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悠悠 魚水情深(百姓影像)
葉美英踏著積雪挑著扁擔走在送菜的路上。祁鵬飛攝(人民視覺)
“她行走山路6萬(wan) 多公裏,她磨爛鞋子100多雙,她挑壞扁擔20多根,她送出28萬(wan) 多公斤的新鮮蔬菜,官兵們(men) 都親(qin) 切地稱她為(wei) ‘老娘’。”
浙江省麗(li) 水市蓮都區峰源鄉(xiang) 正嶴門村的“擁軍(jun) 路”旁,一塊石碑上鐫刻著這段話,歌頌著正嶴門村的老人葉美英。
今年71歲的葉美英,在正嶴門村種了一輩子地。從(cong) 14歲開始,她堅持用一條扁擔,為(wei) 駐紮在山頂的解放軍(jun) 官兵送菜。在長達半個(ge) 多世紀的時間裏,她從(cong) “妹妹”變成了“阿姨”,直到變成一茬又一茬戰士們(men) 口中親(qin) 切的“老娘”。
官兵們(men) 駐紮的大山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山路崎嶇陡峭,僅(jin) 能容一人通過,單程就要一個(ge) 多小時。葉美英每周上山兩(liang) 次,一條扁擔,一根木杖,扁擔兩(liang) 端的筐裏裝滿了自家種的青菜、包菜、茄子。最多的時候,這條磨得發黑的扁擔上挑過重達140斤的蔬菜。挑累了,葉美英就用木杖支撐著扁擔,簡單休息之後,繼續上山。
57年步履不停,是什麽(me) 支撐著葉美英?從(cong) 小,奶奶便給她講解放軍(jun) 趕走村中土匪、幫助百姓安居樂(le) 業(ye) 的故事。7歲那年,解放軍(jun) 在村後山上建起營房和哨所。“當時,通往山外的公路還沒有修建,物資運輸艱難,山上士兵的生活很苦。”葉美英說,在父親(qin) 葉華仁的影響下,父女倆(lia) 自發承擔起為(wei) 部隊送菜的任務。後來,部隊條件好了,但為(wei) 了能讓戰士們(men) 吃到最新鮮的蔬菜,葉美英從(cong) 未放下手中的扁擔。
2008年,突如其來的雨雪冰凍災害導致山間道路中斷,車輛無法通行。看著漫山遍野的積雪,擔心物資無法運送到官兵們(men) 駐紮的營房,葉美英心急如焚。盡管家人百般勸說,她還是挑起扁擔出發了。茫茫雪地裏,葉美英鞋上綁著防滑的稻草,帶著木杖,在山路上足足走了三四個(ge) 小時。
紛飛的大雪中,年近六旬的葉美英出現在營房門口,駐守山頂的官兵們(men) 眼中噙滿熱淚。
“我不怕累。當兵是為(wei) 了保衛祖國,我對戰士們(men) 好是應該的!”這些年,葉美英從(cong) 未主動要過一分錢的報酬,後來拗不過心疼她的戰士們(men) ,才收了點成本費。
每到過年,葉美英還會(hui) 給部隊送去自家做的豆腐、年糕,戰士們(men) 會(hui) 邀請“老娘”一起包餃子、拉家常,一起吃年夜飯。農(nong) 忙時節,戰士們(men) 還會(hui) 自發組織下山,幫“老娘”劈柴割稻。退伍季,和“老娘”告別,早已經成為(wei) 老兵們(men) 的傳(chuan) 統。“‘老娘’的家就是我們(men) 的家。”退伍老兵邱金貴深情地說。
在家裏,葉美英拿出一張張珍藏的老照片,相片裏的戰士早已退伍,但他們(men) 的名字和家鄉(xiang) ,她總能脫口而出。如今,新鮮蔬菜已經可以及時配送,葉美英不再需要挑著扁擔上山,但每逢重要節日,她還是會(hui) 像之前一樣,踏上那條已經不知道走了多少遍的山路。去年,在“擁軍(jun) 路”的揭幕儀(yi) 式上,已屆古稀的葉美英將象征著魚水情深的扁擔鄭重交到了小兒(er) 子葉利波的手裏。
“現在生活好了,但擁軍(jun) 這個(ge) 傳(chuan) 統要一代代傳(chuan) 下去。”葉美英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3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