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百餘個務工人員之家遍地開花

發布時間:2022-03-24 15:22:00來源: 北京日報

王林(左)正在聽取戶外勞動者的意見。李士坤攝

  本報記者 代麗(li) 麗(li) 實習(xi) 生 張雨凡

  去年的一個(ge) 深夜,“外賣老王”和他的師父高治曉終於(yu) 送完了最後一單。兩(liang) 人騎著摩托車,一前一後地去往高治曉租住的房子。這時,高治曉突然扭過頭來說:“老王,我們(men) 外賣小哥風吹日曬,也沒個(ge) 歇腳的地方,我想給他們(men) 建個(ge) ‘家’!”老王跟他對視了一眼,堅定地回答:“好!咱們(men) 北京講究的是接訴即辦,咱們(men) 就一塊兒(er) 建!”

  “外賣老王”,就是去年那條爆款新聞《北京一處級幹部當外賣小哥,12小時僅(jin) 賺41元》的主人公王林。

  自打送完外賣之後,王林就開始履行承諾。到現在,已經為(wei) 戶外勞動者建起100多個(ge) “務工人員之家”。

  體(ti) 驗發現

  戶外務工人員無處休息

  去年4月,時任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勞動關(guan) 係處副處長的王林,響應“局處長走流程”活動號召,去體(ti) 驗了幾天外賣小哥和網約車司機的生活。

  沒想到送外賣的那次生活體(ti) 驗,讓王林上了31次熱搜,視頻點擊量達到42億(yi) !後來,王林又陸續走訪了很多地方,比如家政公司、建築工地等,深入體(ti) 驗、了解家政阿姨和建築農(nong) 民工們(men) 的生活。

  在這期間,王林也從(cong) 勞動關(guan) 係處調到了農(nong) 民工工作處,專(zhuan) 門為(wei) 農(nong) 民工群體(ti) 服務。王林覺得,“跟我們(men) 這些可愛的農(nong) 民工兄弟姐妹更近了。”

  體(ti) 驗的目的是想著問題走流程,再把群眾(zhong) 心聲與(yu) 訴求帶回辦公室,讓政策真正接地氣。“哪些問題是他們(men) 最急盼解決(jue) 的?”體(ti) 驗的過程中,王林一直在思索能為(wei) 這些勞動者解決(jue) 什麽(me) 問題。

  外賣師父高治曉的夢想就是打造一個(ge) “騎手之家”,表達騎手們(men) 的訴求。王林聯想到更多的人群,“不光是外賣小哥,還有快遞員、環衛工人,他們(men) 在工作完之後,就隻能躺在草坪上或者馬路邊的椅子上休息,像我師父,他平時就躺在自己的摩托車上休息,要是趕上雨雪天氣,連這樣的條件都沒有。看到那些畫麵,我挺心酸的。”

  履行承諾

  為(wei) 務工人員建了103個(ge) “家”

  王林和師父初步構思了這樣一個(ge) 畫麵——一所房子,能夠讓戶外勞動者喝口水、吃頓飯、充個(ge) 電,再配備一些文化娛樂(le) 功能,最好還能提供職業(ye) 介紹、技能提升、勞動維權服務。“就是一個(ge) ‘家’的概念,讓這些勞動者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說幹就幹!多部門聯動,因地製宜,建立“1+N”模式,即各區在設置1個(ge) 區級務工人員之家的基礎上,再設置一批街道(鄉(xiang) 鎮)、社區(村)和企業(ye) 服務站。不到一年的時間,“務工人員之家”遍地開花,目前已經建成103家了。

  東(dong) 花市街道務工人員之家就設在街道的黨(dang) 群活動服務中心,站內(nei) 的設施小到打氣筒、微波爐,大到健身器械、圖書(shu) 館等,都是依托轄區資源共享的便利。“在這裏,我們(men) 可以花12塊錢吃到25塊錢標準的午餐,一葷一素一湯三個(ge) 饅頭,肯定能吃飽,而且還可以歇會(hui) 兒(er) ,比以前蹲在樓道裏或者蜷縮在快遞車裏強太多了。”這是順豐(feng) 快遞小哥王旭最直接的感受。

  新的設想

  給“家”增加歸屬感

  在務工人員之家的建設過程中,師父高治曉也被邀請全程參與(yu) ,包括文件的起草、細節的設計等,他都提出了不少建議。

  “來,這是給你的褒獎!”在第一個(ge) “務工人員之家”建成後,高治曉送給王林一個(ge) 禮物。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一個(ge) 大頭盔。“因為(wei) 當時去體(ti) 驗的時候,我頭盔太小了,實在戴不上去,師父就專(zhuan) 門給我送了一個(ge) 大頭盔,這是對我的鼓勵。”王林說。

  對於(yu) 務工人員之家的建設,王林還有很多新設想。例如,他發現,很多務工人員特別是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者,都渴望一種歸屬感,不少人有入黨(dang) 入會(hui) 的強烈意願,他的師父就正在積極申請入黨(dang) 。王林說:“務工人員之家很多是在黨(dang) 群組織基礎上建立的,我們(men) 希望這裏能夠給一些新就業(ye) 形態人員提供一個(ge) 找到組織的渠道。通過我們(men) 這個(ge) 家能夠實現他們(men) 的願望。”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