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陝北高西溝村
黃土溝壑中的陝西榆林市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滿眼綠色(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陶 明攝
去年,趁著“穀子熟了——陝西米脂鄉(xiang) 村文化藝術節”的召開,我來到米脂縣。藝術節的主場地沒有設在縣城,而是設在了距縣城20多公裏的高西溝村。坐在去高西溝村的車上,看著窗外金黃的穀子和起伏的山梁,我突然想起了什麽(me) ,一瞬間,“高西溝村”四個(ge) 大字顯現在我的記憶屏幕。高西溝村,聲名遠揚的塞北小村,有著曲折的故事和動人的成就。2021年9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陝西榆林米脂縣高西溝村,了解這裏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情況。
汽車駛入高西溝村,我看到兩(liang) 個(ge) 人工製成的巨大穀穗,手挽著手,中間包裹著“穀子熟了”四個(ge) 字,下麵是用團扇組成的“米脂縣首屆鄉(xiang) 村文化藝術節”橫幅。後麵是一排窯洞式樣的房子,這是高西溝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銷售中心。從(cong) “鄉(xiang) 村文化藝術節”到“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銷售中心”,我似乎嗅到了這個(ge) 古老村莊的新味道。
高西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薑良彪在村頭迎接我們(men) ,寒暄過後,他帶領我們(men) 參觀。薑書(shu) 記中等身材,穿著深灰色休閑裝,腳蹬一雙旅遊鞋,與(yu) 我們(men) 有說有笑,特像一位分別日久的老朋友。
我們(men) 隨著薑良彪來到了龍頭山,這裏是高西溝村的一個(ge) 製高點,站在這裏,高西溝村的山山嶺嶺盡收眼底。剛剛下了一場小雨,霧嵐在山間彌漫,綿延的梁峁生長著鬱鬱蔥蔥的樹,有成片的油鬆、側(ce) 柏,有筆直的楊樹。轉身向另一個(ge) 方向眺望,看到了果實累累的蘋果樹,樹不高,成行連片,有詩的意境、畫的色彩。
從(cong) 經濟地理的角度來看,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曾是貧窮的代名詞,地處這片區域的村莊,從(cong) 一開始就命運多舛。荒山禿嶺,風寒水缺,惡劣的自然環境影響農(nong) 業(ye) 種植。高西溝村的溫飽問題如一根繩索困擾著村民,也扼住了高西溝人的希望。畢竟是有曆史底蘊的地方,中國革命在這裏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高西溝人也是有夢想的人。1959年,不安於(yu) 現狀的高西溝人向命運發起了挑戰。他們(men) 開始修建梯田,在荒山種植樹木,用林木積水護土,在草場飼養(yang) 牛羊,積肥育肥,改良土壤。從(cong) 最初的挑戰到有序的發展,再到戮力追求生態文明的今天,60多年風風雨雨,高西溝村以新的麵貌,擦亮了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天空。他們(men) 長期實行“三三製”生態治理模式,也就是全村的土地和山地,三分之一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三分之一植樹,三分之一種草,以此來維護和改善環境。進入21世紀,高西溝村人對生態環境有了新認識,他們(men) 把“三三製”治理模式調整為(wei) “三二一製”,也就是三份林地、兩(liang) 份草地、一份耕地。他們(men) 知道,唯有樹木成林,才能推進溝、坡、峁、岔、水、田等的綜合治理,達到“黃河裏沒有咱村的泥”的目標。在這種生態理念的支撐下,高西溝人打造了屬於(yu) 自己的綠水青山,在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成為(wei) 了一個(ge) 樣板。
薑良彪的陝北普通話不難聽懂,他在龍頭山,從(cong) 不同的方向介紹高西溝村的過去與(yu) 現實,語言詼諧,表情生動,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村支部書(shu) 記,還以為(wei) 他是專(zhuan) 業(ye) 導遊呢。下山時,我指著一側(ce) 的山坡,向他詢問,那裏的樹是蘋果樹吧。他停下腳步,微笑著說,就是蘋果樹。他告訴我,高西溝村建立了有機蘋果種植基地,打造山地蘋果品牌,因為(wei) 有電商助力,銷售業(ye) 績不錯。
回到高西溝村,濃烈的節日氣氛充盈著每個(ge) 角落。在五彩繽紛的“文化大集”,牆上掛著一串串紅辣椒、黃玉米,牆頂置放著一捆捆穀穗,路兩(liang) 側(ce) 有免費供應的陝北小吃,涼皮、羊雜碎、幹爐什麽(me) 的,地方特色鮮明。引人注目的是由大蘋果搭建而成的“花壇”,蘋果一圈圈圍攏,十餘(yu) 層疊加,頂端對稱著兩(liang) 片蘋果樹葉,造型優(you) 美。我喜歡陝北小吃,端過一碗涼皮大快朵頤。又吃了一個(ge) 蘋果,就像小時候一樣大口啃著,充沛的汁水流進心窩。附近還有“陝北說書(shu) ”表演,三位老演員,高亢說唱,道出人生感悟。老演員身後的剪紙吸引了我,一幅是用紅紙剪成的《祈雨》,下麵有一行字:“天旱了著火了,地下的青苗曬幹了,龍王救萬(wan) 民。”構圖樸拙,刀法酣暢。另一幅是用黑紙剪成的《壺口鬥舞》,下麵也有文字:“紅綢飛舞槌如影,腳踏霓虹翻巨浪。”構圖誇張,刀法細膩。兩(liang) 幅剪紙,就像兩(liang) 個(ge) 窗口,從(cong) 中可以眺望高西溝村的當下和往昔。這樣的景象,該是鄉(xiang) 村文化藝術節該有的景象吧。我深深陶醉其中。
高西溝村人已經不是傳(chuan) 統意義(yi) 的農(nong) 民了,憑借奮發圖強和改革開放的精神,他們(men) 改變了自己的經濟狀態,也改變了自己的精神氣質。在幾十年頑強拚搏的基礎上,他們(men) 依托本土生態資源,建立了占地4平方公裏的高西溝村農(nong) 業(ye) 生態旅遊區,找到了生態環境與(yu) 經濟協調發展、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模式。這是我在高西溝村的一天時間裏,得到的最直觀印象和最深刻感受。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3月31日 第 11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