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新生活 收入節節高(深閱讀·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要搞好後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ye) ,強化社會(hui) 管理,促進社會(hui) 融入。”
新的一年,各地從(cong) 保障增收、完善配套設施、提升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水平等多方麵入手,努力讓易地搬遷安置的脫貧群眾(zhong) 生活更上一層樓。
——編 者
多渠道促就業(ye) ——
穩定收入更安心
臘月一到,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氣溫就降了下來。在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棉夥(huo) 棉伴公司襪子廠,幾百台智能織襪機成列排開,同時運轉,“噠噠”作響。生產(chan) 線上,車間班長陳鮮來回穿梭,查機器參數,裝織襪彩線。
而3年以前,陳鮮還沒有任何織襪的手藝,“以前一家四口住在鄖陽區五峰鄉(xiang) ,家裏地不多,春節一過我和丈夫隻能外出打工維持生活。”陳鮮說。位於(yu) 秦巴山脈的十堰市鄖陽區山地麵積占了80%以上,耕地隻有10%左右,不少群眾(zhong) 日子過得清苦。2018年底,湖北省最大的單體(ti)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鄖陽區青龍泉社區建成,1.5萬(wan) 多人陸續從(cong) 大山裏搬到集中安置點。
住了這麽(me) 多人,靠什麽(me) 生活?鄖陽區政府選擇香菇和襪子作為(wei) 兜底產(chan) 業(ye) ,當年11月,棉夥(huo) 棉伴公司襪子廠成立,香菇種植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基地也迅速建立。“2019年3月,我進入襪子廠上班,從(cong) 家裏步行20分鍾就能到,每月能掙6000多元。”陳鮮笑著說,她的丈夫王青峰還在政府安排的技術員指導下承包了3個(ge) 香菇大棚,年收入有6萬(wan) 多元。
不僅(jin) 如此,青龍泉社區通過盤活社區廠房、車間和辦公用房,出台房屋“零租金”措施,專(zhuan) 班協調水電路“三通”,引進翻襪、玩具、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等“靈活務工”扶貧作坊。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張穎介紹,針對有能力、有意願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社區還會(hui) 聯係區內(nei) 企業(ye) 提供勞動技能培訓。
如今,搬遷戶在新家站穩了腳跟,找到了致富路。“一家人都在身邊,日子比蜜還甜。”陳鮮說。工廠外,不遠處的香菇大棚裏,王青峰正在采摘新一茬的香菇,盼望著春節能賣個(ge) 好價(jia) 錢。
近年來,為(wei) 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湖北省出台了一係列措施,在大中小型安置區發展產(chan) 業(ye) 園和新型業(ye) 態,同時,對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ye) 的經營體(ti) ,在場地租金、經營費用等方麵給予一定優(you) 惠。其中,對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ye) 且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實現就業(ye) 1年以上的企業(ye) ,可按每吸納1人補貼2000元的標準給予獎補,更好地幫助搬遷群眾(zhong) 就近就業(ye) 。
加強配套建設——
完善設施更貼心
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移動新村,整齊的樓房林立,遠處的黃土地上,背坡處殘存著沒來得及消融的雪。“生活好多啦,以前在山溝裏住,到了冬天連水管都能凍住。”68歲的村民劉芝蘭(lan) 坐在村醫務室的門口,曬著冬日的暖陽,露出笑容。
這個(ge) 村以前在山溝裏,易地扶貧搬遷後到了平川地帶上。搬遷到新村後,村裏有了閱覽室、活動廣場;再後來,村衛生室“從(cong) 無到有”,還配備了常駐的鄉(xiang) 村醫生。“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劉芝蘭(lan) 有什麽(me) 不適,走不多遠就可以找到村醫史潤珍。
現在,史潤珍出診隨身攜帶一個(ge) 醫療箱,“以前的醫療箱裏是體(ti) 溫計、聽診器,現在的這個(ge) 小箱子叫‘手提式一體(ti) 機’。”隻見這個(ge) “一體(ti) 機”屏幕如平板電腦大小,側(ce) 麵有8個(ge) 接口,“可以實現心電圖、心率、血壓血糖測量等諸多功能。同時能實時將數據回傳(chuan) 縣級醫療中心,碰到疑難雜症能實時在線交流。”史潤珍說。每個(ge) 月,史潤珍都上門對村裏高齡老人、高血壓患者等重點人群進行隨訪和用藥指導。
陽曲縣從(cong) 2017年開始了城鄉(xiang) 醫療一體(ti) 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包括搬遷村在內(nei) 的村級衛生室的新建和改造,加強村醫的配備和待遇提升。“我們(men) 投資700多萬(wan) 元完成村級衛生室改造。目前,陽曲縣村衛生室全部完成標準化改擴建。”陽曲縣醫療集團負責人王海娟介紹。
目前,山西已組建各類醫聯體(ti) 80個(ge) 、省級專(zhuan) 科聯盟40個(ge) ,幫扶縣級醫院166所,新建、改擴建村衛生室1.3萬(wan) 所,654所鄉(xiang) 鎮衛生院全部配齊X光機、生化分析儀(yi) 等設備。
記者了解到,2021年山西省投入15.22億(yi) 元進行易地搬遷後續扶持。據統計,山西省安置區累計建設環境衛生設施658個(ge) ,建設市政公用設施1090個(ge) ,建設公共服務設施802個(ge) ,建設“一站式”社區綜合服務設施313個(ge) 。
強化社區服務——
滿足需求更盡心
青海省海東(dong) 市平安區三合鎮幸福家園安置區,一場培訓很是熱鬧。河湟刺繡傳(chuan) 承人俞蘭(lan) 正為(wei) 安置區的婦女學員培訓青繡技藝,指導數十名學員練習(xi) 針法均勻和插針平衡。“參加培訓的婦女普遍有刺繡基礎,我重點在色彩搭配和精細化上做指導。”俞蘭(lan) 說。下一步,俞蘭(lan) 將聯係刺繡公司給技藝好的婦女下訂單,讓大家在家做針線活增收。
“這個(ge) 培訓正適合我!”村民嚴(yan) 秀蘭(lan) 是第一個(ge) 報名的學員,她平時很喜歡做針線活,但此前苦於(yu) 沒人指導,繡品“變不了現”。
利用冬閑,三合鎮加大安置區技能培訓力度,已組織就業(ye) 技能培訓19期,培訓850人次。搬遷群眾(zhong) 熱情頗高,駕駛、烹飪、泥瓦工等實用項目很受歡迎。
幸福家園由三合鎮邦業(ye) 隆、翻身、窯洞、索爾幹,莊科村六、七社共四村兩(liang) 社搬遷而組成。據介紹,“四村兩(liang) 社”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2016年,平安區采取“離山下川、進鎮上樓”方式,在三合集鎮統一規劃建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
近年來,安置區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hui) 治理、基本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為(wei) 幫助搬遷群眾(zhong) 適應、融入新的生活環境,安置區在幸福家園聯合黨(dang) 支部的帶領下,整合資源推行“一站式”服務,設置就業(ye) 指導站、物業(ye) 公司、電商服務中心、村級事務代辦點、黨(dang) 員關(guan) 係轉接窗口,充分運用幸福家園黨(dang) 群服務中心的多個(ge) 功能活動室,滿足群眾(zhong) 的不同需求。黨(dang) 員誌願者入戶走訪了解搬遷群眾(zhong) 的生活狀況及困難所需,結對聯係困難群眾(zhong) 、解決(jue) 實際困難。
安置區還積極開展象棋、踢毽子、廣場舞等活動,組織誌願者提供放電影、送學上門等服務,豐(feng) 富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5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