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綻放“生命之光”
當北京雙年展遇見冬奧——
視覺藝術綻放“生命之光”(深觀察)
本報記者 賴 睿
在中國農(nong) 曆新年即將到來之際,在迎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的美好氛圍中,一場全球藝術家參與(yu) 的國際視覺藝術盛宴——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1月21日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
本屆北京雙年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共同主辦,以“生命之光”為(wei) 主題,體(ti) 現奧運精神及抗疫精神。707件參展作品來自117個(ge) 國家和地區,其中外國(含特展)作品487件,中國(含港澳台地區)作品220件,包括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參展藝術家達573人。
以冬奧為(wei) 題材的作品是本屆北京雙年展的最大看點。李宏鈞的中國畫《生命之光》以巨幅壁畫般恢宏的超時空構圖和工筆重彩的精致描繪,表現了各個(ge) 冰雪賽場和各項冰雪運動的生動景象;北京冬奧會(hui) 會(hui) 徽位於(yu) 中央位置,如暖陽普照般把奧運精神傳(chuan) 遞至全世界。《生命之光·中國速度》《巔峰舞雪》《跨越》等作品定格了冰雪競技激動人心的瞬間;《冬奧會(hui) 國家滑雪跳台——雪如意》《築夢奧運》描繪了冬奧競賽場館的建設場景;《能所不能》《奪金時刻之武大靖》是對奧運健兒(er) 的精妙刻畫;《舞台係列No.16——第2022樂(le) 章》《綻放的冬奧之花》則以視覺語言多元詮釋奧林匹克精神。
表現體(ti) 育強國、全民運動的美術作品也有精彩呈現。雕塑家柳青的《瞬間的永恒》,“凝固”了殘疾運動員準備躍入泳池的瞬間,以古典雕塑語言和紀念碑形式凸顯靜穆與(yu) 偉(wei) 大。王學賢、燕婭婭、王學儒合作的油畫《體(ti) 育強國,夢想激蕩》則通過動與(yu) 靜的對比,冰與(yu) 火的融合,用浪漫寫(xie) 意的風格和寫(xie) 實的繪畫語言,展現了中國蓬勃發展的體(ti) 育事業(ye) 和百年激蕩的中國奧運夢想。
抗疫精神是“生命之光”的重要內(nei) 涵之一。在這部分,觀眾(zhong) 可以看到各國藝術家對抗疫題材的多層次呈現。以色列藝術家黛比·坎佩爾的《新冠病毒時期:祈禱》、英國藝術家瑞貝卡·文森茲(zi) 的《疫情中的巴黎地鐵》都以寫(xie) 實手法展現了人們(men)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日常;法國女藝術家尚塔爾·安德裏亞(ya) ·巴泰勒米的布麵丙烯畫《走向光明》把抗疫圖像與(yu) 奧運圖像聯係起來,感情色彩濃烈,表現人類經曆了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走向光明的美好未來。
除此之外,本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展作品還涉及表現文化交融、描繪舉(ju) 辦國風土人情等內(nei) 容。這些作品既緊扣統一的主題,又不拘泥於(yu) 表現形式,既有造型逼真的寫(xie) 實刻畫,又有超現實主義(yi) 的浪漫想象,猶如鑽石的不同切麵,從(cong) 不同角度折射璀璨的“生命之光”。
本屆北京雙年展還設有“曆屆北京雙年展體(ti) 育題材藏品精選特展”“喬(qiao) 治·莫蘭(lan) 迪版畫特展”“歐洲十二國當代藝術特展”“托尼·克拉格特展”“國際女藝術家當代藝術特展”5個(ge) 特展,與(yu) 主題展共同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世界畫卷。
事實上,這是北京雙年展與(yu) 奧運會(hui) 的第二次相遇。2008年,為(wei) 了配合北京奧運會(hui) 的舉(ju) 辦,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是“色彩與(yu) 奧林匹克”。北京雙年展召集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表示,本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生命之光”延續了“色彩與(yu) 奧林匹克”的藝術多元化取向,把奧運精神與(yu) 抗疫精神、與(yu) 人類命運緊密聯係起來,是對生命價(jia) 值的高揚。
自2003年舉(ju) 辦首屆至今,北京雙年展已成功舉(ju) 辦8屆,形成了以繪畫、雕塑等架上藝術為(wei) 主的鮮明的品牌特色。展覽聯絡國家達150個(ge) ,投稿參與(yu) 國家達130個(ge) ,各國參展藝術家近5000人,“藝術朋友圈”不斷擴大。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情況下,本屆北京雙年展的投稿國家亦達到124個(ge) ,創曆屆之首。
從(cong) “色彩與(yu) 奧林匹克”到“生態與(yu) 家園”,從(cong) “未來與(yu) 現實”到“記憶與(yu) 夢想”,從(cong) “絲(si) 路與(yu) 世界文明”到“多彩世界與(yu) 共同命運”,再到本屆的“生命之光”,北京雙年展的主題一直倡導文明交流互鑒,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和平的美好追求。這些富有全球視野與(yu) 人文情懷的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和個(ge) 性化的藝術語言,表達出同舟共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理想境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