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這群高速交警一直照顧著特殊的“違法者”

發布時間:2022-03-23 16:32:00來源: 杭州日報

  3月18日下午,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鎮雲(yun) 村村,一輛七座車沿著山路蜿蜒而上,最後再一戶農(nong) 家前穩穩停下。車門開了,五六個(ge) 穿著警服的漢子走了下來,手上拎著大米、牛奶,徑直走進了農(nong) 家院子。院子裏有兩(liang) 位老人,看見來人,趕緊笑著招招手。

  “沒記錯的話,我們(men) 已經是第十次來這裏了。”看著山上的春景,杭州高速交警七大隊教導員王振輝回憶起了大隊同事們(men) 與(yu) 這戶農(nong) 家的特殊緣分,“要不是去年初的偶然相遇,我們(men) 也不會(hui) 和二老結緣。現在,上山看望二老,已經成了我們(men) 大隊的‘規定動作’。”

  王振輝說的“偶遇”,其實是一次讓人捏把冷汗的經曆……

  誤闖高速的老太被他們(men) 背去了診所

  2021年2月2日,高速交警七大隊民警童曉星與(yu) 同事在溧寧高速上執勤。警車途經某隧道路段時,童曉星突然聽到前方傳(chuan) 來連續的車輛急刹聲。當時隧道內(nei) 的車輛並不算多,車輛也都保持著安全的間距,為(wei) 什麽(me) 會(hui) 突然有多車緊急製動?童曉星當即感覺不對,前方肯定發生了意料之外的狀況。警車向前開出幾百米,童曉星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一名老太太步履蹣跚地走在應急車道上,途經車輛看到後連連減速,生怕發生意外。童曉星做好預警後,趕緊下車將老太太帶到了安全區域。

  老太太姓邵,操著一口方言,她說的話,童曉星聽不太懂。還好,有一名輔警是當地人,現場當起了翻譯。原來,邵奶奶當時已經84歲高齡,就住在高速旁邊的山上,家裏還有一個(ge) 老伴。當天,因為(wei) 腿腳的風濕又犯了,她就想到高速對麵的村子看病買(mai) 藥。“這邊的路都修過了,我已經不認識了,就走到這裏了……”說著說著,邵奶奶眼角噙淚。

  見老人流淚,童曉星一陣心酸,再看看老人的腳,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情況不太樂(le) 觀。行人進入高速公路固然是違法行為(wei) ,但邵奶奶是因不認路而誤闖,也沒有造成嚴(yan) 重後果,童曉星想的是,普法教育之外,還是得幫老人一把。合計之後,輔警唐駿毅一把背起老人,童曉星和另一名輔警江智霖一左一右護著,一起往附近村裏的診所趕去。

  去診所的路雖不算長,隻有1公裏多,但卻非常難走。一路上雜草叢(cong) 生,還有好幾個(ge) 長陡坡。每到這樣的路段,唐駿毅走路就得更加小心,童曉星和江智霖在兩(liang) 邊保護得也更為(wei) 謹慎,生怕邵奶奶摔著碰著。1公裏多的路,他們(men) 走了半個(ge) 多小時。陪著邵奶奶看完病、取完藥,他們(men) 又將老人送回了家。“真是謝謝你們(men) 。”分別時,邵奶奶又落淚了。

  “常來”是他們(men) 給老人最樸實的承諾

  這起突發事件按理說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但就在童曉星他們(men) 回到隊裏後,“結局”成了另一個(ge) “開端”。王振輝聽說邵奶奶的情況後,心裏總覺得不放心,再三考慮之後,他決(jue) 定找一天帶著兄弟們(men) 再上山一趟,更深入地了解老人家中的情況。為(wei) 了方便溝通,他特意安排在當地土生土長的同事做翻譯。

  時隔一周,王振輝帶著同事們(men) 開車出發了,車上載著米、油、魚、肉。車子開到邵奶奶家門口時,二老正在屋前的地裏忙活。看到之前幫過自己的年輕人又來了,邵奶奶開心極了,趕緊招呼大家進屋。

  互相簡單問候之後,邵奶奶和老伴聊起了自家的情況。二老雖然年紀大了,卻還是選擇自食其力,屋外的地裏種著金銀花、竹筍,遠處的山坡上還安放著好幾個(ge) 蜂箱,等有了收成,他們(men) 就挑著農(nong) 產(chan) 品下山去賣。但山上畢竟陰冷,二老年事已高,身體(ti) 再硬朗也免不了有風濕之類的老毛病,因此,買(mai) 藥這樣的事成了他們(men) 生活中最大的不便。

  二老說的話,高速交警的年輕人們(men) 記在了心裏。陪二老聊了一會(hui) 兒(er) ,他們(men) 都站起身來,開始幫著老人幹活,忙了整整一下午。離開前,他們(men) 一起向二老做出承諾:“我們(men) 以後會(hui) 經常來的!”

  堂堂七尺男兒(er) ,定當一諾千金。從(cong) 那以後,七大隊的兄弟們(men) 幾乎每個(ge) 月都會(hui) 上山一趟,給二老帶去生活必需品。而在每次出發前,他們(men) 還會(hui) 打電話詢問老人需要哪些藥品,幫老人配好之後一並帶上。

  上山下山再上山,一年時間就這麽(me) 過去了。

  扶助老人,大夥(huo) 想出的辦法都是“幹貨”

  看望老人的次數多了,除了送去生活必需品和藥品,七大隊還在思考通過其他辦法幫助兩(liang) 位老人。

  起初,隊裏想要每月補貼老人一些家用。可是二老勞動了一輩子,是極其淳樸的農(nong) 村人,看到後生們(men) 遞過來的錢,態度異常堅決(jue) ——不收!無論王振輝和同事怎麽(me) 勸說,二老就是連碰都不肯碰一下。

  七大隊還設法向二老所在的村裏了解情況,得知村裏其實也一直在幫助二老。除了每月的常規補助外,村裏還會(hui) 定期上門慰問,盡可能為(wei) 二老提供各種幫助。“我記得和我對接的村幹部是一名回鄉(xiang) 工作的大學生,他的媽媽剛好在村裏食堂工作,每次見到老人下山,都會(hui) 招呼他們(men) 到食堂吃過飯再回家。”王振輝說。

  對於(yu) 老人上下山的不便,村裏也早有考慮,曾勸說老人搬到山下居住,但二老謝絕了。村裏也能理解,二老大半輩子都在山上生活,早已習(xi) 慣了山間的勞作生活,硬要他們(men) 下山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也不妥當。

  有沒有什麽(me) 辦法可以不著痕跡地幫到老人呢?很快,王振輝有了新點子。二老本來就把賣筍幹、蜂蜜的收入作為(wei) 主要經濟來源,既然如此,何不去當一回二老的主顧呢?“反正這些東(dong) 西我們(men) 平時也常吃,索性就在二老家買(mai) 了。”王振輝說。

  二老家的土貨,七大隊的兄弟們(men) 是“高價(jia) 收購”的。市場上賣30元一袋的筍幹,他們(men) 給50元;市場上賣50元一罐的蜂蜜,他們(men) 給80元。一年下來,光王振輝就在二老家“消費”了近千元。山好水好空氣好,加上二老用心打理,這些筍幹、蜂蜜的質量是沒得說的,而七大隊的兄弟們(men) 更明白,多給二老的那部分錢,並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貼補”,而是讓這對一直靠自己雙手創造生活的老人更能感受到自己勞動的價(jia) 值。“看到大家對買(mai) 到的東(dong) 西讚不絕口,邵奶奶特別開心。”王振輝說,“這或許是幫助二老更好的方式。”

  二老的方言,七大隊的兄弟們(men) 至今都不太能聽懂,還得靠翻譯,但每次上山,兄弟們(men) 都能明顯感受到二老自己人般的“不陌生”和最質樸的感謝。“我們(men) 一坐下,二老就拿出土雞蛋,一定要塞給我們(men) 。這些雞蛋,他們(men) 平時是舍不得吃的。”王振輝說,令他感觸最深的是,每次分別時,二老總會(hui) 送出很遠,向他們(men) 揮手,一直到車子消失在山路上,“就憑這點,我們(men) 更加堅信,這件事做得值!”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