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聚力穩就業 紮實惠民生(有力有效保障民生)

發布時間:2022-03-07 14:3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就業(ye) ,一頭連著億(yi) 萬(wan) 民眾(zhong) ,一頭連著發展大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落實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和積極就業(ye) 政策,做好高校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工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城鎮新增就業(ye) 1100萬(wan) 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全年控製在5.5%以內(nei) 。代表委員表示,從(cong) 今年走勢看,我國經濟發展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就業(ye) 的基礎仍然穩固,有信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保持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

  就業(ye) 基礎仍穩固

  2021年,麵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國深入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保持了就業(ye) 局勢的總體(ti) 穩定,實現了“十四五”就業(ye) 工作良好開局。

  看主要指標,全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ye) 1269萬(wan) 人,超額完成1100萬(wan) 人的目標任務;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平均值為(wei) 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個(ge) 百分點。

  看重點群體(ti)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總體(ti) 穩定,年底就業(ye) 去向落實率好於(yu) 上年,農(nong) 民工外出務工規模持續增加。

  看市場熱度,100個(ge) 城市公共就業(ye) 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招聘人數與(yu) 求職人數之比)保持在1.5以上,崗位供給多於(yu) 求職人數。

  “2021年我國就業(ye) 局勢能保持穩定,根本在於(yu)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堅持將就業(ye) 擺在‘六穩’‘六保’首位,為(wei) 穩就業(ye) 保就業(ye) 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國勞動和社會(hui) 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委員說。

  莫榮委員分析,雖然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穩就業(ye) 任務更加艱巨,但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就業(ye) 的基礎仍然穩固。

  “作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我國擁有龐大的國內(nei) 市場和完備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就業(ye) 空間廣、潛力足。”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員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ye) 帶動力,一大批新職業(ye) 不斷湧現,為(wei) 勞動者提供更廣闊的就業(ye) 天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化就業(ye) 新職業(ye) 新崗位報告》顯示,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崗位不斷湧現。2020年,微信生態衍生的就業(ye) 機會(hui) 就達到3684萬(wan) 個(ge) ,同比增長24.4%。

  朱永新委員表示,從(cong) 就業(ye) 潛力看,近年來我國紮實推進“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持續優(you) 化,勞動者創業(ye) 創新意願高,創業(ye) 帶動就業(ye) 的倍增效應得以體(ti) 現。2021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ti) 2887.2萬(wan) 戶,同比增長15.4%,兩(liang) 年平均增速達10.3%。截至2021年底,市場主體(ti) 總量達1.54億(yi) 戶,個(ge) 體(ti) 工商戶突破1億(yi) 戶,成為(wei) 穩定就業(ye) 的中堅力量。

  積極有為(wei) 穩就業(ye)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各類專(zhuan) 項促就業(ye) 政策要強化優(you) 化,對就業(ye) 創業(ye) 的不合理限製要堅決(jue) 清理取消。

  人勤春來早。今年以來,從(cong) 中央到地方繼續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積極有為(wei) 采取一係列措施,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

  開通直通車,返崗更便利。

  2月8日複工,到崗率就達98%。春節假期剛過,鐵建重工各地的車間裏已是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各地紛紛推出專(zhuan) 車、專(zhuan) 列、專(zhuan) 機等‘直通車’服務,返崗更便利,生產(chan) 更給力!”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代表說。

  舉(ju) 行招聘會(hui) ,就業(ye) 有幫扶。

  春節後是返崗複工的高峰期,也是求職招聘的旺季。在河南鄭州,今年的第一場大型招聘會(hui) 為(wei) 轉崗求職人員等群體(ti) 提供了近2萬(wan) 個(ge) 崗位;在重慶,1.4萬(wan) 名勞務經紀人活躍在鄉(xiang) 村社區,上門為(wei) 困難群眾(zhong) 送政策、送信息、送培訓……

  “線上線下招聘會(hui) 等公共就業(ye) 服務,有利於(yu) 提升人力資源供需對接效率,助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黑龍江綏化市職業(ye) 技術教育中心原高級教師徐賢淑代表說。

  政策落實處,用工添保障。

  穩就業(ye) ,關(guan) 鍵在穩企業(ye) 。各地紛紛推出穩崗穩工獎補、新增員工補貼、共享用工補貼等政策,實現用工有支持。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各地已累計發放留崗紅包、用工補貼超5億(yi) 元。

  “今年,我們(men) 集團計劃招聘6000多名員工,同比增加16.7%。”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xing) 海代表說,這得益於(yu) 政府部門出台的援企穩崗政策。僅(jin) 2021年,小康集團就享受一次性吸納就業(ye) 補貼、大學生社保補貼、以工代訓補貼等共計458萬(wan) 餘(yu) 元,為(wei) 企業(ye) 招聘員工、壯大隊伍注入動力。

  培訓提質量,求職增信心。

  “送培訓強技能,把困難戶變成頂梁柱!今年,國家不斷加強農(nong) 民工職業(ye) 技能培訓力度,省裏也提出‘人人持證、技能河南’目標,我正帶著大夥(huo) 兒(er) 從(cong) 具有一技之長向掌握‘多技之長’努力。”河南潢川縣駐鄭州流動黨(dang) 員工作委員會(hui) 書(shu) 記黃久生代表說。黃久生代表是當地農(nong) 民工夜校創始人,他說,現在他們(men) 管理和服務的1.6萬(wan) 多名農(nong) 民工,大多數都持有技能證書(shu) 。

  重點群體(ti) 有保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高校畢業(ye) 生超過1000萬(wan) 人,要加強就業(ye) 創業(ye) 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

  “高校畢業(ye) 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中央企業(ye) 要做好穩就業(ye) 表率,結合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現代服務業(ye) 以及各類新業(ye) 態、新模式的發展,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ye) 生的就業(ye) 崗位。”劉飛香代表說,3月上旬,中國鐵建重工集團將啟動2022屆高校畢業(ye) 生春季招聘會(hui) 。

  “我們(men) 應千方百計拓寬高校畢業(ye) 生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渠道。”莫榮委員表示,考慮到中小微企業(ye) 是吸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的主體(ti) ,應在這方麵采取更多支持舉(ju) 措。例如,校園招聘可適當加大對中小微企業(ye) 的開放力度,強化對中小微企業(ye) 的人力資源服務等。

  除了高校畢業(ye) 生,農(nong) 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的就業(ye) 也是工作重點。

  “辦好就業(ye) 的事,脫貧群眾(zhong) 的幸福生活就有了堅實基礎。”中國扶貧開發協會(hui) 副會(hui) 長郭文聖委員說,今年各地區各部門還應繼續深化東(dong) 西部勞務協作,深入實施勞務品牌促就業(ye) 行動,讓脫貧勞動力有活兒(er) 幹、有錢掙。

  郭文聖委員還建議,要加快補齊農(nong) 村地區基礎設施短板,讓鄉(xiang) 村成為(wei) 幹事創業(ye) 的大舞台,讓家門口的“飯碗”越來越多,支持農(nong) 民工就地就近就業(ye) 。

  針對日益突出的就業(ye) 結構性矛盾,徐賢淑代表建議,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ye) 技能培訓,抓好職業(ye) 教育工作,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ye) 教育,是培養(yang) 高素質技能人才最高效的途徑之一。”徐賢淑代表說,職業(ye) 教育學校要緊盯市場變化,靈活設置專(zhuan) 業(ye) 和教程,加快培養(yang)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

  代表委員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落實落細穩就業(ye) 舉(ju) 措,努力確保就業(ye) 大局穩定,以實際行動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本報記者李心萍、常欽、邱超奕、葛孟超、李曉晴、申茜、劉新吾、王雲(yun) 娜、張璁、薑曉丹)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07日 07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