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張頤武:北京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過程中應多方麵發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名文化學者張頤武。(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尹星雲(yun) )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正在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名文化學者張頤武立足自身專(zhuan) 業(ye) 領域,將關(guan) 注的目光投向了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各方麵力量要一起努力
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北京在長城、大運河、西山永定河等這三個(ge) 文化帶的建設,以清代皇家園林為(wei) 代表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等“三山五園”的保護,城市核心區曆史文化的挖掘,中軸線申遺的推進,首都城市複興(xing) 新地標的打造及城市更新等,都有非常豐(feng) 碩的成果。張頤武認為(wei) ,總體(ti) 上看,北京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方麵做的非常好,但也還有努力的空間,“在文化創造、公共文化建設上,北京應更上一個(ge) 台階,這是大家共同的期盼。”
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政府、百姓、專(zhuan) 業(ye) 領域人士等各方的參與(yu) 熱情非常高,而各方應該怎樣持續來助力建設呢?張頤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表示,政府在引領文化建設方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財政投入、把握方向目標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在推進文化中心建設方麵起到的作用至關(guan) 重要。“比如中軸線申遺,它就是以政府為(wei) 主體(ti) 來推動的,然後公眾(zhong) 、社會(hui) 、專(zhuan) 家等方方麵麵共同來協作,成效有目共睹。”政府應繼續對大方向進行把握,做好每一步的決(jue) 策工作。
文化中心建設對於(yu) 普通百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百姓可以享受到文化中心建設的益處,讓大家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feng) 富。”他表示,其實每一位市民都有責任積極參與(yu) 到文化中心的建設中來,“中軸線申遺過程中,有很多市民建言獻策、熱心參與(yu) ,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如何改整治環境、如何讓文化空間活起來等,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建議。公眾(zhong) 的參與(yu) 其實是一個(ge) 城市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家應該持續保持這樣的熱情。”
張頤武說,曆史文化專(zhuan) 家學者等相關(guan) 領域人士,對文化中心的建設推動至關(guan) 重要,應發揮好智庫的作用,從(cong) 專(zhuan) 業(ye) 領域建言獻策,不斷深度參與(yu) 到這一過程中。“文化中心的建設需要全社會(hui) 各方麵力量的參與(yu) ,隻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它建設得更好。”
助力文化遺產(chan) 保護:應加強新技術應用
中國現有大量可移動文物及不可移動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chan) ,文化遺產(chan) 保護能力和手段一直是大家關(guan) 注的重點。張頤武表示,要充分認識到文化遺產(chan) 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建議通過文物數字化創新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助力解決(jue) 文物文博行業(ye) 問題。為(wei) 此他提出了相關(guan) 建議。
加強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手段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的應用。“我國不可移動文化遺產(chan) 分布範圍廣泛,目前,很多地方監測管理工作還單純靠人力,而且人力有限,使得二氧化碳、溫度以及相對濕度等環境參數的變化無法得到全麵監測。”他建議應加強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運用新興(xing) 信息采集手段,如運用航空立體(ti) 測圖技術、無人機激光雷達掃描技術、三維激光掃描重建技術等,實現文化遺產(chan) 的動態數據采集;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動態分析比對彌補人工監測不足;通過虛擬交互手段實現文物修複的虛實融合,為(wei) 高難度文物修複提供一條新的落地模式,最終實現空、天、地一體(ti) 化的通導和觀測網絡搭建,構建文化遺產(chan) 監管一張圖,讓政府主管部門能夠動態掌握文物的現狀和變化。
大力推進“區塊鏈+”在文物文博領域的深度運用。“由於(yu) 國內(nei) 不同文博機構的數字化規模、技術標準和進展程度等存在差異,要保障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的建設,需要區塊鏈等通用技術支持文博領域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張頤武說,我國區塊鏈+文物文博領域已經有良好的基礎,政策規定比較完備,技術標準和規範體(ti) 係已經相較於(yu) 其他國家更完善,算法自主創新能力逐年增強。目前,區塊鏈在文物文博領域創新實踐已經形成行業(ye) 規模,比如國內(nei) 的數字藏品已經成為(wei) 激活傳(chuan) 統文化、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載體(ti) ,可通過這種新興(xing) 的文化產(chan) 品形式及互聯網觸達能力,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熟悉並更加了解傳(chuan) 統文化。
“無論是關(guan) 注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建議工作,還是加強新技術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創新方麵的應用,我希望這些建議能真正助力文化發展,這其實也是全麵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張頤武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