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陪診服務來了,您需要嗎?(大健康觀察)

發布時間:2022-03-30 17:1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wei) 淘寶、京東(dong) 等電商平台提供陪診服務的店家截圖。

  為(wei) 患者排隊掛號、幫忙拿藥取報告、陪伴看病……近年來,陪診服務逐漸走進公眾(zhong) 視野。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有2.6萬(wan) 人在淘寶搜索“陪診”。據不完全統計,淘寶、京東(dong) 等電商平台上提供陪診服務的店鋪超過500家,生意好的店鋪月銷達上千單。

  提供陪診服務的人員被稱為(wei) 陪診師,記者調查發現,其服務對象多為(wei) 老人、孕婦、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目前,陪診師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多個(ge) 城市,既有自由職業(ye) 者,也有看護機構的員工。陪診費用一般以半天4小時、全天8小時計算,分別為(wei) 200元和400元。

  陪診對象多為(wei) 老年人

  “陪診師”是坊間稱呼。“除了陪伴看病,我們(men) 的工作主要是幫患者取檢查報告、複印病曆、預約檢查、繳費買(mai) 藥等等。”2013年,馬建在淘寶開了一家跑腿店鋪,在北京專(zhuan) 門提供跑腿代辦服務。“最開始沒想提供陪診服務,慢慢地有老客戶請我幫忙,才開始接觸這個(ge) 領域。”他說。

  9年來,據馬建觀察,來店裏下單的大多是年輕人,而看病的則以老年人為(wei) 主。“大多都是子女給從(cong) 外地來北京看病的父母下單。由於(yu) 種種原因,這些年輕人沒辦法陪父母看病,又不放心老人獨自就醫,就找到我來幫忙,能有個(ge) 照應,也圖個(ge) 心安。”他說。

  不久前,有位老人從(cong) 雲(yun) 南來北京就醫。她的孩子有事無法陪伴,便從(cong) 網上找到馬建,並叮囑他不要和母親(qin) 說是陪診師,“就說是朋友”。馬建依約在火車站接上老人,先在醫院附近幫老人安排好住處,第二天上午帶著老人到醫院就診。

  “我告訴她什麽(me) 都不用管,安心看病就行,剩下的事情我來操辦。”馬建說,從(cong) 取號、繳費、取單子到檢查、領報告,老人都不用操心,“我就像子女一樣陪著老人。除了看病時和醫生交流病情,大部分的時間,她隻需要在椅子上休息。最後送老人走的時候,她非常感謝,還說要寄土特產(chan) 給我。”

  多家陪診店鋪透露,他們(men) 服務的人群中至少六成以上是老年人。“巴布媽咪上海服務中心”店主小魚說,兩(liang) 年來她曾陪1400多位陌生老人看病,其中九成是子女為(wei) 父母下的訂單。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當下,老年人如何對抗孤獨、適應數字時代,成為(wei) 公共議題。拿看病這件事來說,很多醫院預約掛號、取號繳費、查看報告都需要智能手機,這對很多老年人,尤其是連健康碼都不知道怎麽(me) 出示的人來說,並不容易。加上子女忙於(yu) 工作無暇抽身,陪老人看病的需求逐漸增多。

  提供服務要有愛心

  哪些人能提供陪診服務?

  在馬建看來,不需要多高的學曆,而是要真誠、有愛心、負責任。“‘陪診師’這個(ge) 名字挺好聽,但其實和醫學關(guan) 係不大。陪診提供的是個(ge) 性化服務,隻有用心關(guan) 注病人的需求,才能讓客戶滿意。”馬建說,比如有的老人年紀大了,記憶力衰退,陪診結束後他會(hui) 再給老人的子女打個(ge) 電話,詳細說一遍醫生叮囑的注意事項;他發現人們(men) 在看病時容易緊張,為(wei) 了讓患者放鬆,在等待就診的間隙,常和患者聊聊天、拉家常,也因此得到了不少患者的信賴。

  小魚認為(wei) 這個(ge) 職業(ye) 不僅(jin) 幫人解決(jue) 現實需求,還能提供情緒疏導,自己也能獲得成就感。對此馬建也有同感。年前,廣東(dong) 珠海一位年輕的媽媽小敏(化名)在當地檢查出病情不好,加上自己的孩子還小,她焦慮不安,愁到幾乎抑鬱。後來小敏找到馬建,寄來她的各項檢查結果並掛好號,馬建帶著這些資料去北京天壇醫院找醫生,醫生仔細研判後當場電話告知小敏問題不嚴(yan) 重。

  “當醫生說沒大問題的時候,電話那頭她瞬間就大哭起來,一下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馬建說,那一刻自己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xing) ,給人帶去陪伴和希望,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yi) 。

  陪診需規範化發展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陪診服務在不同城市、不同平台的收費標準不一。陪診服務一般以半天(4小時)、全天(8小時)為(wei) 單位,半天收費標準在100元—400元不等,全天在500元—900元不等。如果需要開車接送,得額外收費。

  據馬建介紹,自己的收費標準主要按照時間和距離來收取,根據多年的經驗,一般陪診半天(4小時)收費300元。由於(yu) 就診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無法提前預知陪診要花多少時間,為(wei) 了保證提供好服務,他一般為(wei) 每位客戶預留半天時間。

  陪診服務與(yu) 群眾(zhong) 切身利益密切相關(guan) ,麵對這個(ge) 就醫痛點解決(jue) 方案,公眾(zhong) 如何看待?

  “支持!現在有些醫院很大,科室又分得很細,第一次去感覺像迷宮一樣,有個(ge) 熟悉醫院的人可以少跑很多冤枉路。”孫女士說,前不久她陪父親(qin) 去醫院看病,由於(yu) 不熟悉流程,折騰了很久才辦好,“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有人提供陪診服務就好了,尤其是對老年人、殘疾人這樣有特殊需求的群體(ti) ,陪診服務還是很有必要的。”

  也有一些人持審慎態度。“萬(wan) 一遇到騙子怎麽(me) 辦?”“陪診過程中萬(wan) 一出現意外情況怎麽(me) 辦?”“醫療服務涉及個(ge) 人隱私,怎麽(me) 保護患者的隱私權?”“收費標準由誰來定?”在不少人看來,陪診師確實能解決(jue) 部分患者的就醫痛點,希望能有正規機構管理,形成專(zhuan) 業(ye) 、規範的行業(ye) 準則,讓人放心購買(mai) 陪診服務。

  事實上,陪診服務十幾年前就已出現,但還沒有形成規模。“陪診師”也沒有進入職業(ye) 目錄,尚無行業(ye) 製度規範、準入標準。在這種情況下,為(wei) 避免糾紛,不少陪診師會(hui) 自覺規避風險。一些陪診店主、陪診公司明確表示,高齡、高危疾病、沒有自理能力等的患者超出了他們(men) 的能力範圍,對於(yu) 這樣的服務對象,盡量不接單。

  對此,專(zhuan) 家建議相關(guan) 部門應嚴(yan) 格審查陪診從(cong) 業(ye) 者的資質,明確、細化該職業(ye) 目錄和分類,完善行業(ye) 規範與(yu) 辦法,多措並舉(ju) 、加強引導,推動陪診師規範化發展,更好發揮其社會(hui) 價(jia) 值。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3月29日 第 09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