 多文化寶藏,我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日前,臨(lin) 漳縣章裏集鎮黃辛莊68歲的李大爺,在參加“新農(nong) 民 逛新城 建新功”實踐主題活動時,看到陳列在鄴城考古博物館一樓大廳內(nei) 的北齊覆缽塔後有感而發。

  近年來,臨(lin) 漳縣先後舉(ju) 辦了中國·臨(lin) 漳鄴城文化高峰論壇、建安文化高峰論壇、鄴城考古·曆史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首屆中國“曹操杯”建安詩歌大賽、京津冀文學論壇·建安文學研討會(hui) 、鄴城文化旅遊周等大型活動,吸引了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學者和群眾(zhong) 的廣泛參與(yu) ,也讓鄴城、曹操、銅雀台、佛造像等這些獨具特色的鄴城文化名片享譽海內(nei) 外,叫響了“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的品牌。

  

  2021年12月28日,西狄邱落子劇團走進臨(lin) 漳縣鄴城鎮洪山村表演《西門豹》。 申誌好攝

  “依托鄴城曆史文化、故事、人物,我們(men) 開發了影視、戲曲、短視頻、動漫等產(chan) 品,積極打造鄴城文化產(chan) 品名片。”臨(lin) 漳縣文廣旅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黃愛彬介紹,他們(men) 先後編排了《新文姬歸漢》《鬼穀子傳(chuan) 奇》《西門豹》等戲劇,出版了《都城建築肇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六朝古都建都地》等鄴城文化係列圖書(shu) ,積極講好鄴城故事。

  2021年12月28日,臨(lin) 漳縣西狄邱落子劇團走進鄴城鎮洪山村,給當地村民帶去了連續四天的戲劇演出。戶外氣溫跌至冰點,但擋不住群眾(zhong) 看戲的熱情。活動現場,吸引了100多名群眾(zhong) 圍坐在舞台前駐足觀看。“我們(men) 給村民帶來了《西門豹》《玉堂春》《劉公案》等戲劇,特別是《西門豹》,用我們(men) 本地落子唱腔演繹,別有一番風味,受到了群眾(zhong) 的熱烈歡迎。”西狄邱落子劇團團長李五妮說。

  “鄴城遺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鄴城文化脈係,作為(wei) 縣裏的一麵‘金字招牌’,我們(men) 將加大遺址發掘研究力度,做好文物活態利用工作,創新遺址文化傳(chuan) 播方式,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臨(lin) 漳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劉誌強表示,接下來,該縣將整體(ti) 推進遺址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為(wei) 臨(lin) 漳實現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多新動力。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