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2-03-23 11:2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豐(feng) 富多彩。經曆了幾千年的發展與(yu) 沉澱,各地飲食在食材、菜式、烹調、服務、習(xi) 俗、審美等方麵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本版推出4位青年廚師的故事,他們(men) 在烹飪技藝方麵各有所長,在成長發展方麵也各具特點。而走上一方灶台,綻放青春光彩,自覺推動中華飲食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創新,是4位青年的共同追求。

  ——編 者

  北京鴻賓樓行政總廚周豔賓:

  為(wei) 老字號餐飲增添新元素

  本報記者 易舒冉

  在傳(chuan) 統飲食文化中,能成為(wei) “全席”或“全宴”的菜肴,往往都是一家飯店的招牌菜,甚至是一個(ge) 地方的代表菜式。做“全席”或“全宴”,也最見廚師功力。北京鴻賓樓飯莊的青年廚師周豔賓就能以羊為(wei) 主料,通過燒、溜、燴、篤等烹飪方法,為(wei) 食客呈上一桌“全羊席”。

  “探靈芝”“迎風草”“鞭打繡球”……翻開周豔賓遞過來的全羊席菜單,卻發現菜品名稱不見“羊”字,取而代之的是一個(ge) 個(ge) 形象生動、優(you) 美文雅的別名。詳細詢問才知道,“吃羊不見羊、食羊而不覺羊”是全羊席的特征之一。為(wei) 了達到這種境界,有的原料僅(jin) 加入高湯、上屜蒸製的過程就要經過七八次的反複。菜名則是根據菜肴樣式特征而定。“我有幸加入了全羊席研製小組,跟著師父一起傳(chuan) 承發展全羊席製作技藝。”周豔賓說。

  2004年,剛滿23歲的周豔賓進入鴻賓樓飯莊工作,從(cong) 最基礎的切菜、配菜幹起。早上,周豔賓提前到崗,取食材、備材料、收拾案板;晚上9點下班後,他又用廚房裏的剩料練習(xi) 刀功、勺功。在師父的指導下,周豔賓邊學邊琢磨,進步很快。

  全羊席中有一道重要的湯菜叫“氽千裏風”,其主料是羊耳朵。據傳(chuan) 說羊耳朵能聽千裏,所以這道菜得名“汆千裏風”。做好這道菜可不容易,要將非常脆的羊耳朵切成極細的絲(si) ,再用“氽”的手法配入鮮美的湯汁,這對廚師的刀工和熬製清湯的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戰。周豔賓苦練刀功,最終,他切的羊耳絲(si) 可以穿過針孔,配製的清湯也獨有一番風味。

  然而,周豔賓不滿足於(yu) 烹飪現成的菜品,如何推陳出新,吸引更多食客,是他經常思考的問題。經過反複嚐試,周豔賓和同事們(men) 將烘焙中的裱花、西餐中的果汁調味等工藝融入了傳(chuan) 統的全羊席中,贏得了食客們(men) 的好評。“烘焙中的裱花常用奶油,我們(men) 將適合與(yu) 羊肉搭配的魚肉泥裝進裱花袋中,也可以做出各式好看的花型,‘魚’和‘羊’在一起剛好配成一個(ge) ‘鮮’字。”周豔賓說。

  近年來,餐飲消費市場不斷發展變化,在激烈的競爭(zheng) 中,許多“中華老字號”麵臨(lin) 挑戰。深耕傳(chuan) 統酒樓中餐18年,周豔賓希望通過學習(xi) 和借鑒餐飲同仁的烹飪技法,大膽革新、提高技藝,為(wei) 老字號餐飲增添更多新元素。

  安徽合肥劉鴻盛特色小吃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胡偉(wei) 偉(wei) :

  與(yu) 城市的味覺記憶對話

  本報記者 遊 儀(yi)

  揪住麵團,揉成長條,握緊麵刀,切成小塊。動作熟練的胡偉(wei) 偉(wei) 左手拿著麵劑子,右手掌著擀麵杖,邊轉邊擀,很快,一張中心厚兩(liang) 邊薄的麵皮展開在案板。緊接著,他一手托麵皮,一手取餡料,兩(liang) 指捏合邊緣向上微提,掐出褶子擠壓打圈。包子成了型,往秤上一擺,“正好80克。”

  作為(wei) 劉鴻盛特色小吃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擀麵條、烙大餅、做糕團,對34歲的胡偉(wei) 偉(wei) 來說全是基本功。可在10年前,他從(cong) 未想過自己會(hui) 與(yu) 白案結緣。“我家過去開大排檔。下雨天,擺著攤,父母就在灶台、桌椅間來回轉。”小小店鋪,喧囂不斷,爐膛裏的火苗直往上躥,家人忙著炒菜裝盤的場景,胡偉(wei) 偉(wei) 至今記憶猶新。在他看來,學廚累,不輕鬆,起初並不想走這條路。

  直到2012年,當得知劉鴻盛傳(chuan) 統小吃製作技藝快要失傳(chuan) ,自己又有機會(hui) 跟著劉鴻盛的老師傅學習(xi) 手藝時,懷著留住一代合肥人味覺記憶的念頭,胡偉(wei) 偉(wei) 下定決(jue) 心拜師學廚。

  早上6點,天還未亮,胡偉(wei) 偉(wei) 就到了崗。先製餡,肉切條,去筋膜;再製皮,麵粉堆,溫水和。冬菇雞餃這道招牌菜,他足足學了兩(liang) 年半。“一開始手抖,刀都不敢碰。有時去筋膜時,片著片著刀鈍了,還得拿到磨刀石上磨。”胡偉(wei) 偉(wei) 回憶,師傅站在一旁,手把手教,哪個(ge) 步驟稍不合格,就會(hui) 被打回去重做。

  日複一日,持刀的虎口磨出了一層厚繭,心中對水和麵的掌握卻更加有數。一碗湯餃,黃白分明。黃的是雞湯,濃香四溢;白的是餃皮,薄如蟬翼。勺子一舀,還能看見冬菇和雞肉。功夫不負有心人,冬菇雞餃在胡偉(wei) 偉(wei) 手中終於(yu) 可以嫻熟而又完美地呈現。

  劉鴻盛是個(ge) 老字號,胡偉(wei) 偉(wei) 卻是年輕人。在學習(xi) 傳(chuan) 統小吃製作技藝的過程中,他也萌生了不少新點子。“有一回,聽到食客閑聊,鮮肉餛飩吃多了怕胖,要是有素菜餡的就好了,還健康。”這給了他啟發,他嚐試著將薺菜燙熟,菜稈細,容易切,再混合少許肉餡,素菜餛飩這才順利做出。從(cong) 薺菜餛飩到蛋黃燒麥,胡偉(wei) 偉(wei) 這個(ge) 青年廚師,給老字號注入了不少新活力。

  當地人喜鹹,胡偉(wei) 偉(wei) 店裏不少小吃都注重以鹽提味。“一方小吃有一方特色,我們(men) 會(hui) 根據大夥(huo) 兒(er) 的口味,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不斷調整配料,以求健康又入味。”胡偉(wei) 偉(wei) 說,千百年傳(chuan) 承下來的小吃,是一方水土的曆史標記,裏麵也承載著大家的鄉(xiang) 愁。通過製作小吃與(yu) 這個(ge) 城市的味覺記憶對話,胡偉(wei) 偉(wei) 樂(le) 在其中。

  四川成都小雅菜館廚師鄧玉紅:

  把熱愛真正用在手藝上

  本報記者 王永戰

  剁碎的雞胸肉和雞蛋清混合一盆,鄧玉紅拿出小碗一舀,往熱鍋裏一倒,熟練地翻炒起來。鍋下,旺火直撲;鍋裏,攪動之下,主菜逐漸呈現出雪花狀。

  “起鍋!”一聲大喊,鄧玉紅轉身,將一勺“雪花”盛入盤中。緊接著,起火,生粉倒下,翻炒勾芡,不一會(hui) 兒(er) ,拌料也倒上。“這就是川菜名品——雪花雞淖。”身著白色廚師服,頭戴廚師帽,鄧玉紅將菜品端上前來。

  灰牆、黛瓦、木梁、浮雕,在成都市東(dong) 門市井街區,古典與(yu) 現代風格建築交錯,小雅菜館便坐落其中。晚間的食客絡繹不絕,90後廚師鄧玉紅忙著為(wei) 喜好川菜的主顧們(men) ,奉上一碟碟品相俱佳的美食。

  從(cong) 2016年回四川學習(xi) 川菜,到2020年來小雅菜館擔任主廚,鄧玉紅的學廚之路走得頗為(wei) 踏實。“小時候就習(xi) 慣吃川菜。”出生在四川宜賓,喜好大河幫川菜的鄧玉紅,也曾烹製過不少河鮮和家禽,“慢慢就愛上了做菜”。

  可喜歡做菜與(yu) 做好菜,還有很長距離。初學做川菜,年輕的鄧玉紅發現和之前的經曆完全不同,“本以為(wei) 我都算個(ge) 大廚了,沒想到做川菜還得從(cong) 零開始。”於(yu) 是,他跟著師父李軍(jun) 先後在宜賓和成都多家餐館工作,一點點琢磨做菜精要。

  廚房噪音大、油煙味兒(er) 重,有時忙了,鄧玉紅一站就是好幾個(ge) 小時,連一口水都來不及喝。學習(xi) 壓力大,工作辛苦,眼看著一些同事慢慢轉行,他卻沒有退縮。“這個(ge) 職業(ye) 是我喜歡的。”對鄧玉紅而言,小小灶台,便是他揮灑汗水、成就夢想的舞台。

  憑著一股子強勁,再加上愛琢磨,時間久了,他抗壓的能力越來越強,會(hui) 做的菜也越來越多。麻婆豆腐、魚香肉絲(si) 、回鍋肉……一道道傳(chuan) 統川菜,經鄧玉紅之手,成為(wei) 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做川菜廚師,除了要刀工好、味覺敏感、火候拿捏精準,關(guan) 鍵還得熱愛與(yu) 堅持。”鄧玉紅常以老師傅張元富為(wei) 榜樣,“他常常會(hui) 為(wei) 取得優(you) 質食材,跑到大山裏仔細地尋找。”在鄧玉紅看來,年輕人學做廚師,就得有一股子拚勁,把熱愛真正用在手藝上。

  “做菜要悟性,必須沉得住氣、踏實地幹。”年過三十,鄧玉紅希望未來自己也能烹製出更多川菜精品。

  廣州酒家青年廚師蘇誌君:

  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粵菜

  本報記者 洪秋婷

  “鍋起焦、菜不焦,火候是關(guan) 鍵,小炒一定要有‘鍋氣’才香!”說話間,蘇誌君熟練地拋鍋、翻炒,眼睛緊盯著鍋中食材的狀態,靠著經驗把控著火候。不一會(hui) 兒(er) ,一盤地道的廣府小炒就出鍋了,冒著火燎味兒(er) ,熱氣騰騰,又幹又香。

  蘇誌君今年25歲,幹廚師7年,目前是廣州酒家富力盈通店的一名青年廚師。從(cong) 普通學徒開始,做到如今主管之下的位置,蘇誌君最為(wei) 拿手的絕活就是他的“鍋上功夫”,這功夫來自長期腳踏實地的鑽研與(yu) 堅持不懈的努力。

  從(cong) 學校畢業(ye) 後進入廣州酒家工作,蘇誌君從(cong) 學徒開始做起,在廚房的各個(ge) 粗加工崗位輪職。蘇誌君常常利用下班後的空餘(yu) 時間練習(xi) ,搜集廚房剩餘(yu) 原材料,不斷鑽研粵菜的刀工、煮法還有食材原料的處理技巧。粵菜烹飪講究味道之鮮美,其中火候的掌握是關(guan) 鍵。用心學、專(zhuan) 心幹,蘇誌君練出了“用眼睛看油溫”的本領,很快便在後廚加工製作中脫穎而出。

  烹飪大賽是對廚師烹飪技巧和菜品設計的綜合比拚。入廚以來,蘇誌君積極參加各種比賽,享受與(yu) 同行廚師技藝比拚的樂(le) 趣。

  在2021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簕杜鵑杯”國際烹飪聯賽中,蘇誌君榮獲個(ge) 人特金獎。四個(ge) 前菜、三個(ge) 熱菜、一個(ge) 湯菜、一個(ge) 點心,一整桌宴席就是比賽考題,不同的原材料需要設計不同烹飪方法和菜式菜品。“難點在於(yu) 菜品設計,突出表現廣府紅棉華宴的文化主題,這樣才能拿到高分。”蘇誌君負責蓮蓬羹,用魚肉加菠菜和蛋白打成漿,做成綠蓮蓬形狀,再封上保鮮膜蒸熟、定型。嫩滑的口感需要用火候控製,蒸4分鍾不多不少,下麵放進一些菇片和木耳的煮湯,色香味形俱全,吸引眼球,看上去讓人很有食欲。最終,憑借這道別出心裁的美食,蘇誌君獲得評委的認可。

  對於(yu) 未來,蘇誌君充滿憧憬:“人們(men) 常說,食在廣州。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工作,腳踏實地,傳(chuan) 承好粵菜文化,同時創新和發揚獨特的廣府風味,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粵菜。”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0日 05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