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三地優勢互補 協同發展邁出新步伐 京津冀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發布時間:2022-03-25 15:49:00來源: 北京日報

  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nei) 疫情散發等多重考驗,京津冀區域經濟穩步恢複,協同發展取得新成效。日前,北京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京津冀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9.6萬(wan) 億(yi) 元。其中北京、河北經濟總量突破4萬(wan) 億(yi) 元,按不變價(jia) 格計算,比上年分別增長8.5%和6.5%;天津實現地區生產(chan) 總值15695.1億(yi) 元,增長6.6%。與(yu) 2019年相比,京津冀三地GDP兩(liang) 年平均分別增長4.7%、3.9%和5.1%。

  三地居民收入增速均達8%

  春光正好,北京中德產(chan) 業(ye) 園裏一片朝氣蓬勃。作為(wei) 首批落地產(chan) 業(ye) 園的“獨角獸(shou) ”企業(ye) 代表,思靈機器人對6000平方米閑置廠房更新改造,開展智能力控機器人的生產(chan) 、應用項目研發等,助力北京製造業(ye) 提質增效。

  不斷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果,京津冀三地生產(chan) 需求逐步恢複。生產(chan) 領域中,北京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1%,其中醫藥行業(ye) 、電子行業(ye) 貢獻突出;津冀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分別增長8.2%和4.9%,采礦業(ye) ,製造業(ye)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chan) 和供應業(ye) 三大門類生產(chan) 全麵增長。服務業(ye) 運行穩定,三地服務業(ye) 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5.7%、6.7%和7.7%,其中信息服務業(ye) 均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

  從(cong) 需求領域看,北京、天津高技術製造業(ye) 投資分別增長99.6%和22.5%,河北信息服務業(ye) 投資增長22.8%。三地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8.4%、5.2%和6.3%,金銀珠寶、通訊器材、新能源汽車等升級類商品零售額均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

  三地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數據顯示,北京全年城鎮新增就業(ye) 26萬(wan) 人,各季度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均控製在調控目標5%以內(nei) ;天津新增就業(ye) 37.62萬(wan) 人,河北城鎮新增就業(ye) 92.51萬(wan) 人,均超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居民收入穩步增加,京津冀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wei) 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分別比上年名義(yi) 增長8%、8.2%和8.3%,農(nong) 村居民收入增速均快於(yu) 城鎮居民。

  高精尖產(chan) 業(ye) 發展亮點突出

  新興(xing) 動能增勢良好,創新引領釋放活力。在京津冀三地,高精尖產(chan) 業(ye) 加快成長,表現亮眼。

  據統計,2021年,北京高技術產(chan) 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2成以上,智能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速,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在上年兩(liang) 位數增長的基礎上,同比增長達到56%。天津高技術產(chan) 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兩(liang) 年平均分別增長9.9%和7.3%,明顯快於(yu) 全市工業(ye) 平均水平,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產(chan) 量分別增長1.7倍、54.3%和53.2%。河北規模以上工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5.4個(ge) 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1個(ge) 百分點,高端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八大行業(ye) 實現全麵增長。

  三地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北京在全球科技集群中的排名由2017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天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e) 和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均超過9000家。河北創新平台增多變強,全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e) 1500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超6000家,新增省級以上孵化器、眾(zhong) 創空間、星創天地127家。

  北京科創資源輻射津冀

  “北京研發、三河轉化”,隨著北京市通州區與(yu) 河北省北三縣協同發展的推進,落戶三河市的北京企業(ye) 不斷增多,北京的產(chan) 業(ye) 資源在三河市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不斷促進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

  京津冀三地堅持優(you) 勢互補,持續增強產(chan) 業(ye) 對接協作。數據顯示,2021年京津轉入河北單位5616個(ge) ,其中法人單位3475個(ge) ;京冀在津投資到位額1510.4億(yi) 元,占天津全部引進內(nei) 資的比重超過4成。

  北京發揮科技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全年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350.4億(yi) 元;天津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新增注冊(ce) 企業(ye) 中,北京企業(ye) 占1/3,北京企業(ye) 中科技型企業(ye) 占40%;廊坊三河市興(xing) 遠高科等27家科創園入駐企業(ye) 796家,其中京企占比達65%。

  備受關(guan) 注的“兩(liang) 翼”建設加快推進。據了解,由中心城區遷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企業(ye) 數量自2017年起持續增長,2021年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新設市場主體(ti) 2.2萬(wan) 戶,創5年新高;在公共服務建設方麵,共引進14所優(you) 質中小學和幼兒(er) 園,增加學位近3萬(wan) 個(ge) ,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2021年12月正式開診。雄安新區啟動區、起步區加快建設,重點片區框架全麵拉開,全年完成固定資產(chan) 投資比上年增長22.1%,保持全省領先,中國衛星網絡集團、中國中化集團等央企落戶雄安,中關(guan) 村科技園等一批高科技項目也在加快落地。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