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實現新突破 今年完成申遺文本正式報送
人民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鮑聰穎)近些年,北京市聚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統籌做好曆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更新,讓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煥發了新的魅力,特別是冬奧會(hui) 的舉(ju) 辦,作為(wei) 主辦城市,北京向世界打開了感知中國文化的新窗口,對外展示了“雙奧之城”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北京市文物局二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劉洪昌介紹北京市曆史文化保護有關(guan) 情況。2022北京新聞中心供圖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擁有7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登錄501萬(wan) 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2月13日,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ju) 行北京曆史文化保護專(zhuan) 場新聞發布會(hui) 上,北京市文物局二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劉洪昌介紹,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圍繞“一軸一城、兩(liang) 園三帶、一區一中心”,各項工作任務順利推進、成果顯著。
中軸線申遺文本草案已經提前報送格式審查
劉洪昌介紹,“一軸”指中軸線申遺保護,“一城”指博物館之城,“兩(liang) 園”指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三帶”指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一區”指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一中心”指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
北京中軸線申遺實現新突破。北京市高標準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文物騰退、考古發掘、申請式退租等48項任務不斷取得進展,已完成鍾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地安門外大街環境整治、太廟核心區非文物建築拆除、正陽橋鎮水獸(shou) 發掘等項目。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草案已提前報送世界遺產(chan) 中心格式審查,劉洪昌透露,2022年是中軸線申遺的關(guan) 鍵年,將完成中軸線申遺文本的正式報送。此外,亞(ya) 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對話會(hui) 、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城市曆史景觀保護與(yu) 可持續發展”主題邊會(hui) 成功舉(ju) 辦,取得係列重要成果,持續擴大中軸線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博物館之城”建設實施新舉(ju) 措。市文物局與(yu) 國家文物局、北京廣播電視台、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yu) 戰略研究院等多家單位簽訂博物館之城共建協議;積極開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北京市鼓勵社會(hui) 力量興(xing) 辦博物館的若幹意見》等規劃、文件編製工作。在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博物館之城專(zhuan) 項工作組,牽頭聯合市發改委、市教委、市科委等34家部門(單位),實行折子工程績效管理模式,為(wei) 博物館之城建設提供政策依據。
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規劃明確
三條文化帶建設呈現新亮點,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明確。
大運河文化帶方麵,北京市文物局與(yu) 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成立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圍繞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運河保護利用及相關(guan) 任務開展合作;與(yu) 北京市水務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布《第一批北京市水利遺產(chan) 名錄》;長城文化帶方麵,率先出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首次發布一圖讀懂《北京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管理狀況報告》,完成多項長城搶險加固項目;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方麵,正式發布《北京海澱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全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各項工作。
三大革命文物主題片區建設全麵推進
革命文物工作獲得新成效。北京市啟動全市革命文物資源底數和保護狀況專(zhuan) 項調查,正式發布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5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111件/套)以及26家第一批革命紀念館名單。同時,全麵推進抗日戰爭(zheng) 主題片區、建立新中國主題片區和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三大主題片區建設,天安門城樓及城台、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文物保護修繕項目榮獲魯班獎、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等殊榮;組織編製天安門、雙清別墅、北京大學紅樓、盧溝橋宛平城等重點革命文物保護規劃,推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平北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等抗戰類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進行改陳布展。
北京市還對北大紅樓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共31處進行保護修繕,北大紅樓2021年6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打造“1+9”精品展覽群,其中“光輝偉(wei) 業(ye)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等入選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
2021年完成考古調查項目402餘(yu) 項
考古工作和大遺址保護取得新進展。北京市基本建設工程考古成果顯著,僅(jin) 2021年就完成調查項目402餘(yu) 項;考古勘探項目254項、勘探麵積1859萬(wan) 平方米;考古發掘項目120項、發掘麵積11.6萬(wan) 平方米,出土文物約5000件(套)。周口店遺址、琉璃河遺址、大葆台漢墓、明定陵4處考古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2年-2035年)》已獲市政府批準公布並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增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專(zhuan) 項建設組。
“我們(men) 成功舉(ju) 辦首屆北京公眾(zhong) 考古季,解開考古的‘神秘麵紗’,打造北京公眾(zhong) 考古季品牌。”劉洪昌表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文物局全麵推進新時代文物事業(ye) 發展,更好地統籌文物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遺產(chan) “金名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