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校外教育培訓調整伴生消費者權益保護新問題
中消協:校外教育培訓調整伴生消費者權益保護新問題
校外教育培訓投訴同比增43.4%
本報訊(記者 王薇) 昨天,中消協發布《2021年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簡稱《報告》)。《報告》指出,隨著校外教育培訓行業(ye) 規範治理的不斷深入,以及校外教育培訓行業(ye) 的轉型發展,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將麵臨(lin) 新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
《報告》中提到,我國教育改革進入深水期,密集出台的政策將引導校外教育培訓行業(ye) 重新洗牌,在行業(ye) 洗牌過程中一方麵學科類培訓機構或停業(ye) 或轉型,但善後處理不力,甚或“卷錢跑路”,另一方麵有些受新冠疫情影響,經營不善的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假借政策因素趁機“甩鍋”“金蟬脫殼”,導致部分消費者麵臨(lin) “上課難”“退費難”等問題,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同時,新冠疫情以來,校外教育培訓行業(ye) 加快線上布局,消費者權益保護涉及到線上培訓機構資質認證、培訓質量合理評估、培訓課程開放性設置、消費者信息保護等新問題。還有值得關(guan) 注的是在線校外教育培訓與(yu) 其他行業(ye) 融合發展帶來新問題,如捆綁銷售、教育貸監管、線上課程隱藏網絡遊戲等。
《報告》顯示,2021年,受新冠疫情以及校外教育培訓行業(ye) 治理政策的衝(chong) 擊,我國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維權輿情及消費者投訴呈上升趨勢。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有關(guan) 校外教育培訓的投訴案件共80528件,同比增長43.4%;教培機構頻現跑路及退費風波成為(wei) 2021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之一 。投訴案件主要集中在合同糾紛多、售後問題難解決(jue) 、虛假宣傳(chuan) 手段多、預付式消費風險大幾個(ge) 方麵。其中,合同是消費者投訴的主要類別,2021年有關(guan) 合同的校外教育培訓投訴35813件,占比44.47%,排在首位。
中消協提示,通過梳理投訴發現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在麵對消費者退款訴求時,往往利用格式合同抗辯,而其中的條款存在諸多對消費者不公平的內(nei) 容,如隱藏“公司保留最終解釋權”“協議一經簽訂,概不退款”“培訓期間,出現任何安全事故概不負責”等不公平格式條款,或者合同含有其他退費的限製條件,且不采取加粗、加黑等合理的方式提示消費者。部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利用消費者合同意識淡薄,甚至不與(yu) 消費者簽訂正式合同,或者銷售人員代替消費者簽訂合同或者利用網絡默認消費者同意協議內(nei) 容等。
《報告》認為(wei) ,當前校外培訓作為(wei) 教育培訓體(ti) 係的重要補充,仍有強大消費需求,隨著相關(guan) 政策逐步落地,行業(ye) 調整伴生的消費風險還會(hui) 陸續釋放,強化校外教育培訓消費者權益保護要引起高度重視。
中消協建議,一是針對校外教育培訓,應完善相關(guan) 立法,將現有政策中關(guan) 於(yu) 培訓機構性質界定、設立審批、教育教學、教材使用、收費監管、服務合同、從(cong) 業(ye) 人員、法律責任等,探索以製定“社會(hui) 教育促進法”的方式提升固化,推進其發展規範化、法治化;加強協同治理,確保落實《“雙減”意見》的各類政策措施配套健全、有效落地;進一步明確監管主體(ti) 及其職責,加強監管體(ti) 係內(nei) 外部的溝通協調,充實基層執法力量,提高執法人員法律素養(yang) ;建立日常監管執法機製,在階段性專(zhuan) 項整治行動之外,加強行業(ye) 發展規律研究,建立風險監測、研判、預警、處置長效化機製;加大培訓機構違法行為(wei) 查處力度,保障消費者預付資金安全;發揮行業(ye) 自律作用,引導培訓機構合理定價(jia) 、規範服務,發揮消費者協會(hui) 參與(yu) 立法、社會(hui) 監督、糾紛調解、公益訴訟、警示教育等各項職責作用,發揮新聞媒介的監督作用,共同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