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南代表:係統提升大城市抵禦和防範極端天氣能力
人民網南京3月7日電 (馬曉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給大城市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覷。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zhuan) 家孫景南建議進一步提升大城市抵禦和防範極端天氣的能力,包括提升極端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健全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ti) 係,完善氣象災害預警應急聯動機製,提高社會(hui) 公眾(zhong) 防災減災意識等。
應急管理部發布的2021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顯示,2021年我國自然災害形勢複雜嚴(yan) 峻,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多地出現大風、龍卷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特別是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不僅(jin) 造成嚴(yan) 重的城市內(nei) 澇、河流洪水、山體(ti) 滑坡、交通受阻、電力通訊中斷,還造成地鐵漫灌等次生災害。孫景南代表認為(wei) ,大城市人口集中、建築密集、經濟要素聚集,自然生態係統和人工係統密切交織,對天氣氣候的影響更加敏感,不斷提高大城市抵禦和防範極端天氣能力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保障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
“應對極端天氣不能僅(jin) 靠預報,健全大城市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ti) 係,完善氣象災害預警應急聯動機製同樣必不可少。”孫景南代表建議,出台完善氣象災害防禦法規規章和文件,建立健全以預警信號為(wei) 先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部門應急聯動機製和社會(hui) 響應機製;重點建立基於(yu) 重大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ye) 、高危人群的自動停工停業(ye) 停課機製。她還建議,完成大城市主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形成城市氣象災害風險地圖,以及各類風險點、隱患點及其致災閾值清單、應急責任人預警服務對象清單。
“公眾(zhong) 的防災減災意識同樣需要提高。”孫景南代表說,應將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各級綜合科普體(ti) 係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融入中小學義(yi) 務教育體(ti) 係,持續提升氣象科普普及率,充分發揮政府、社會(hui) 、新聞媒體(ti) 等力量,采用多種方式推進防災避險、自救互救等應急救援知識進企業(ye) 、進學校、進家庭,提高全社會(hui) 風險防範意識和災害應對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