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物館流行起來”
原標題:“讓博物館流行起來”
“‘考古界的海底撈船工程’瀏覽量過千萬(wan) ,點讚量也快40萬(wan) 了,怎麽(me) 做到的,我們(men) 要認真梳理。”3月7日,成都古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湯詩偉(wei) 與(yu) 團隊成員討論著。
他們(men) 的抖音號從(cong) 去年6月開始運行,這是到目前為(wei) 止發出的113條稿件中瀏覽量和獲讚量最高的一條。
到底為(wei) 什麽(me) 火?討論下來,大家的結論是:“觀眾(zhong) 還是喜歡在輕鬆的氛圍中,看到更有‘專(zhuan) 業(ye) 性’的解讀。”
這正是這個(ge) 團隊的強項——創始人湯詩偉(wei) 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考古係,團隊中四分之一的人也都畢業(ye) 於(yu) 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的考古專(zhuan) 業(ye) 。這群人正聚在一起,探尋互聯網時代文物的正確“打開方式”。
為(wei) 何選擇考古這條路?
“這是另外一種美”
“不刻意提起,很少有人能想到我是理科生。”湯詩偉(wei) ,四川綿陽人,是當年保送北大的理科生。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去考古?他用“陰差陽錯”和“命中注定”來描述。當時保送北大時,湯詩偉(wei) 可選擇數學和考古兩(liang) 個(ge) 專(zhuan) 業(ye) 。到底選哪個(ge) ?他決(jue) 定去北大校園實地看一看。“在北大碰到兩(liang) 個(ge) 打球的師哥,聊得很投緣,其中一位告訴我‘要是我選擇,肯定不會(hui) 選擇數學係’。我聽進去了。”就讀考古專(zhuan) 業(ye) 後,他發現這位師哥是考古係的學生會(hui) 主席。
雖然湯詩偉(wei) 感覺被師哥“忽悠”了,但在學習(xi) 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真的喜歡上了這個(ge) 專(zhuan) 業(ye) 。
“這是另外一種美。”中學時代的湯詩偉(wei) ,認為(wei) 曆史就是死記硬背,是枯燥乏味的。“來了北大才發現,曆史的美是建立在人和人的心理之上。這並不枯燥,反而很有趣。”
大學畢業(ye) 後,湯詩偉(wei) 來到成都從(cong) 事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研究工作。這一待,就是15年。15年時間,他成長為(wei) 成都古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雅安觀音閣等省內(nei) 不少重點古建築的保護方案,都出自他之手。
15年的工作經曆,讓他對曆史文物有了更深入的見解,也讓他深深地感知到曆史和博物館是有趣的。怎麽(me) 讓更多人知道這個(ge) “有趣”?“體(ti) 製內(nei) 的工作,主要為(wei) 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而要實現我自己心中讓大家都看見這個(ge) ‘美’的想法,我覺得需要走出來。”最終,湯詩偉(wei) 選擇走到台前,投身到文化遺產(chan) 的知識普及事業(ye) 中來。
如何普及考古知識?
“讓短視頻變得有趣”
文博知識的普及該怎麽(me) 做?2019年,湯詩偉(wei) 把思路定為(wei) “讓博物館流行起來”。也正是這一年,他正式辭職,全身心投入到創業(ye) 中來。
既然是普及考古知識,自然要選擇當下最流行的方式。短視頻傳(chuan) 播方案成為(wei) 他們(men) 的選擇。2021年6月,抖音號“古貓陪你去看博物館”開始上線。
“江邊散步見到金印章”“這個(ge) 西夏大妹子你肯定打不過”“鎮墓界F4四大神獸(shou) ”……翻看他們(men) 做的短視頻,從(cong) 標題就能感受到“耳目一新”。
“不僅(jin) 僅(jin) 是有趣,我們(men) 的解說都是考古科班出身的同事,認真查詢資料之後寫(xie) 出的文案。”湯詩偉(wei) 說,當下考古科普的“痛點”明顯:專(zhuan) 業(ye) 的博物館機構為(wei) 了追求嚴(yan) 謹,把話說得四平八穩,讓人提不起興(xing) 趣;而一些能“侃”的導遊、解說,講解得天花亂(luan) 墜,但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業(ye) 知識背景,內(nei) 容經不起推敲。“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解決(jue) 這個(ge) 痛點。”
負責短視頻解說和剪輯的團隊成員趙宏文,畢業(ye) 於(yu) 四川傳(chuan) 媒學院播音主持專(zhuan) 業(ye) ,“我的任務,就是讓短視頻變得有趣。”
剛開始發布的短視頻,瀏覽量始終超不過500。“心態要崩”成為(wei) 趙宏文的常態。“和長視頻不一樣,短視頻一定要學會(hui) 舍棄,在幾分鍾時間裏,把最有意思的點表達出來。”理清思路之後,他漸漸找到了“感覺”——在內(nei) 容上“抓大放小”直奔亮點,並在解說中設計了一個(ge) “捧哏”的古貓角色。一個(ge) 聲音認真解說,一個(ge) “捧哏”古貓在旁邊提出一些好玩的問題。“讓大家在輕鬆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就學到了知識。”
3個(ge) 月時間的磨合後,他們(men) 的瀏覽量開始明顯上漲。如今最高的一條稿件瀏覽量已經突破1000萬(wan) 。
怎麽(me) 打造文創產(chan) 品生態?
“希望更多人一起探索文物正確的‘打開方式’”
當下,公司更需要思考運營模式。湯詩偉(wei) 有一個(ge) 明確的思路——商務端和消費者端同時走。商務端業(ye) 務,公司已運營得比較成熟:“為(wei) 博物館等機構提供智慧化服務。如雲(yun) 上博物館、智慧文物保護、觀眾(zhong) 票務服務等。這個(ge) 板塊營收已經破千萬(wan) 元。”湯詩偉(wei) 表示。
消費者端的運營模式應該怎麽(me) 去完善?湯詩偉(wei) 的思路是打造一個(ge) 類似小米生態的“文創產(chan) 品生態”。湯詩偉(wei) 的想法是“文化+性價(jia) 比”——將有意思的曆史故事,融入日常用品中去。每一個(ge) 產(chan) 品背後都有一個(ge) 故事,用故事來吸引消費者,同時保持產(chan) 品的低價(jia) 和產(chan) 品力。“利潤率壓低,產(chan) 品力起來,再講好文化故事,我覺得能獲得很大的市場空間。”
此外,文創產(chan) 品的帶貨也是一個(ge) 途徑。此前該公司與(yu) 三星堆博物館合作帶貨的古法製玉套裝,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們(men) 跟圓明園、敦煌、兵馬俑等100餘(yu) 家博物館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今後也可以開發更多這類純文創產(chan) 品。”
不過,湯詩偉(wei) 認為(wei) ,從(cong) 事這個(ge) 行業(ye) 的人少,就難以形成氣候。更多人參與(yu) 進來,才能讓這個(ge) 行業(ye) 發展得更好,他們(men) 也才能有更多機遇。“中國的曆史故事,哪裏講得完,這將是一個(ge) 長期的‘風口’。希望能有更多夥(huo) 伴加入進來,我們(men) 一起探索文物正確的‘打開方式’。”
記者點評
因為(wei) 專(zhuan) 業(ye) ,所以優(you) 秀
最高一條視頻稿的瀏覽量過千萬(wan) ,點讚量近40萬(wan) 。這樣的成績出自於(yu) 一個(ge) “年輕”團隊之手——他們(men) 正式運營還不到一年時間。
為(wei) 什麽(me) 能在互聯網平台上這麽(me) 快打開局麵?仔細分析團隊成員的構成,或許能在一定程度解開這個(ge) 疑惑:創始人畢業(ye) 於(yu) 北大考古係,短視頻解說畢業(ye) 於(yu) 播音主持專(zhuan) 業(ye) ,文案創作者也都是考古專(zhuan) 業(ye) 出身。這是一支專(zhuan) 業(ye) 化的“正規軍(jun) ”。
不僅(jin) 僅(jin) 是“守正”,“創新”更是他們(men) 在作品創作中的渴望。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聽到他們(men) 說到的最多的兩(liang) 個(ge) 詞是“有意思”和“太老套”。“有意思”的要保留,“太老套”的要去掉,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度也就在這個(ge) “抓大放小”的過程中得到了體(ti) 現:守住了考古的專(zhuan) 業(ye) ,創出了受眾(zhong) 的興(xing) 趣。
這樣的思路,或許能給更多轉型發展中的行業(ye) 提供參考。(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唐澤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