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有人幫 生活有保障(兩會後探落實·幫困難群眾排憂解難③)
核心閱讀
針對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婦女、老年人群體(ti) ,各地分類施策,提供切實保障:打造留守兒(er) 童之家,開設豐(feng) 富多彩的興(xing) 趣課堂,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學習(xi) 與(yu) 生活保障;開展免費技能培訓,搭建創業(ye) 就業(ye) 平台,助留守婦女掌握一技之長;組織人員定期探訪,建立日間照料中心和集中養(yang) 老服務中心,讓留守老年人生活不孤單。
設各類興(xing) 趣課堂
助兒(er) 童健康成長
“我長大後想成為(wei) 一名體(ti) 育運動員,給國家爭(zheng) 光!”這是9歲的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第一實驗小學學生劉甜甜的夢想。
在冬奧會(hui) 知識普及課上,她的發言激起一片掌聲。教室裏的20多張小臉齊齊揚起,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men) 爭(zheng) 先恐後講述自己關(guan) 於(yu) 未來的期待,眼中滿是興(xing) 奮與(yu) 激動。
在洛龍區第一實驗小學的留守兒(er) 童之家興(xing) 趣課堂上,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
劉甜甜是課堂裏年紀最小的學生之一。因父母長年在江蘇務工,她日常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原本有些內(nei) 向的她,在參加了近一年的留守兒(er) 童之家興(xing) 趣課堂後,性格明顯開朗了許多。
負責興(xing) 趣課堂教學的該校輔導教師武朵娟說,這種形式靈活、新穎有趣的“教學+關(guan) 懷”模式收效良好。“從(cong) 興(xing) 趣培育入手,通過開辟新穎有趣的‘第二課堂’,能夠進一步引領孩子們(men) 健康成長。”武朵娟說。
麵對校內(nei) 70餘(yu) 名留守兒(er) 童,洛龍區第一實驗小學於(yu) 2019年正式啟動“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溫暖工程”,以興(xing) 趣課堂、日常家訪等多種形式,關(guan) 注留守兒(er) 童生活學業(ye) 問題,在為(wei) 留守兒(er) 童送去生活溫暖的同時,也為(wei) 孩子們(men) 培養(yang) 健全人格提供保障。
“我們(men) 在前期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以區第一實驗小學等為(wei) 載體(ti) ,目前已在全區建設6個(ge) 留守兒(er) 童之家,其中5個(ge) 與(yu) 轄區學校共同建設,為(wei) 轄區留守兒(er) 童打造了學習(xi) 生活的溫馨樂(le) 園。”洛龍區婦聯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智慧先進的電子教學設備、豐(feng) 富多彩的特色化興(xing) 趣課程、功能各異的文體(ti) 娛樂(le) 設施,成了洛龍區留守兒(er) 童之家的標配。與(yu) 這些孩子們(men) 在一起閱讀、學習(xi) 、做手工,也成了當地社區幹部、誌願者、黨(dang) 員義(yi) 工的日常工作。
除此之外,洛龍區還在配備專(zhuan) 職輔導教師的基礎上,麵向社會(hui) 招募具有教育、心理學等專(zhuan) 業(ye) 背景的愛心人士,為(wei) 留守兒(er) 童提供集學業(ye) 、生活於(yu) 一體(ti) 的保障服務;同時整合轄區內(nei) 社會(hui) 教育機構、愛心企業(ye) 等資源,建立留守兒(er) 童關(guan) 愛體(ti) 係,組織專(zhuan) 業(ye) 技能誌願者定期為(wei) 留守兒(er) 童開展普法宣傳(chuan) 、健康教育、心理谘詢等活動,提升留守兒(er) 童自我保護意識,幫助其開拓視野。
辦免費技能培訓
促婦女就業(ye) 創業(ye)
38歲的王小麗(li) 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河郭鎮辛莊村人,丈夫在外地打工,她在家負責照顧兩(liang) 個(ge) 孩子和年老多病的公公,日子過得緊巴巴。2020年,南和區婦聯結合當地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舉(ju) 辦了“巾幗新農(nong) 人”種植培訓班。王小麗(li) 係統學習(xi) 了西紅柿大棚種植技術,於(yu) 當年下半年承包了一個(ge) 大棚。她種的西紅柿個(ge) 頭大、品相好、味道甜。“當年收入20餘(yu) 萬(wan) 元,我一下子成為(wei) 村裏的致富能手。”王小麗(li) 說。
近年來,河北各地各級婦聯、人社等部門通力合作,為(wei) 留守婦女提供就業(ye) 創業(ye) 指導、精神關(guan) 愛等多方麵服務,提高留守婦女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邢台市婦聯主席陳冰介紹,邢台市連續兩(liang) 年承接河北省高素質女農(nong) 民培訓班,以南和區為(wei) 試點並迅速輻射全市,累計培訓巾幗新農(nong) 人近3000名。
連日來,在邯鄲市邯山區河沙鎮小堤村“燕繡坊”手工作坊裏,呂雙燕正和15名女工一起勤勞織繡。“這批訂單有100多套,可得加油幹!”44歲的手工作坊負責人呂雙燕給大家鼓勁兒(er) 。
別看現在做生意風生水起,留守婦女呂雙燕過去的生活卻並不寬裕。她無專(zhuan) 業(ye) 技能,加上還要帶孩子,一家人靠著丈夫打工的收入生活。近年來,邯山區婦聯、人社等部門針對留守婦女開展手工係列技能培訓。呂雙燕學習(xi) 了一個(ge) 學期,成了縫紉製衣的行家裏手。同時,邯山區婦聯聯合有關(guan) 部門幫助她開了網店,成立了“小堤女紅培訓工作室”,申請注冊(ce) 了“燕繡坊”品牌商標。如今,“燕繡坊”不僅(jin) 用草木紮染製作旗袍、手包、手帕、錢包、複古枕頭等,也生產(chan) 工作服、景區手工製品等。呂雙燕還安排了15名留守婦女就業(ye) 。
“通過技能培訓、政策幫扶,在留守婦女中已湧現出一大批像呂雙燕這樣的‘創業(ye) 達人’,同時一大批留守婦女通過專(zhuan) 業(ye) 技能實現就業(ye) 。”邯鄲市婦聯主席張愛軍(jun) 說,邯鄲市積極為(wei) 大齡、下崗、失業(ye) 、單親(qin) 等困難女性搭建創業(ye) 就業(ye) 平台,幫助扶持留守婦女掌握手工製作等技藝,提高創收創業(ye) 能力,讓一技之長成為(wei) 她們(men) 致富的“敲門磚”。
唐山市各級人社部門組織人員通過實地走訪、電話溝通等方式對轄區內(nei) 的農(nong) 村留守婦女一一進行摸排調查,開展免費就業(ye) 技能培訓。僅(jin) 去年以來,全市實現各類補貼性培訓21.6萬(wan) 人次,凡有意願參加培訓的留守婦女都享受到了政策的紅利。
此外,唐山市婦聯針對留守婦女較為(wei) 分散的特點,通過手機端開通“心靈課堂”“唐山網上家長學堂”,為(wei) 廣大婦女尤其是留守婦女播放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提供家庭教育培訓等,提升農(nong) 村留守婦女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能力,促進家庭幸福和諧。
家住唐山市樂(le) 亭縣溫李莊村的吳若楠是一個(ge) 5歲孩子的母親(qin) 。“丈夫長年在外,孩子父愛缺失怎麽(me) 辦?”“孩子在幼兒(er) 園受了委屈,家長該不該介入?”一係列的育兒(er) 疑惑,都能從(cong) “唐山網上家長學堂”找到答案。依托網上學堂這個(ge) 平台,她還加入了“留守好家長群組”,和其他留守婦女一起交流育兒(er) 心得。“有來自婦聯的關(guan) 愛,我的生活很充實。”吳若楠說。
派人員定期探訪
讓老人安享晚年
屋外陽光燦爛,天氣一天天變暖和,苗族阿婆雷玉芬的心情也隨之明朗起來。又到了趕集的日子,她準備去淘換點食材回來。盡管已是85歲高齡,但老人身體(ti) 依然硬朗,路上遇到熟人便會(hui) 停下腳步,笑眯眯地閑聊一陣。
祖祖輩輩生活在貴州省貞豐(feng) 縣龍場鎮龍山村的苗寨裏,5年前,雷玉芬一家五口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位於(yu) 鎮上的寬舍社區安了新家。“趁著還能照顧自己,不想給娃娃們(men) 增添負擔。”兒(er) 子兒(er) 媳在外務工,兩(liang) 個(ge) 孫子在外求學,大多數日子裏,老人一個(ge) 人生活。
作為(wei) 龍場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寬舍社區居住著2700多名附近村鎮搬來的群眾(zhong) ,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300名。像雷玉芬一樣,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約有30名。為(wei) 了讓老人們(men) 感受到新家園的溫暖,特別是幫留守老人解決(jue) 無人照料的問題,鄉(xiang) 鎮和社區探索出不少好辦法。
走進雷玉芬家,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廚房電器擦拭得不見油汙痕跡。“經常有人上門來看我,還教我使用電器。”老人告訴記者,在樓棟長和社區幹部的關(guan) 照下,自己不僅(jin) 適應了新生活,遇到頭疼腦熱的時候也總能獲得幫助。
為(wei) 方便老人冬天取暖,社區專(zhuan) 門騰出地方架起了電暖爐,提供免費茶水和大米粥。久而久之,這裏變成了老年活動中心,有人唱山歌,有人玩棋牌遊戲,其樂(le) 融融。雷玉芬也喜歡去,她說每天去坐一坐,心裏就不會(hui) 覺得孤獨。
“並不是隻關(guan) 注安置點的老人,我們(men) 對所有留守老人都有保障措施。”貞豐(feng) 縣龍場鎮社會(hui) 事務辦主任代丹介紹,通過摸底調查,鎮裏為(wei) 全鎮108名農(nong) 村留守老人建立了台賬,建立留守老人聯絡人和定期探訪製度,及時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生活困難。同時,鎮裏還建起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吸納退休教師、熱心群眾(zhong) 為(wei) 誌願者,引導老年人參加書(shu) 畫、歌舞、戲曲等文娛活動,豐(feng) 富他們(men) 的精神文化生活。
對於(yu) 家庭困難的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分散供養(yang) 對象,貞豐(feng) 縣積極引導鼓勵他們(men) 到敬老院居住。近年來,全縣對13個(ge) 縣級敬老院進行資源整合,相繼成立者相、龍場、瑉穀3個(ge) 集中養(yang) 老服務中心,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與(yu) 提高護理能力,補齊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短板,讓農(nong) 村老人安享晚年。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7日 12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