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職業本科教育提質培優(人民時評)
原標題:推動職業(ye) 本科教育提質培優(you) (人民時評)
明確職業(ye) 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發展路徑、培養(yang) 目標、培養(yang) 方式、辦學體(ti) 製,引導職業(ye) 本科學校堅持類型定位、突出自身特色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職業(ye) 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職業(ye) 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穩步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據報道,“十四五”期間,教育部將遴選建設10所左右高水平職業(ye) 本科教育示範學校。職業(ye) 本科教育“是什麽(me) ”“怎麽(me) 辦”“辦成什麽(me) 樣”,成為(wei) 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熱點話題。
作為(wei) 與(yu) 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職業(ye) 教育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其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能力和自身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產(chan) 業(ye) 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ye) 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在這種背景下,職業(ye) 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也應看到,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職業(ye) 教育仍麵臨(lin) 著吸引力不足、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數量不足等現實問題。穩步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不僅(jin) 是職業(ye) 教育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高質量就業(ye) 與(yu) 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一方麵,培養(yang) 本科層次的職業(ye) 教育人才,可以較好實現普通教育與(yu) 職業(ye) 教育雙軌並行、相互融通,進而改變“普教高、職教矮”,提升職業(ye) 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hui) 認可度。另一方麵,辦好職業(ye) 本科教育,能為(wei) 學生提供更多教育選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千軍(jun) 萬(wan) 馬”擠普通高考“獨木橋”的現象。此外,培養(yang) 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人才,有助於(yu) 培養(yang) 更多掌握複雜工藝操作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更好滿足產(chan) 業(ye) 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的需要,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現代職業(ye) 技術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ye) 技術院校和專(zhuan) 業(ye) ,穩步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據悉,我國職業(ye) 本科學校現有32所,在校生12.9萬(wan) 人。《關(guan) 於(yu)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到2025年,職業(ye) 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yu) 高等職業(ye) 教育招生規模的10%。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難以畢其功於(yu) 一役,切不可求快求全、倉(cang) 促推進。科學設計、堅守定位、突出特色、確保質量,才能推動職業(ye) 本科教育行穩致遠。
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首先應當明確職業(ye) 本科教育“是什麽(me) ”,厘清其與(yu) 普通本科、職業(ye) 專(zhuan) 科的不同定位。在培養(yang) 定位上,職業(ye) 本科教育以培養(yang) 聯結研發環節與(yu) 生產(chan) 環節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wei) 主;在培養(yang) 模式上,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貫穿培養(yang) 全過程;在評價(jia) 方式上,更加注重行業(ye) 企業(ye) 評價(jia) ,重點評價(jia) 學生的職業(ye) 崗位適用度。同時,相比職業(ye) 專(zhuan) 科教育,職業(ye) 本科教育並非隻是延長了一年學製,應當更加適應職業(ye) 崗位上移需要,更注重學生理論知識、複雜問題的綜合解決(jue) 能力以及技術創新思維的培養(yang) ,突出技術技能的複合性。著眼長遠,還要從(cong) 理念與(yu) 機製上,明確職業(ye) 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發展路徑、培養(yang) 目標、培養(yang) 方式、辦學體(ti) 製,完善職業(ye) 本科教育標準體(ti) 係、評價(jia) 體(ti) 係、製度體(ti) 係和保障體(ti) 係,引導職業(ye) 本科學校堅持類型定位、突出自身特色。
今年是職業(ye) 教育提質培優(you) 、攻堅克難的關(guan) 鍵年。推動職業(ye) 本科教育穩中有進,力爭(zheng) 讓更多的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接受高質量的職業(ye) 本科教育,就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元化、個(ge) 性化的教育需求,助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為(wei) 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注入新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8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li) 、劉穎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