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鏽”到生活“秀”
陽泉城區,南莊路118號。
紅磚、高牆、機床、鐵鏽,魔幻的光影裏,巨大的廠房和高聳的天車,記憶中的街邊小店和青春活力的快閃腳步……新與(yu) 舊、城市的人文與(yu) 自然、歲月滄桑與(yu) 摩登時尚,在這裏相互交織。
昔日的陽泉水泵廠,如今有了個(ge) 新的名字“陽泉記憶·1947”。
中共第一城創建,水泵廠代表陽泉工業(ye) 文明的開啟。機器轟鳴、車輪滾滾,和陽泉市同時成長,見證了這座工業(ye) 城市製造業(ye) 的榮光。如今,這兒(er) 成了時尚一族“網紅打卡”地、攝影師拍照取景地、年輕人休閑娛樂(le) 地、老年人撫今追昔地。昔日工業(ye) “鏽”變成生活“秀”,成為(wei) 了陽泉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曆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nei) 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guan) 係,注重延續城市曆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曆史文化記憶,讓人們(men) 記得住曆史、記得住鄉(xiang) 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陽泉水泵廠,一個(ge) 老廠的活化新生背後,是陽泉市在城市有機更新過程中,對延續城市曆史文脈不懈的追求。
留住城市的情感記憶和工業(ye) 印記,促進文化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陽泉水泵廠鑄造分廠原清鏟車間,一台巨大的立式升降台鏜床,由北京市第一機床廠1975年10月製造,在陽泉水泵廠機加工車間,叮叮當當,經曆近半個(ge) 世紀。而今,喧囂不再,它安靜地停靠在城市記憶主題館,成為(wei) 主題館的吧台。
作為(wei) 一個(ge) 在水泵廠工作了30多年的老工人,再次見到自己的老夥(huo) 計,53歲的王繼文靜靜凝視,沉默不語。
原陽泉水泵廠,極有特色的老式建築,如今被改建成“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在這裏,能觸摸到老陽泉工業(ye) 文明的曆史年輪。偶爾,王繼文會(hui) 回到工作多年的老廠房,和老朋友們(men) 聚會(hui) 聊天,重溫舊日時光。
“從(cong) 沒想過,老廠房會(hui) 成為(wei) 景點,時尚又有生活氣息。在我心裏,文化園裏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王繼文無限感慨。
陽泉水泵廠的前身是晉察冀邊區的一家軍(jun) 工廠,成立於(yu) 1946年,1949年後,企業(ye) 迅速調整產(chan) 品結構,轉向民品生產(chan) ,1952年開始生產(chan) 水泵,成為(wei) 陽泉市機械行業(ye) 首家全民所有製企業(ye) 。
經過多年發展,企業(ye) 規模不斷壯大,年生產(chan) 鑄鐵件5000噸、鑄鋼件600噸,擁有機械加工設備500餘(yu) 台套、高精尖設備30餘(yu) 台套。所生產(chan) 的35個(ge) 係列、168個(ge) 品種、981個(ge) 規格的水泵,行銷全國各地。研製開發了具有國內(nei) 先進水平的渣漿泵、液下汙水泵、DZ型高壓增壓等多種係列的水泵新產(chan) 品,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創造過工業(ye) 輝煌、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陽泉水泵廠,伴隨城市轉型發展、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成為(wei) 陽泉城市更新的一塊“鏽斑”。“騰籠換鳥”“專(zhuan) 業(ye) 化重組”提上日程。
2020年12月,陽泉閥門、水泵公司重組後異地重建,陽泉市對這次重組寄予厚望:以智能化、數字化加速迭代升級,進一步擴大產(chan) 品品類和市場,提高核心競爭(zheng) 力,讓老品牌獲得新生,打造陽泉國企的“百年老店”。
陽泉是個(ge) 典型的老工業(ye) 城市,上世紀60年代開始,陽泉人接續奮鬥,逐漸形成了較為(wei) 完善的八大工業(ye) 體(ti) 係,到1987年,市屬企業(ye) 109家,縣區企業(ye) 295家。而這其中,水泵廠見證了城市的成長,留存了陽泉工業(ye) 文明的印記。
為(wei) 見證陽泉城市發展的曆史進程,留住城市的情感記憶和工業(ye) 印記,促進文化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發展新型文化業(ye) 態,陽泉水泵廠改造升級建設成為(wei) “陽泉記憶· 1947”文化園。
保留老建築形態和結構,同時融入現代元素
夜幕降臨(lin) ,水泵廠高大的煙囪被明豔的燈光映照得通體(ti) 透亮,“陽泉水泵廠”幾個(ge) 大字格外醒目。由工業(ye) 元素打造出的獨特景觀吸引不少路人駐足觀看。進入樓內(nei) ,則是另一番光影效果:城市記憶主題館,異形拚接屏裏的內(nei) 容選用煤鐵工業(ye) 元素為(wei) 視角符號,由燃燒的煤炭到鋼鐵冶煉的火花,再到澆灌的鐵水,凝練出陽泉城市記憶的主題影像。“保護利用老舊建築要因形就勢,這樣修複的效果才具有自然美。”文化園總經理崔小林說。
2021年,陽泉水泵廠修複改造項目正式啟動。此後的時間,設計團隊走遍水泵廠的每一處廠房、車間、倉(cang) 庫,查看記錄每一件設備、管材,“全麵調查、梳理構築物和設備,又經過十餘(yu) 次修改,才‘熬’出最終的設計方案”。
“根據方案,我們(men) 精細設計每一處有改造可能的空間,堅持保留、延續老建築的原有形態、結構和工業(ye) 痕跡,同時將現代生活元素融入積澱厚重的工業(ye) 遺產(chan) 。”崔小林說。
鑄造分廠清鏟車間的修複工程,集中體(ti) 現著這樣的改造思路。清鏟車間於(yu) 1986年建成投運,建築麵積1350平方米,用於(yu) 鑄鐵件的澆冒口清除、毛刺清除、打磨和拋丸清理。改造成城市記憶主題館序廳,內(nei) 部複原陽泉老火車站、中共創建第一城舊址,講述經曆戰火洗禮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親(qin) 手創建第一座人民城市的那段曆史。
“每個(ge) 館結構的布局、走向和顏色,都設計了多種方案。”崔小林說,為(wei) 突出改造後的美觀效果,設計師們(men) 通過電腦軟件多次模擬呈現,通過對建築的藝術改造,為(wei) 遊客營造懷舊情結和時代感完美融合的沉浸式體(ti) 驗,使得老舊廠房散發出全新的魅力。
因地製宜推進保護利用,水泵廠內(nei) 一些建築、物件“修舊如舊”,另一些則側(ce) 重“舊物新用”。巨大的煙囪,通過整修裝飾,如今成為(wei) 文化園的新地標。
在“錨固”與(yu) “遊離”之間,審慎、巧妙地進行加減法設計,既留住工業(ye) 時代的“鏽色肌理”,也呼應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挖掘工業(ye) 遺產(chan) 文旅價(jia) 值,讓城市記憶融入市民生活
強調曆史文脈的傳(chuan) 承、曆史格局的延續、工業(ye) 遺存的保留,讓人們(men) 記得住城市曆史,成為(wei) 陽泉水泵廠改造的基調。
城市記憶就是一方水土裏的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審美表達。“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是全國唯一一個(ge) 以城市記憶為(wei) 主題的沉浸式文旅園區,沉浸在濃鬱的懷舊氣息中,喚醒一個(ge) 城市的記憶,編織成串,匯聚成一個(ge) 城市獨特的精神內(nei) 核。
“我們(men) 的街市——街頭巷尾的煙火,我們(men) 的大院——家長裏短的親(qin) 切,我們(men) 的歲月——逐夢前行的曆程”,城市記憶主題館內(nei) ,記憶中最柔軟的內(nei) 核,是家長裏短、是街邊小吃、是溫暖燈光……
機油味道剛剛散去的巨大廠房裏,來自全市的800多位普通人慷慨捐贈刻有自己生活印記的物品,分享記錄無數中國人的生活軌跡和情感脈絡,構建起生生不息、曆久彌新的生活進化史。
老商場、老飯店、老影劇院、老公交站,既是回憶和懷念,也是對城市文化的提煉和傳(chuan) 承。與(yu) 此同時,植入全新的商業(ye) 零售內(nei) 容,形成工業(ye) 文化旅遊新業(ye) 態,賦予文創產(chan) 業(ye) 新聚集。
園區占地麵積145畝(mu) ,分東(dong) 、西兩(liang) 區,其中東(dong) 區(一期)為(wei) 集工業(ye) 展示、生活體(ti) 驗、文化創意、藝術創作、情感寄托於(yu) 一體(ti) 的公共文化休閑體(ti) 驗區域;西區(二期)為(wei) 商業(ye) 部分,主要提供餐飲、住宿、休閑娛樂(le) 及兒(er) 童教育等服務。
在陽泉水泵廠改造過程中,對於(yu) 昔日的水泵廠工人,他們(men) 既是忠實的觀光客,也是自豪的主人翁。駐足閑聊,他們(men) 會(hui) 爭(zheng) 相說起老廠改造轉型帶給他們(men) 的獲得感。對於(yu) 他們(men) 而言,“這兒(er) 留下的不僅(jin) 有曾經的廠房、機床,還有氣息與(yu) 透過屋頂的陽光。城市的變與(yu) 不變,猶如歲月的潮汐。我們(men) 每個(ge) 人,在這起伏中與(yu) 自己的小城繞指糾纏……”
“陽泉記憶·1947”,讓“民間”與(yu) “時代”融為(wei) 一體(ti) 。
而距離水泵廠舊址不遠,陽泉高新區產(chan) 業(ye) 園內(nei) ,一座現代化的新廠正在加緊建設,公司搬遷重組後將改製為(wei) 閥門公司控股、開創集團參股的股份製公司,華麗(li) 蝶變。
在保護和延續城市文脈的基礎上實施城市更新,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men) 感受文明,才能讓美和活力在城市裏充分湧流。在陽泉,以城市更新賦能產(chan) 業(ye) 升級,以高點定位謀求特色發展,以辦好實事增進民生福祉,一個(ge) 老廠的活化新生,既是對一個(ge) 偉(wei) 大時代謝幕的致敬,也是對新時代新生活的謳歌……(記者白雪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