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曆史文化遺產綻放新的光彩
2019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甘肅省嘉峪關(guan) 考察時強調,要做好長城文化價(jia) 值發掘和文物遺產(chan) 傳(chuan) 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河北崇禮冬奧會(hui) 場館內(nei) 的長城遺存向世界展示中國長城的保護成果。這段長城為(wei) 明代建造,塊石壘築,曆經歲月侵蝕,曾坍塌為(wei) 一條石壟。現在以古遺址遺存形態為(wei) 主、一塊新材料也不增加,使其呈現長城原本的曆史滄桑感。
我國境內(nei) 保存曆代長城總長度2萬(wan) 餘(yu) 公裏,牆體(ti) 、烽火台、城堡等各類長城遺產(chan) 超過4萬(wan) 處。長城建造年代自春秋戰國至明清延續2000餘(yu) 年,記載了國家社會(hui) 發展的諸多重要曆史事件,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建造技藝水平。長城延綿中國整個(ge) 北部地區東(dong) 西達5000餘(yu) 公裏,自黑龍江到淮河分布近3000公裏,具有豐(feng) 富的多樣性特征。長城以多個(ge) 單元、多重縱深、組團式與(yu) 縱深式相結合的類型,構成軍(jun) 事防禦體(ti) 係,就地取材,雖以土、石、植物為(wei) 基本材料,卻衍生出土坯、土石、土草、磚石、磚草等多種材料變體(ti) 和組合,涵蓋夯築、堆築、坯築、砌築等不同的建構方式。長城分布於(yu) 北方地區農(nong) 牧交錯帶,借用河穀山川多類型自然地貌,將人工構築防禦工事與(yu) 自然屏障完美組合,成就了獨特的曆史文化景觀。
隨著社會(hui) 發展,長城沿線各地對長城開放利用的需求越發迫切。但無論保護還是開放利用,長城本體(ti) 的安全始終是基礎。經過多年探索,“保護第一”“價(jia) 值優(you) 先,整體(ti) 保護”的理念已成社會(hui) 共識,“最小幹預”“適宜性”技術理念也已見成效。
清楚認識長城現存的真實狀態,才能夠在保護中保存長城遺產(chan) 的真實感染力。今天的長城已不再具有修建之初的軍(jun) 事防禦功能,人們(men) 為(wei) 什麽(me) 依然熱愛它?是它真實又滄桑壯美的物質存在,喚起了人們(men) 與(yu) 過往的聯係,這即是長城的存在意義(yi) 。真實的曆史遺存,展示著歲月留下的斑駁痕跡,其與(yu) 廣袤大地的依存關(guan) 係述說著曆史故事。
長城保護工程逐步走向傳(chuan) 統工匠精神與(yu) 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的新道路。近些年,北京箭扣長城、河北喜峰口長城保護工程和北京長城搶險工程搶救了一批瀕危塌毀的明代磚石長城點段。這些工程改變了維修的方式,以排除險情、最小擾動為(wei) 原則,特別是將研究性工作滲入保護工程全周期,探索了適合不同材質、不同環境、不同病害的長城排險工程方法。其中,考古清理工作前期介入、全過程數字化跟蹤糾正過度幹擾、保護環境和珍稀物種、傳(chuan) 統材料與(yu) 加固材料的檢測試驗、隨形就勢等方麵經驗,得到逐步推廣。
長城保護工作采用適宜的技術方法,經常維護而不是過多幹預,更妥善和精心保留這些真實的曆史信息。從(cong) 遺產(chan) “真實性”保存角度出發,隻要沒有險情,大部分長城段落可以不擾動。日常維護和巡查正逐步成為(wei) 長城保護的常態,有計劃地對長城牆體(ti) 可能發生破壞的部位小修小補,不僅(jin) 最大程度保護了長城曆史信息,同時節約了大規模維修的資金。
近年來,黨(dang) 中央統一部署,國家文物局會(hui) 同長城沿線地方政府持續推進長城資源調查、長城考古、長城維修、長城文化價(jia) 值發掘與(yu) 展示、長城保護法規標準製定、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全方位的探索與(yu) 實踐,長城保護及開放利用有了更完善的保障與(yu) 支撐。長城保護是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案例。
平遙古城南大街——
煙火氣讓古街有生機
任毅敏(山西省古建築與(yu) 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
平遙古城是古縣城的典型代表,南大街作為(wei) 古城中軸線,一直是古城最繁華的鬧市。商業(ye) 的隆盛,使其成為(wei) 晉商的主要發源地和清朝中晚期全國的金融中心。可以說,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遙古城南大街,既是平遙古城對外開放的一個(ge) 亮點,也是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一個(ge) 重點。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南大街登記在冊(ce) 的不可移動文物共23處,有1處國保單位、1處市保單位、3處縣保單位。
規劃先行是南大街乃至古城保護的鮮明特點。前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時,有關(guan) 單位做過規劃;此後多年實踐中,同濟大學、山西省城鄉(xiang) 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專(zhuan) 業(ye) 團隊一直在指導相關(guan) 工作。山西省古建築與(yu) 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也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了一批專(zhuan) 業(ye) 保護隊伍,承擔古建築的定期保養(yang) 維護,應對包括突發險情在內(nei) 的搶險修繕。
南大街是活的古街,居民一直在這裏生活,因此不可能采用博物館式的保護模式。作為(wei) 遊客較為(wei) 集中的街區,人口的增加與(yu) 承載量、服務質量的矛盾越發突出。地方政府下了很大決(jue) 心,不斷整治交通秩序,並通過基礎設施的提升改造來保證居民的生活生產(chan) 需求。改造前首先進行考古勘探,有關(guan) 方案經過建設部門和文物部門共同審批,監督貫穿施工全過程。經過改造提升,現在,南大街周邊區域居民的現代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也守住了文物安全的底線。
我們(men) 對南大街的保護,以原真性保護為(wei) 主要目標,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根據功能變更,內(nei) 部裝飾和格局方麵可予以適度調整,但要滿足“可逆性”原則。不大拆大建,通過改造讓南大街整體(ti) 環境和諧一致。有些原始的設施功能與(yu) 現有需求不匹配,則通過更新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同時,對一些老民居開展係統性的入戶摸排調查,向公眾(zhong) 宣講文物價(jia) 值與(yu) 保護理念,使大家的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升。
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晉商文化內(nei) 涵,更好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通過發展來延續晉商文化的影響,是傳(chuan) 承發展的關(guan) 鍵。南大街商業(ye) 商鋪遺存豐(feng) 富,我們(men) 盡量延續街巷鋪麵的原有功能,與(yu) 非遺傳(chuan) 承相結合,與(yu) 旅遊相結合,與(yu) 民眾(zhong) 的生活需求相結合。比如平遙的黃酒、漆器、牛肉等製作工藝,都得到了傳(chuan) 承。
保護文物周邊環境與(yu) 保護文物本體(ti) 同樣重要。2021年10月,山西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秋汛,平遙古城一些文物建築在長時間雨水浸泡後出現垮塌。幸而相關(guan) 部門應急得力,沒有造成重大損失。山西省正在委托專(zhuan) 門機構編製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同時著手成立相應基金會(hui) ,動員社會(hui) 人士支持保護工作,滿足文物保護資金的需求。
如今,南大街呈現的不僅(jin) 是明清商業(ye) 一條街,而且是它從(cong) 昔日繁華走進當代的全過程。我們(men) 要保護的是曆史延續性,不是定格在某個(ge) 時代。古城古街不是簡單的一個(ge) 殼,隻有人們(men) 世代居住於(yu) 此,傳(chuan) 承延續當地傳(chuan) 統文化,有煙火氣,古街才有生機。
(本報記者鄭洋洋采訪整理)
蘇州——
古建修繕善用“繡花功夫”
殷 銘(蘇州市園林古建技術專(zhuan) 家)
底蘊深厚的古建老宅,像珍珠般散落在蘇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歲月淘洗之下,一座座古建老宅因居住人口多、管理難度大等複雜原因,留下累累傷(shang) 痕。因此,蘇州的古建老宅保護修繕一直沒有停止過。蘇州文旅集團成立了古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我應聘成為(wei) 公司的一名項目經理。
潘祖蔭故居是我參與(yu) 的第一個(ge) 項目。這座位於(yu) 南石子街的古建老宅有210多年曆史,是蘇州典型的清代大宅。故居的東(dong) 花園和船舫已毀,在天井有違章搭建,一些建築構件糟朽。
由於(yu) 曆史緣故,古宅的土地權屬、房屋性質、管理關(guan) 係錯綜複雜,保護和利用需要先梳理清楚各種曆史遺留問題和相關(guan) 法律。我鑽研了文物古建保護的法律法規,梳理出項目涉及的大大小小各部門的多個(ge) 審批環節,用4個(ge) 月時間形成係統化建議方案提交上級研究,最終被采納。
2012年,蘇州製定《蘇州市區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實施意見》,對房屋權屬關(guan) 係的處理、土地的政策、稅費等予以確定,明確了曆史古建修繕開發的政策新路徑,破解了諸多障礙,為(wei) 古建老宅的保護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礎。
政策出台了,機製理順了,僅(jin) 僅(jin) 是走出第一步。修複古宅是一件浩大的工程。設計、組織、施工,都得用上“繡花功夫”。
2018年,我們(men) 主導著名版本目錄學家、書(shu) 法家顧廷龍的故居修繕。這個(ge) “大雜院”改建嚴(yan) 重、結構破損,門窗被毀現象隨處可見,幾乎是“病入膏肓”,要讓它“延年益壽”,就得找出全部“病灶”。我們(men) 花了整整兩(liang) 個(ge) 月詳細勘察,仔細研究遺留下來的磚雕門樓、屋架、樓廳、石刻、磚刻門匾、用料形製、工藝技術,並繪製成厚厚的勘測及修繕設計圖紙。為(wei) 確保修繕好的顧宅是“原汁原味”的,我們(men) 專(zhuan) 程去北京拜訪顧廷龍的兒(er) 子——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院士,谘詢和了解故居曆史。修繕時,我們(men) 本著對建築的溫情,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構件和曆史信息,在施工過程中采取“可逆性”方法,對曆史及藝術價(jia) 值高的雕刻盡可能少地幹預。為(wei) 找到一塊合適的太湖石,我們(men) 幾乎跑遍周邊的石材基地;為(wei) 找到一棵能匹配古宅“氣質”的桂花樹,我們(men) 接連十幾天都往苗圃市場跑……
經過3年多的“精工細作”,一代名宅在曆經滄桑之後煥然新生。步入修繕好的顧宅之中,一步一景,縱橫交錯的曲折遊廊裏,飛簷出甍,流簷翹角,悠長的巷弄,清澈可見的“顧衙複泉”,重簷層疊的樓廳裏,顧廷龍手書(shu) 的篆體(ti) 楹聯在百年老桂的映襯下,散發出濃鬱的書(shu) 香底蘊……
十餘(yu) 年來,我們(men) 在蘇州古城區參與(yu) 搶救性保護利用的文物曆史建築有數十處。放在蘇州全市範圍來說,這隻是很小的一部分。2019年,姑蘇區開展首次保護對象普查工作,全方位摸清各類保護對象底數,並建立綜合性管理展示信息平台,實現了保護對象“一張圖”展示。2020年,江蘇蘇州文物建築成功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2021年7月,蘇州發布了“蘇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總體(ti) 方案和11個(ge) 專(zhuan) 題工作方案”,涵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平江片區古城保護示範工程、曆史河道恢複、文化場館建設和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等方麵。文物古建保護需要久久為(wei) 功、綿綿用力,對於(yu) 我們(men) 這些參與(yu) 者來說,任重道遠。
(本報記者王偉(wei) 健采訪整理)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9日 0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