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兩會側記:堅決扛起“三大光榮使命”

發布時間:2022-01-27 11:54: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江蘇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hui) 議現場。人民網 耿誌超攝

  扛起新使命,譜寫(xie) 新篇章!

  1月19日,在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hui) 議開幕會(hui) 上,省委書(shu) 記吳政隆表示,江蘇要堅決(jue) 扛起“三大光榮使命”,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zheng) 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zheng) 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上走在前列,以實際行動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回顧去年,成績來之不易、成之惟艱。2021年,江蘇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達11.6萬(wan) 億(yi) 元,增長8.6%,總量再上一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0015億(yi) 元,增長10.6%,總量邁上萬(wan) 億(yi) 元台階。這兩(liang) 個(ge) “萬(wan) 億(yi) 元”,是江蘇實力穩定發揮的亮眼成績。

  展望新歲,目標描摹劃定、信心滿滿。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江蘇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增長5.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5%左右,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10.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降低3%、4.4%左右……

  “責重如山,使命如磐。”新任江蘇省省長許昆林表示,將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不偏向,在科技自立自強、經濟轉型升級、美麗(li) 江蘇建設、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上持續用力,以江蘇的“穩”和“進”扛起穩定宏觀經濟責任、當好全國發展大局的“壓艙石”。

  大塊頭,有底氣

  2021年7月,南京祿口機場突發疫情。江蘇舉(ju) 全省之力,在一個(ge) 多月時間內(nei) 相繼打贏南京、揚州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治愈、零病亡”。省人大代表、揚州市委書(shu) 記張寶娟說,過去一年,揚州經曆了前所未有的疫情衝(chong) 擊,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和關(guan) 心支持下,全市上下攻堅克難、負重奮進,實現了經濟大盤穩中加固,社會(hui) 大局穩定安全,“十四五”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開局。

  作為(wei) 東(dong) 部發達地區,江蘇“強將手下無弱兵”,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榜江蘇13個(ge) 設區市全部上榜。“萬(wan) 億(yi) 俱樂(le) 部”,江蘇占了蘇州、南京、無錫、南通4個(ge) 席位,總數與(yu) 廣東(dong) 持平。其中,有最強地級市之稱的蘇州,2021年完成地區生產(chan) 總值2.27萬(wan) 億(yi) 元。許昆林在參加蘇州代表團審議時亦寄望蘇州當好全省乃至全國發展“壓艙石”。

  經濟“穩”的背後,離不開發展質量、結構、效益的“進”。

  紫金山實驗室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ti) 係;南京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蘇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ti) 技術創新中心成功獲批;宿遷“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範區建設全麵啟動……

  1.6萬(wan) 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幹貨滿滿,既向8500萬(wan) 江蘇人民交出了一本明白賬,也繪就了2022年的發展新藍圖。

  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張鳳陽對於(yu) 報告中處處體(ti) 現的發展導向印象深刻。在他看來,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一道又一道辯證題,不斷在發展中探索解決(jue) 痛點、難點問題,“新的一年,需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人民網注意到,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做強做優(you) 做大數字經濟作為(wei) 江蘇轉型發展的關(guan) 鍵增量。

  近年來,蘇北農(nong) 業(ye) 大縣沭陽依托花木特色產(chan) 業(ye) 和電商發展基礎,積極探索實施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工作,率先嚐到了數字化的甜頭,以花木為(wei) 代表的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銷售額位列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百強縣之首。

  “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省人大代表、沭陽縣委書(shu) 記彭偉(wei) 認為(wei) ,隻有修好信息“高速路”,數字經濟才能駛上“快車道”。他表示,沭陽將一方麵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搭乘數字快車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麵進一步深化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試點成效,提煉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製度性成果。

  

  圍繞太湖灣科創帶建設,無錫打造“一帶多點”的全域創新發展格局。無錫市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一體(ti) 化,有活力

  成功承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hui) ;審議通過《長三角地區一體(ti) 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與(yu) 省內(nei) 兄弟城市蘇州、常州,跨省與(yu) 上海嘉定青浦、浙江湖州嘉興(xing) 以及安徽宣城,簽署共建環太湖科技創新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21年,無錫在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上動作連連,這也是江蘇踐行這一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

  “我們(men) 緊扣‘一體(ti) 化’‘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深度融入蘇錫常一體(ti) 化、深層推動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省人大代表、無錫市委書(shu) 記杜小剛介紹,近兩(liang) 年,無錫將環太湖科創圈作為(wei) 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ti) 的關(guan) 鍵抓手,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重大產(chan) 業(ye) 項目,推動蘇錫常都市圈軌道交通互聯互通,同時加大蘇南碩放區域性樞紐機場建設力度,規劃建設蠡湖未來城等地區,推進一批國際化重大功能設施建設,爭(zheng) 創國家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更好融入和服務全省全國發展大局。

  在省會(hui) 南京,“軌道上的都市圈”正在步入現實。去年12月28日,除了南京至鎮江句容的寧句城際開通運營,南京至馬鞍山、南京至滁州、南京至揚州三條城際軌道線南京段也同步宣布開工。

  南京與(yu) 滁州之間,除了直接拉近距離的交通領域,隨著國家發改委去年底頒布《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兩(liang) 地全方位的發展協作將再加碼。根據雙方去年達成的合作清單,兩(liang) 地跨界區域合作突出“共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產(chan) 業(ye) 合作突出“共融”,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共促”,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突出“共治”,高水平公共服務突出“共享”。

  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ti) 化,既是江蘇不斷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的解局之招,亦是更好融入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初心所向。2022年,江蘇省將協同打造滬寧產(chan) 業(ye) 創新帶、G60科創走廊、環太湖科創圈,共同開展“滿意消費長三角”行動,積極實施一體(ti) 化示範區水鄉(xiang) 客廳等重點項目,推動構建省際毗鄰區域協調發展機製。

  在省人大代表、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李如海看來,進入新發展階段,全省各地應注重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you) 勢,交通、教育、科技、創新資源方麵都要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本質上就是聚焦‘一體(ti) 化’規劃和製度創新,最終合力構建一個(ge) 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和強勁增長極。”他說。

  

  徐州市銅山區潘樓村村貌。銅山區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好生態,有顏值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省人大代表、徐州市銅山區潘樓村黨(dang) 總支部書(shu) 記張衍剛對省政府工作報告裏這句話深有體(ti) 會(hui) 。在他看來,農(nong) 村不僅(jin) 要風景好,還要腰包鼓。

  潘樓村從(cong) 前是窮村,環境髒亂(luan) 差。張衍剛擔任村支書(shu) 20多年來,麵子裏子一起抓,在逐步改善村莊人居環境的同時也帶領群眾(zhong) 發展起了運輸業(ye) 、綠色農(nong) 業(ye) 。“不少去過我們(men) 村的人都說,咱這可不是蘇北小江南嗎?”張衍剛說。

  蘇北看重村美民富,沿江地區更是如此。

  “我喜歡早晚在家門口的江邊走一走,看日出日落,聽江水打浪。”泰州靖江市新橋鎮新合村村民王孩林前些年可沒有這般的愜意。新合村2.6公裏的長江岸線原來分布著魚塘、碼頭和船廠,去年當地全麵推進“退企還綠”“退漁還濕”,生態修複成效顯著,才有了現在的蘆絮飄蕩、白鷺翱翔。

  而這,隻是江蘇持續踐行“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的一個(ge) 縮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江蘇鞏固提升沿江岸線整治成果,長江幹流江蘇段水質保持Ⅱ類,自然岸線比例提高到73.2%。

  “通過全力推進十年禁漁行動,多年不見的江豚又活躍在長江江蘇段,這一點很是難得。”省政協委員、江蘇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張建軍(jun) 說,過去一年,江蘇紮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工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聚焦“禁得住、管得嚴(yan) ”,做到每一段岸線、每一片水域、每一個(ge) 村組都有人管理、有人執法。

  如今,從(cong) 南京濱江風光帶的驚豔到南通五山地區的蝶變,從(cong) 徐州叫響“一城青山半城湖”到無錫再唱太湖美,從(cong) 淮安精心打造裏運河文化長廊到鹽城悉心守護黃海濕地遺產(chan) 地……“美麗(li) 江蘇”的底色已然更加鮮明,不論江城、海城,也不分都市、鄉(xiang) 村。

  “讓江蘇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江蘇省將堅持減汙降碳協同增效,加快美麗(li) 江蘇建設步伐。在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時,持續抓好長江大保護、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大力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承載著繼續為(wei) 全國探路的光榮使命,“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已然開足馬力。“今天,大踏步走在新的征程上,我們(men) 既為(wei) 江蘇取得的驕人成績而無比自豪,更為(wei) 江蘇充滿希望、更加美好的明天而無比自信。”吳政隆在江蘇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hui) 議閉幕講話中表示:目標任務已經明確,關(guan) 鍵在幹,我們(men) 要以實幹作答,埋頭苦幹、幹在實處、幹成幹好。

  “再過幾天就是春節了,我們(men) 即將迎來又一個(ge) 春天。”吳政隆說。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