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以“雙碳”目標為牽引深化能源革命
2月22日,山西焦煤霍州煤電木瓜礦井下集控室內(nei) ,智能化班組組長張揚正在四處巡視。隻見智能采煤機一刀過後,6.5米厚的煤層轟然瀉下,139個(ge) 電液控大支架自動跟進,甚為(wei) 壯觀。
近兩(liang) 年來,山西焦煤將重大技術攻關(guan) 方向瞄準礦山智能化建設,引進了高、中、低不同配置的智能化設備,建成了不同煤層領域、各種地質賦存的智能化工作麵。截至2021年,山西焦煤共在19個(ge) 礦建成38個(ge) 智能綜采工作麵,生產(chan) 效率提升30%以上。
肩負著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使命,山西實現高質量低碳轉型發展,對於(yu) 推進全國能源穩步轉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至關(guan) 重要。
聚焦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以“雙碳”目標為(wei) 牽引深化能源革命。2021年以來,山西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研究碳達峰山西實施方案,加強能耗“雙控”,堅決(jue) 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持續優(you) 化能源結構,分行業(ye) 落實節能指標,有序推進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全省單位GDP能耗實現全年下降3.2%的目標,在全國一盤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彰顯山西擔當。
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釋放煤炭先進產(chan) 能
2021年11月,在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上,潞安化工集團一舉(ju) 榮獲兩(liang) 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企業(ye) 參與(yu) 完成的“400萬(wan) 噸/年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chan) 業(ye) 化”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依托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與(yu) 優(you) 勢,潞安化工集團堅定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之路。聚焦高端化,將煤基合成油作為(wei) 中間產(chan) 品,向下遊延伸,開發出了多個(ge) 係列的煤基精細化學品及特色新材料產(chan) 品;聚焦多元化,依托煤化工比較優(you) 勢,發展高端合成蠟、全合成潤滑油等碳基新材料;聚焦低碳化,圍繞“雙碳”目標要求,強化“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力度,推動高碳資源低碳利用。
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特點決(jue) 定了必須長期堅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道路。現代煤化工為(wei) 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提供了更多途徑,而在“雙碳”背景下,煤炭行業(ye) 自身更需提質增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十三五”期間,山西累計化解煤炭過剩產(chan) 能15685萬(wan) 噸/年,退出總量居全國第一。2021年,山西堅決(jue) 擔當使命,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煤炭保供任務。與(yu) 此同時,推動煤炭、電力等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率先轉型,煤炭先進產(chan) 能占比突破75%。
一年來,山西煤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編製完成《山西省煤炭高質量轉型發展基地規劃》,進一步增強煤炭支撐保障能力。煤礦智能化穩步推進,首批10座智能化示範建設煤礦全部建成,1000處智能化采掘工作麵全部啟動建設,21座煤礦實現5G入井。煤炭綠色開采試點進展順利,重點推進40座煤礦綠色開采試點,確定25座試點煤礦開展井下矸石智能分選和不可利用矸石返井建設。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我省將加快推進產(chan) 業(ye) 轉型,著力推動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內(nei) 涵集約發展。以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wei) 牽引,著力穩產(chan) 保供,促進優(you) 化升級,推動綠色發展。依法合規釋放煤炭先進產(chan) 能,推進煤礦智能化改造,加快5G智慧礦山建設,支持超超臨(lin) 界燃煤機組建設。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山西能源革命不斷向縱深推進。
推動新能源規模化發展,有效促進新能源消納
能源低碳發展關(guan) 乎人類未來,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內(nei) 的清潔能源是能源低碳發展的主力軍(jun) 。
2月16日,洪洞縣政府與(yu) 山西華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投資框架協議,攜手建設1GW光伏發電及配套項目。
據悉,華翔與(yu) 特變電工作為(wei) 兩(liang) 家上市公司,將優(you) 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打造洪洞新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項目總投資43億(yi) 元,規劃年發電量為(wei) 12.86億(yi) 千瓦時。由此,華翔集團這一全國現代裝備製造業(ye) 的“領頭羊”正式進入新能源領域。
“十三五”期間,山西風電裝機年均增長24.16%,光伏裝機年均增長63.22%;光伏領跑基地裝機規模達到400萬(wan) 千瓦,位居全國前列。而在2021年,山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到34.3%。
我省積極推動新能源規模化發展。一年來,我省加快存量項目建設進度,風光發電新增並網規模204萬(wan) 千瓦,列入年度建設規模2000萬(wan) 千瓦;推動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26個(ge) 縣被國家列入試點;積極探索氫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
與(yu) 此同時,開展“新能源+儲(chu) 能”試點。朔州市平魯、右玉布局獨立儲(chu) 能設施,大同、朔州、忻州、陽泉4市在新能源項目中配置10%以上的儲(chu) 能設施,垣曲、渾源抽水蓄能電站加快建設,河津、蒲縣抽水蓄能電站列入國家“十四五”建設規劃。有效促進新能源消納。鼓勵新能源發電企業(ye) 參與(yu) 電力市場交易,在全國率先開展現貨與(yu) 調峰市場融合,釋放火電機組調節靈活性,拓展新能源消納空間1000萬(wan) 千瓦,完成國家下達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19%的目標任務。
根據省能源局2022年全省能源工作部署,我省今年將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提升新能源安全穩定供應能力。其中包括,實施風電光伏倍增計劃,加速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有序發展其他可再生能源,多措並舉(ju) 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省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發展步伐將不斷加快。
推進能耗雙控,有力有序實施重點行業(ye) 能效提升行動
“要把推進能耗雙控工作,作為(wei) 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核心內(nei) 容,作為(wei) 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作為(wei) 加快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有力促進,作為(wei) 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堅決(jue) 把能耗強度降下來,把能耗總量控製在合理水平。”去年9月召開的全省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暨能耗雙控工作推進大會(hui) ,為(wei) “十四五”時期我省能耗雙控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
要發展,就會(hui) 有能耗,要高質量發展,就要用好能耗“雙控”。2021年,我省紮實推進能耗雙控工作。省能源局按季發布晴雨表,製定重點行業(ye) “雙控”應急預案,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推進煤電、煤炭洗選行業(ye) 能耗雙控,建成了功能相對完善、接入量最大的全省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係統。全省單位GDP能耗實現全年下降3.2%的目標。
1月19日,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2021年重點用能行業(ye) 能效“領跑者”企業(ye) 名單,涉及鋼鐵、焦化、水泥、甲醇、電石等14個(ge) 行業(ye) 。其中,山西光大焦化氣源有限公司在焦化和甲醇兩(liang) 個(ge) 行業(ye) 中“榜上有名”,兩(liang) 項指標均“領跑”全國。與(yu) 此同時,晉城山水合聚水泥有限公司也入選水泥行業(ye) 能效“領跑者”企業(ye) 。
“我省是典型的資源型地區,推進重點行業(ye) 能耗雙控,將強力倒逼高耗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大力促進低能耗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推進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動實現經濟質量的提升。”省工信廳節能處主任科員李飛光表示。
鋼鐵、化工、焦化、有色、建材五大行業(ye) 作為(wei) 工業(ye) 領域重點用能行業(ye) ,2020年綜合能源消費量為(wei) 10565.19萬(wan) 噸標準煤,占工業(ye) 總量的63.67%,占製造業(ye) 領域的94.32%,是工業(ye) 製造業(ye) 領域雙控工作的重點和關(guan) 鍵。
以提高能效為(wei) 主攻方向,有力有序實施重點行業(ye) 能效提升行動。為(wei) 切實做好能耗雙控工作,我省相關(guan) 部門製定了五大行業(ye) 節能改造專(zhuan) 項計劃,梳理出38項先進節能技術,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在“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五大高耗能行業(ye) 節能改造項目建設,通過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把節能改造任務分年度落實到企業(ye) 、裝備、工藝。
有專(zhuan) 家表示,“雙碳”目標願景是一個(ge) 開創光明未來的莊嚴(yan) 承諾,但實現“雙碳”道路注定曲折,不亞(ya) 於(yu) 一場新時代的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萬(wan) 裏長征。然而,“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今年,我省將深入開展碳達峰山西行動,製定我省“雙碳”工作實施意見和碳達峰實施方案,落實落細碳達峰碳中和和“1+ X”政策體(ti) 係各項任務……相信,山西勇擔使命、奮力前行,一定會(hui) 為(wei) 全國能源穩步轉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劉瑞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