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航天知識設計“外太空之家”
原標題:用航天知識設計“外太空之家”
1月23日上午,成都市建設巷13號一棟居民樓內(nei) ,成都市鹽道街小學三年級的5名小朋友聚在“大本營”,一起為(wei) 寒假小組作業(ye) ——一個(ge) 一米長的“小小空間站”作調整。
正值“雙減”政策出台後的第一個(ge) 寒假,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的寒假作業(ye) 既走“新”更走“心”,成都市鹽道街小學作出一係列探索。
5個(ge) 三年級小學生 組團製作“小小空間站”
在“大本營”,隻見5名小朋友各司其職,認真擺弄各自負責的區域:王雅熹負責“工作艙”、王啟安負責“動力艙”、張梓驍負責“宇航員”、鍾思循負責“微重力環”、王選雅負責“平衡環”。白色的“小小空間站”閃爍著黃色燈光,煞是好看。在房間內(nei) 一角,記者看到一張張孩子們(men) 用紅色水彩筆勾勒的“設計圖”,上麵還標注了電池、三通管、六通管、太陽能板的數量。
“這是我們(men) 還沒有製作完成的‘寶貝’,我們(men) 叫它‘麥幾號’。”王啟安向記者介紹,製作“麥幾號”是項“大工程”,大家頗費了些心思,“我們(men) 去五金店買(mai) 了一些水管製作,後來發現太陽能板不好固定,一開始想用PVC膠水、502膠水,發現牢固度都不夠,後來改用了熱熔膠,現在終於(yu) 可以固定啦。”王啟安說,下一步,她打算為(wei) “麥幾號”製作底部支架,用黏土捏幾個(ge) 太空人;張梓驍打算使用3D打印技術“打印”宇航員;其他小朋友則打算設法讓“微重力環”和“平衡環”轉動起來。
“電影《流浪地球》讓孩子們(men) 印象深刻,老師還帶領他們(men) 收看了‘天宮課程’,這讓幾個(ge) 小朋友對空間站非常感興(xing) 趣。這個(ge) 寒假,學校給三年級學生布置的假期作業(ye) 是:用航天知識設計一個(ge) 心目中的‘外太空之家’。他們(men) 立馬成立了學習(xi) 興(xing) 趣小組,想製作心目中的空間站。”王選雅的媽媽翟來娟介紹,孩子們(men) 結合“天宮號”和“領航員號”設計各自設想的飛行器,並通過環形結構模擬空間站微重力環境。
vlog竟然也是學科作業(ye) 各年級創新作業(ye) 各有亮點
除了小組作業(ye) 外,學科作業(ye) 也很有創意。
王雅熹的媽媽盧另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起來:“你看,英語作業(ye) 是和生活結合,用vlog(視頻記錄)的方式記錄生活的美好瞬間,比如製作美食主題,可以拍攝記錄食材選取、購買(mai) 、製作、出爐等過程;語文作業(ye) 是讀3本好書(shu) ,模擬一次演講。”
“孩子對英語實踐體(ti) 驗已是迫不及待了,在家裏開心地嚷著‘我要做小小酥、千層餅’。”王啟安媽媽李小亞(ya) 說。
整個(ge) 寒假,鹽道街小學根據各年級學生特點,將真實生活和實踐學習(xi) 相結合,依托項目式學習(xi) 方式設計寒假作業(ye) :一年級學生立足文化自信,在學拜年禮、用拜年禮過程中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二年級學生踐行勞動教育,參與(yu) 打掃家庭衛生、布置房間,為(wei) 家人做一道美食;三年級學生用航天知識設計一個(ge) 心目中的“外太空之家”;四年級學生通過登山、滑雪、打雪仗等運動為(wei) 冬奧會(hui) 獻禮;五年級學生觀察周圍美景,用繪畫、照片、視頻等形式記錄家鄉(xiang) 的美景;六年級學生以如何改變高耗能的生活和消費習(xi) 慣,過一個(ge) 低碳、綠色的春節為(wei) 驅動問題,通過調查收集數據,形成調查報告,為(wei) 家庭、區域乃至全國春節節能提出創新性建議等。
可靈活安排的時間多了 親(qin) 子關(guan) 係也融洽了很多
今年的寒假作業(ye) ,家長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的切身感受:“雙減”政策出台後,寒假作業(ye) 更有創意、更考驗動手能力,可靈活安排的時間越來越多。
就在1月23日下午,組團製作“小小空間站”的幾名小朋友還相約參加戶外實景親(qin) 子劇本殺主題活動。“孩子們(men) 對探險類的劇情很感興(xing) 趣,我們(men) 就組織孩子參加,可以提升他們(men) 探索未知的興(xing) 趣和戰勝困難的品質。”李小亞(ya) 聊到一個(ge) 細節,孩子待在桌子前的時間明顯減少了,和父母打羽毛球的頻率變高了,親(qin) 子關(guan) 係融洽了很多。
寒假開始的第一周,王選雅每天會(hui) 在房間練習(xi) 她最喜歡的雙排鍵,偶爾彈彈《菊次郎的夏天》或自己的原創音樂(le) 。其他空閑時間的選項也有很多——手工剪紙、做陶藝、做科學小實驗、拚樂(le) 高、打羽毛球等。張梓驍媽媽魏佳帶兒(er) 子看了場線上音樂(le) 會(hui) ,還打算在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去太子嶺滑雪場滑雪。
鍾思循的爸爸鍾淦基則另辟蹊徑,打算帶兒(er) 子去種菜,觀察蔬菜生長;帶孩子去騎遊,鍛煉孩子的綜合能力。“我們(men) 培養(yang) 的是未來更富有創造力的建設者,不能再用過去的培養(yang) 教育方式。”他說。(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魏馮(fe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