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地”的供給側改革 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種”出新高度
無人機拍攝的天津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2月28日攝)。記者孫凡越攝
陽春三月,天氣回暖,正是春耕備耕的好時節。60歲的天津老農(nong) 時更生搶抓農(nong) 時,冬季成熟的蘿卜剛裝車送出,又一頭紮進溫室大棚,開始了新一季的辛勤播種。
“過去種麥子,辛苦一年存不下幾個(ge) 錢。現如今還是這幾畝(mu) 地,賺十多萬(wan) 塊錢不在話下!”換種天津本土培育的蘿卜品種後,時大爺日子好了,說起話來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甜脆的蘿卜名聲在外,嬌豔的花卉一盆難求,嫩綠的水培菜銷售紅火……耕地有限的天津市,依托科技創新、空間利用、產(chan) 業(ye) 融合、品牌打造,在“一畝(mu) 地”上下“繡花”功夫,現代都市型農(nong) 業(ye) “闖”出了新路子、“種”出了新高度。
培育“芯片”硬支撐,一粒種子變成了“真金白銀”
青蘿卜是天津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愛。西青區的沙窩蘿卜、武清區的田水鋪蘿卜,那是家喻戶曉。
嘛樣的青蘿卜才算好?天津人總能給出相同的回答——顏色翠綠,味道甘甜。
作為(wei) 蔬菜育種專(zhuan) 家,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所長張斌和團隊坐了10年冷板凳,育出了表皮顏色比以往稍淺的“七星”蘿卜品種。
遺憾的是,市場並不買(mai) 賬。“沒人願意試種,有農(nong) 戶還調侃新品種是‘黃皮蘿卜’。種出來的蘿卜,大家不願意買(mai) 。”張斌感慨道,那個(ge) 時候,免費送給農(nong) 戶種,都是一臉不樂(le) 意。
盡管栽了跟頭,張斌和團隊依然執著。“以往農(nong) 戶種蘿卜都是自己留種子,品種雜且退化嚴(yan) 重,造成蘿卜個(ge) 頭不一,產(chan) 量、商品率較低,品質的穩定性也不高,嚴(yan) 重製約了‘蘿卜經濟’的發展。我們(men) 就想育出更優(you) 質的種子,幫助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
他們(men) 挨家挨戶做工作,麵對麵勸、手把手教,一次不行就接著再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批試種農(nong) 戶喜獲豐(feng) 收。“‘七星’品種抗病性好、產(chan) 量高、樣貌統一,又保留了甘甜的口感,平均每畝(mu) 地多賺5000多元。”天津青白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郭書(shu) 豔嚐到了甜頭。
一粒蘿卜種,就這樣變成了百姓兜裏的真金白銀。“目前‘七星’品種在天津種植麵積已超2萬(wan) 畝(mu) ,足足占到七八成。農(nong) 民的廣告牌上,原來被調侃的‘黃皮’也成了賣點。”張斌滿意地笑了。
90後“新農(nong) 人”張立華,在天津大美良田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任經理,換種新品種後,蘿卜銷售半徑覆蓋京津冀地區,“都是訂單式銷售,每棚蘿卜種下前,就知道未來要運往哪兒(er) 。”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為(wei) 了讓自己的飯碗端得更牢,“菜籃子”“米袋子”更豐(feng) 富,在天津,有一大批農(nong) 業(ye) 科技專(zhuan) 家在致力於(yu) 良種創新研究。56歲的於(yu) 福安與(yu) 天津小站稻打了半輩子交道,他帶領團隊育成“津原係列”水稻品種40個(ge) ,科研成果近20年來覆蓋天津水稻種植麵積80%左右,累計創造社會(hui) 經濟效益30多億(yi) 元。
“現代農(nong) 業(ye) 的效益,必然藏在種子裏。”於(yu) 福安堅定地說。
天津積極組織種業(ye) 企業(ye) 和科研機構開展新品種選育,2021年登記蔬菜新品種33個(ge) ;審定主要農(nong) 作物新品種10個(ge) 。“津強”係列強筋春小麥可替代進口品種,“津字號”黃瓜品種推廣麵積占全國華北型品種7成以上,“白峰”等品種打破花椰菜雜交種全部依賴進口局麵……
不隻在天津的農(nong) 田裏。近年來,越來越多“津字牌”種子撒向全國,賦能“希望的田野”。
把蔬菜種進“水”裏,一方空間生出了“致富新經”
著裝利落、一頭短發的劉曉君,每天都會(hui) 到寧河區苗莊鎮的溫室大棚走一圈。
溫棚內(nei) ,一排排齊刷刷的綠葉菜被架空在齊腰的鋼架上。拎起一棵蔬菜,便能發現中空的管道裏流動著營養(yang) 液。溫棚外,一輛輛物流車正等著把新鮮的蔬菜運往商超。
“我們(men) 把蔬菜種進了‘水’裏,現在市場需求量很大。”劉曉君興(xing) 奮地說。
劉曉君的父親(qin) 劉連國很早就種起了水培菜,在父親(qin) 影響下,“85後”劉曉君大學畢業(ye) 後回鄉(xiang) 創業(ye) ,現已是天津百利種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她給記者算了一筆細賬,“水培菜生長速度快,一年可以種8到10茬,一畝(mu) 地年出菜量比土培增加4到6倍,平均收入是土培菜的3倍。”
最初,水培菜並不被市場接受。劉曉君就帶著團隊從(cong) 周邊火鍋店開始突破,慢慢打開了銷路。“現在不少商超都提前預訂,基本上成熟一批運走一批。”
眼下,劉曉君新建的50多個(ge) 高標準溫室大棚,全部用於(yu) 水培菜種植,其中意大利生菜、奶油生菜都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公司年營收超過4000萬(wan) 元,其中6成都來自水培菜項目。
“過去我爸幹農(nong) 業(ye) ,每天都得‘彎腰撅腚’做農(nong) 活。現在我們(men) 是工廠式上班,不僅(jin) 自己直起了腰板,農(nong) 產(chan) 品也直起了腰板!”劉曉君打趣道。
眼下在天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念“空間經”,端起了設施農(nong) 業(ye) 的“金飯碗”。
走進天津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儼(yan) 然一個(ge) “智能花房”。從(cong) 調光到控溫,從(cong) 育種到培植,從(cong) 空間到地麵,都是智能控製。花盆下潮湧而起、又隨聲而落的潮汐澆灌法,讓每一滴水都得到循環使用。
園區內(nei) 工人一個(ge) 個(ge) 身穿短袖,正打包著一盆盆“寶蓮燈”——花朵如倒掛的燈籠,顏色從(cong) 淺粉到深紅,煞是嬌豔喜慶。“我們(men) 從(cong) 國外引進這種高檔花卉,經過努力,終於(yu) 掌握了成熟的栽培技術,實現了規模化生產(chan) 。”天津市東(dong) 信國際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建軍(jun) 說,這種產(chan) 品遠銷多個(ge) 地方,一到春節更是供不應求。
“科學、高效利用空間,讓土地長出‘美麗(li) 經濟’。”鄭建軍(jun) 談到了種花的初心。
20世紀90年代,國內(nei) 花卉品種多而不優(you) ,很多高端花卉品種都是國外壟斷。公司的同事們(men) 毅然踏上“踏花尋美”之路,經過不斷引進、試種、推廣,最終選定了一批名特花卉,作為(wei) 他們(men) 心中美的“代名詞”。
“市場容易審美疲勞,需要不斷開發新奇的品種才能緊緊抓住消費者。”鄭建軍(jun) 說,除了紅掌、寶蓮燈、麗(li) 格海棠,還有觀賞竹芋、馬蹄蓮等十多個(ge) 品種,在花卉科技園區內(nei) 爭(zheng) 相綻放,去年公司實現營收上億(yi) 元。
不僅(jin) 是一捧蔬菜、一盆花卉,魚菜共生、稻蟹混養(yang) 、立體(ti) 種養(yang) ……一方小小的空間上生出了“致富新經”,富了口袋,火了日子,多了奔頭。
“2021年,天津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372.4萬(wan) 畝(mu) ,新建設施農(nong) 業(ye) 20.73萬(wan) 畝(mu) ;糧食產(chan) 量達到249.9萬(wan) 噸,連續六年保持在200萬(wan) 噸以上,在全國主銷區中名列前茅;蔬菜、肉類、禽蛋、牛奶、水產(chan) 等‘菜籃子’產(chan) 品自給率位居全國大城市前列。”天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王寶雨說。
南方甘蔗北方“冒頭”,一個(ge) 采摘園迎來了八方客
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毗鄰北京、土地肥沃,但因為(wei) 沒有增收的點子,一度是出了名兒(er) 的困難村。
“橘不過淮,蔗不過江”,北緯40度的糶糧務村,決(jue) 定種甘蔗吸引市民前來“嚐鮮”。“00後”回鄉(xiang) 青年李新磊,對這一想法有著極大熱情,“玩出新花樣,不愁沒客來。”
在家人帶動下,李新磊成立天民蔬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與(yu) 當地群眾(zhong) 嚐試種甘蔗。“剛開始那會(hui) 兒(er) ,怎麽(me) 種都不長,隻好一茬一茬試,總結經驗,一點一點調整。”
南方的甘蔗,愣是在北方的小村冒了頭,引得周邊市民慕名而來。
趁熱打鐵,合作社借機發展起果蔬采摘遊,把種植品種拓寬到草莓、番茄、火龍果等農(nong) 產(chan) 品。
李新磊粗算了一下,去年一年,約5萬(wan) 名遊客到合作社遊玩采摘。僅(jin) 旅遊收入就超過120萬(wan) 元,年產(chan) 值接近2600萬(wan) 元。
“我們(men) 合作社現在有150多名社員,園區1500畝(mu) ,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農(nong) 用地2000畝(mu) ,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近3萬(wan) 元。”李新磊說。
亦農(nong) 亦旅、農(nong) 旅結合,也給更多地方帶來了致富的希望。
隸屬於(yu) 天津食品集團渤海農(nong) 業(ye) 公司的晶寶溫泉農(nong) 莊,在多年實踐中摸索出了從(cong) 簡單種植,到發展采摘,再到打造農(nong) 業(ye) 科普基地的融合之路。
“高峰時,農(nong) 莊一年吸引21萬(wan) 人次的遊客呢!”渤海農(nong) 業(ye) 公司副總經理趙紫君說。
人氣旺了的晶寶溫泉農(nong) 莊,也吸引著年輕人回村就業(ye) ,講解員汪雪玲便是其中之一。
汪雪玲的家,在距離農(nong) 莊20多裏地的寶坻區大白莊鎮小白莊村。與(yu) 村裏很多年輕人一樣,汪雪玲從(cong) 學校畢業(ye) 後就出去闖蕩,進過工廠、當過超市銷售,工資沒見增加多少。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她來到晶寶溫泉農(nong) 莊當了一名講解員。
因為(wei) 踏實肯幹,汪雪玲有時一個(ge) 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資,這讓她的父母看在眼裏,喜在心頭。“離家近了不說,收入也讓人知足。”汪雪玲的媽媽樂(le) 嗬嗬地說。
三產(chan) 融合、文旅貫通的產(chan) 業(ye) 項目,正聚攏著八方來客。“截至目前,天津已有22個(ge) 市級休閑農(nong) 業(ye) 示範園區和258個(ge) 市級休閑農(nong) 業(ye) 特色村點,2021年,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接待人數達到2500萬(wan) 人。”天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副主任王智毅說。
隨著四麵八方的遊客日益增多,更多天津農(nong) 業(ye) 品牌走進大市場、走入百姓家。小站稻、沙窩蘿卜、茶澱玫瑰香葡萄、寶坻黃板泥鰍……如今,“津農(nong) 精品”品牌已達187個(ge) ,綠色、優(you) 質、高檔、安全的農(nong) 產(chan) 品,讓津門內(nei) 外群眾(zhong) 更有口福,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倉(cang) 廩實,天下安。麵對超大型城市農(nong) 業(ye) 發展的命題,天津用“一畝(mu) 地”的供給側(ce) 改革給出了答案。(記者王明浩、邵香雲(yun) 、白佳麗(li) 參與(yu) 采寫(xie) :黃江林、王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