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疫情下一根蘆蒿的12小時“閉環”之旅

發布時間:2022-03-31 14:41:00來源: 新華日報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陽春三月,江蘇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一把嫩綠的蘆蒿。當前,疫情形勢複雜嚴(yan) 峻,田間生產(chan) 、物流配送、質量檢測等環節是否有保障?餐桌上的“春意”會(hui) 遲到嗎?記者“沉浸式”追蹤一根蘆蒿從(cong) 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

  基地——

  3小時,蘆蒿完成收割裝箱

  3月26日清晨5點30分,天剛蒙蒙亮,位於(yu) 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大棚村的南京強為(wei) 平農(nong) 產(chan) 品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基地已經忙碌起來,采摘領頭人孫桂香早早來到田裏,仔細觀察、比較大棚內(nei) 蘆蒿長勢,根據訂單需求量,圈出即將要收割的大棚。

  半小時後,家住大棚村的徐和平停好電動車,翻出手機上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給孫桂香查看。測量體(ti) 溫、用消毒劑清洗雙手、戴上手套後,徐和平熟練地從(cong) 工具堆裏挑選出一把鐮刀,走進蘆蒿大棚。

  59歲的徐和平是割蘆蒿的一把好手,已經在這裏幹了七八年。記者看到,大棚內(nei) 被分成6條“賽道”,每條道坐著一名工人,他們(men) 揮動鐮刀、幹脆利落。不多時,徐和平已領先其他工人至少一個(ge) 身位。

  “最多時,我一天能割200斤。”徐和平說,以前不戴口罩時大概過一刻鍾直起身休息會(hui) 兒(er) ,現在差不多十分鍾就要起身喘喘氣,“雖然戴口罩會(hui) 影響割蘆蒿的效率,但為(wei) 了安全,大家都不敢大意,戴口罩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消費者。”

  孫桂香表示,基地每天要割4-6個(ge) 大棚的蘆蒿,總量2000-3000斤。“出貨量比疫情發生前差不多翻一倍,但能用的工人卻少了。一些地方出現黃碼,所以這段時間隻能用附近村裏的工人,以前工人們(men) 早上6點開始幹活,下午3點左右就能結束,最近都要幹到下午5點。”

  與(yu) 許多綠葉蔬菜不一樣的是,蘆蒿要在田頭經過粗加工才能裝筐。在一個(ge) 已經收割完的大棚內(nei) ,隻見工人左手抓起一把蘆蒿的葉尾,右手順著杆向下一抹一甩,留下一把光禿禿的蘆蒿杆。當麵前蘆蒿杆積累成堆時,工人將蘆蒿送到大棚中央的案板上,孫桂香手起刀落,切去杆端偏老的部分,留下鮮嫩的蘆蒿杆裝箱。

  上午8點30分,一輛裝滿蘆蒿的貨車駛出強為(wei) 平基地。“我們(men) 基地第一批蘆蒿一般上午八九點送出,供午市;第二批下午1點左右送出,供晚市。”基地負責人、南京祥瑞農(nong) 副產(chan) 品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誌軍(jun) 告訴記者,基地主要種植蘆蒿等葉菜類產(chan) 品,供給蘇果、盒馬、歐尚、每日優(you) 鮮等線下線上平台,輻射南京及周邊城市。在疫情防控期間,基地提供全程采摘、配送服務。“疫情發生以來,我們(men) 每天根據蘇果超市訂單需求,為(wei) 蘇果提供200-800公斤蘆蒿,除了做好人員健康監測,基地每天會(hui) 對運輸貨車做好消殺工作。”

  倉(cang) 庫——

  1小時,檢測合格才能入庫

  下午1點,王誌軍(jun) 和采購員耿燕方搭乘貼有“華潤蘇果疫情保供物資車”標識的冷藏車從(cong) 基地出發,40分鍾後,車輛抵達南京馬群蘇果物流配送中心。測體(ti) 溫、查“雙碼”、看核酸檢測報告……證明齊全後,耿燕方遞交上供應商貨單,將冷藏車在N76號碼頭停靠。

  5分鍾後,蘇果工作人員帶著卡板和手壓車前來卸貨,將冷藏車上的蘆蒿搬入恒溫倉(cang) 。此時,恒溫倉(cang) 溫濕度監測點顯示:溫度14.5℃、濕度73.3%。至此,蘆蒿從(cong) 田頭來到蘇果大倉(cang) 。但基地的任務並沒有完結,王誌軍(jun) 和耿燕方還需等待質量檢測結果,才算交貨成功。

  下午2點,配送中心生鮮收貨員吉寧和蘇果超市食品安全檢測中心檢測員於(yu) 蘭(lan) 先後來到卡板暫存處,於(yu) 蘭(lan) 隨機選取幾筐蘆蒿,從(cong) 每筐中抽出3-5根裝袋後立即返回檢測中心。

  吉寧戴好手套,打開蘆蒿包裝袋,將蘆蒿小心攤開在檢測筐中,仔細聞味道,並掐了掐杆部。“這是對蘆蒿進行品檢,主要是看蘆蒿是否新鮮,根莖是老的還是嫩的,聞一聞蘆蒿的清香味如何、有沒有腐爛和變質。”吉寧說,品檢數量根據來貨數量定,一般是10件以內(nei) 抽檢3件、10-20件抽檢6件,以此類推。“今天到的這批蘆蒿非常新鮮,色澤透綠,一看就是剛離開田頭不久。”

  於(yu) 蘭(lan) 隨後將樣品切割後放入錐形瓶中,倒入試劑和顯色劑,放置在“數顯恒溫水浴鍋”中等待充分反應。“農(nong) 殘檢測主要是檢測蔬果中的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nong) 藥殘留,結果不合格時就要趕緊通知驗收部門,他們(men) 會(hui) 對不合格商品及時截流,進行退貨處理。”於(yu) 蘭(lan) 說,3月24日,就有一批商品因檢測不合格被全部退回。

  “0.706%,合格。”下午2點30分,農(nong) 殘檢測的結果出來了,看到這一數值,王誌軍(jun) 露出笑容。

  “0.706%的農(nong) 藥殘留量可以說是非常低了。一般來說,低於(yu) 50%農(nong) 殘檢測結果就算合格。早些年我們(men) 也有過非常接近50%的合格數值,但總覺得這樣還不夠,於(yu) 是我們(men) 改變種植模式,在引入八卦洲蘆蒿品種之前,先曬地一年,讓土壤氧化;除了每年一次的除草外,種植時全部使用有機農(nong) 藥,同時用殺蟲燈滅蟲,盡量減少農(nong) 藥使用。”王誌軍(jun) 說。

  南京馬群蘇果物流配送中心驗收負責人郭偉(wei) 介紹,凡是送來大倉(cang) 的生鮮產(chan) 品,都要經過品測和農(nong) 殘檢測這兩(liang) 道檢測,全部合格後再稱重核算重量,這才算驗收完畢。疫情期間,作為(wei) 網點配送樞紐,馬群物流對門店實行“一日兩(liang) 配”,每日保證運抵兩(liang) 萬(wan) 多箱蔬菜、蛋品、水果、肉禽等民生商品,配貨量同比增長50%,員工停止輪休,加班加點,保障民生物資“不斷供”。

  門店——

  30分鍾,上架迎接“咬春”市民

  搬貨、分裝、打包……下午4點10分,恒溫庫內(nei) 忙而不亂(luan) 。一名工作人員從(cong) 卡板暫存處搬了兩(liang) 箱蘆蒿,放到“亞(ya) 東(dong) 新城購物廣場”牌子後麵的卡板上,卡板上還放著蔥、水芹、雞蛋等商品。

  “這裏是我們(men) 的集散區,不同牌子代表不同門店,員工根據門店提交的訂單備貨,然後用保鮮膜打包送往門店。”郭偉(wei) 介紹,對於(yu) 生鮮而言,最關(guan) 鍵的就是新鮮度,特別是蘆蒿類綠葉菜,從(cong) 田頭到達大倉(cang) 後,再集散到門店,訂單響應最快能實現3-4小時送達,保證商品在門店陳列時依舊非常新鮮。

  下午4點30分,停靠在E12碼頭的冷藏車滿載貨物向蘇果亞(ya) 東(dong) 新城店駛去,10分鍾後,車輛來到該門店收貨處。門店環境健康安全部部門經理趙曉勇來到冷藏車前,打開隨貨同行單清點、核對商品數量。他表示,疫情期間,冷鏈等特殊商品還需要查看檢疫檢驗報告。

  查驗無誤後,門店員工朱小紅和同事立刻將生鮮類商品搬上推車,小跑著來到對應的排麵前。朱小紅用橡皮筋將蘆蒿分紮成小把,每把約三四十根蘆蒿,均勻攤開在排麵上,放了20把蘆蒿後,朱小紅將筐中其他蘆蒿整理好,送回門店倉(cang) 庫。“我們(men) 是動態調整的,一般排麵上先放20把左右,然後根據銷量及時補充。門店溫度比倉(cang) 庫高一點,放多了堆在一起不利於(yu) 儲(chu) 存。”她說。

  下午5點,亞(ya) 東(dong) 新城門店迎來不少選購晚餐食材的顧客。附近居民孫虹來到蘆蒿排麵時,她的購物車裏已經放了一袋土豆、一顆大白菜、一盒豬肉……“這個(ge) 蘆蒿看起來不錯,春天了就應該吃蘆蒿,‘咬春’嘛!”兩(liang) 把蘆蒿“躺”進她的購物車。

  “市民如果不便出門,也可以在手機上下單,1小時後,菜品就能送上門。”亞(ya) 東(dong) 新城門店生鮮負責人滕傑告訴記者,疫情期間,蘇果拓展“無接觸服務”,滿足市民線上購買(mai) 需求,南京門店線上訂單量近期單日同比增長50%。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