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景,村莊變得更美(藝術改變鄉村)
遠望雲(yun) 鬆村。
徐德藝攝
“藝鄉(xiang) 建”團隊設計、當地村民製作的竹製品。
羅瑞儀(yi) 攝
雲(yun) 鬆村中的藝術展示平台。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藝鄉(xiang) 建”團隊的幫助下,浙江紹興(xing) 越城區坡塘村雲(yun) 鬆自然村刮起“藝術風”。創作創意作品、建設展示平台、設計微型景觀、開發產(chan) 品……村民共同參與(yu) ,村莊變得更美,帶動增收,雲(yun) 鬆村也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家住浙江紹興(xing) 越城區坡塘村雲(yun) 鬆自然村的陳榮苗怎麽(me) 也沒想到,自己做了大半輩子的竹製品,如今成了藝術品,還能用來開店賺錢。
“村裏毛竹多,這些竹製品都是就地取材。”在工藝品店鋪裏,陳榮苗介紹著琳琅滿目的竹製工藝品,不時有遊客進進出出,他說,這樣的改變還要從(cong) 藝術團隊的到來說起。
藝術團隊和村民同吃同住
2020年初,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的“藝鄉(xiang) 建”團隊來到雲(yun) 鬆村采風、調研、開展作品設計。村裏人不懂:藝術團隊為(wei) 啥要來我們(men) 村?
一進村,“藝鄉(xiang) 建”領隊陳炯就出了個(ge) 主意。“陳教授讓我們(men) 動員村民,把綢布掛到茶園上方。”坡塘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羅國海回憶道:“大家難免有疑惑,掛幾塊布能有啥效果?”
直到去年5月,村裏的百畝(mu) 茶園飄起了檸檬色的綢布,一件名為(wei) 《看見風》的藝術作品就此誕生,還被不少媒體(ti) 報道,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打卡網紅景點。
“隨後的幾個(ge) 月裏,1萬(wan) 多人陸續來到雲(yun) 鬆村。”羅國海說:“沒想到我們(men) 這個(ge) 小村莊也能這麽(me) 熱鬧。”這次,雲(yun) 鬆村村民感受到了“藝術的力量”。
“後來,藝術團隊又在村裏挨家挨戶收集‘有故事’的布料,大家這次就很配合,我還從(cong) 女兒(er) 出生的繈褓上剪了一塊。”這塊布見證了陳榮苗一家的往事,也讓他成為(wei) 創作團隊的一員。最終,大家將雲(yun) 鬆村每家最有意義(yi) 的布料縫製在一起,形成了一件別致的公共藝術作品《百家布》,全村人都是創作者。
羅國海說,大家從(cong) 新鮮到感動,從(cong) 疑惑不解到積極參與(yu) ,那段時間,藝術團隊成員和村民同吃同住,大家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山水之美融合生活之樂(le)
向村落深處走去,雲(yun) 上鄉(xiang) 村藝術館、雲(yun) 上舞台、雲(yun) 上直播間等藝術展示平台在沿途自然銜接,將山水之美與(yu) 生活之樂(le) 融合起來。
沿著陳家嶺古道邁上茶園觀光台,百畝(mu) 茶園映入眼簾,這裏是雲(yun) 鬆村的標誌性景觀。極目遠望,一把直徑約兩(liang) 米的茶壺懸空倒掛,壺嘴噴射出一道水柱,在藍天和茶山映襯下,化為(wei) 煙霧散在空中。
羅國海說,這是去年7月村委會(hui) 自主打造的微景觀,取名“雲(yun) 壺飛瀑”,現在已成為(wei) 村裏新的打卡點。在他看來,藝術之所以能在雲(yun) 鬆村從(cong) 無到有並“開花結果”,是因為(wei) 大夥(huo) 兒(er) 都變“文藝”了。
這其中,就包括陳偉(wei) 國、潘林娥夫婦。藝術團隊進村前,夫妻倆(lia) 主要經營運輸,“聽說有人來村裏帶著我們(men) 一起搞藝術,一開始挺不理解的。”陳偉(wei) 國說。
茶園那件《看見風》的藝術作品,村裏拉上陳偉(wei) 國一起參與(yu) 。後來團隊又給他們(men) 支招,讓他們(men) 試著在短視頻平台記錄雲(yun) 鬆村的生活日常,並建議他們(men) 擺起糍粑小攤。“上次就有個(ge) 小姑娘特意跑來買(mai) 糍粑,說是我們(men) 短視頻平台上的粉絲(si) 。”陳偉(wei) 國說:“過去的想法太片麵。”
村裏還開始主動嚐試“微改造、精提升”,將水管上色做成竹節形狀,通過手繪美化井蓋,破舊水表箱成了象棋盤……羅國海介紹,類似創意還有很多,“隻要帶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其實村裏很多地方都能變成景觀。”
風貌變得古樸清新又文藝
如今漫步村中,老物件裝飾的景觀小品、獨具創意的牆麵設計、老台門裏的咖啡館、村屋改造的書(shu) 屋……雲(yun) 鬆村裏一步一景。陳榮苗的工藝品小店也在其中。去年9月,村裏特意打造了這個(ge) 店鋪,村民有手工藝品都可以放在這裏售賣。有了小店,陳榮苗的觀念也漸漸改變——以前缺啥做啥,現在竹藝製品不再局限於(yu) 生產(chan) 生活需求,迷你版的竹水桶、竹扁擔、竹製水車作為(wei) 產(chan) 品,也受到遊客喜愛。
“前段時間還有遊客打電話來,讓我做一套竹製酒杯。”這給陳榮苗帶來新的靈感,也帶來新的收入。自從(cong) 開店以來,靠著售賣竹藝製品,他已增收5000餘(yu) 元。
沈菊英也實現了在家門口賺錢的心願。“我原來在城裏打工,看到老家越來越好就回來了。”沈菊英的家就在茶山腳下,位置非常好,羅國海鼓勵她開餐館。“會(hui) 有人來吃飯嗎?”帶著遲疑,去年10月,她的餐廳成了雲(yun) 鬆村第一家農(nong) 家樂(le) 。
“有個(ge) 外地姑娘來吃飯,說是特意來打卡的,我才知道還有這個(ge) 新詞。”50多歲的沈菊英正努力嚐試新花樣,“擺盤、包裝都要講究,我們(men) 還專(zhuan) 門為(wei) 店員定製了民俗服裝。”沈菊英說:“羅書(shu) 記讓我們(men) 結合雲(yun) 鬆村的曆史文化研究幾樣特色菜,可以給遊客講講雲(yun) 鬆村的故事。去年中秋、國慶,平均每天營收三四千元,一天要備20多桌菜。”
如今的雲(yun) 鬆村,古樸清新又文藝,成為(wei) 觀光、團建的好去處。“藝術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21年坡塘村集體(ti) 經濟收入165萬(wan) 元,實現高增長。截至目前,村裏依靠新興(xing) 業(ye) 態成功幫助近200人實現就業(ye) 。”羅國海很自豪。
提及未來,羅國海打趣說,要將文藝進行到底。“老百姓嚐到了甜頭,心齊力量大,我們(men) 得繼續做出辨識度,讓更多村裏人留得住,讓更多城裏人願意來。”
(方彭依夢參與(yu) 采寫(xie) )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5日 1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