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整治“山寨證書”(金台銳評)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印發通知,對麵向社會(hui) 開展的與(yu) 技能人員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相關(guan) 的技術技能類培訓評價(jia) 發證活動進行專(zhuan) 項治理。
碳排放管理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健康管理師……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機構和單位以新職業(ye) 的職業(ye) 資格、職業(ye) 技能等級等名義(yi) ,隨意舉(ju) 辦培訓、評價(jia) 、發證活動,亂(luan) 收費、濫發證。還有一些機構和單位虛假或誇大宣傳(chuan) ,甚至假冒權威機構名義(yi) 組織培訓、評價(jia) 、頒發證書(shu) 。更有甚者,一些機構已不滿足於(yu) 考證市場已有的需求存量,發布招聘信息,誘導人們(men) 產(chan) 生本不需要的考證需求,在“願者上鉤”後提供培訓、考試、發證一條龍服務。一係列精準設計的套路,讓不少人深陷騙局之中。
對很多人而言,職業(ye) 技能證書(shu) 是體(ti) 現技能水平、驗證職業(ye) 準入資質的重要依憑,也是增加求職競爭(zheng) 力的重要砝碼。如果“山寨證書(shu) ”充斥其中,不僅(jin) 給求職者帶來經濟損失和精力浪費,也會(hui) 讓他們(men) 在提升自我職業(ye) 技能的道路上南轅北轍。更重要的是,“山寨證書(shu) ”嚴(yan) 重幹擾正常的專(zhuan) 業(ye) 技能評價(jia) ,擾亂(luan) 其衡量職業(ye) 技術人才的“標尺”作用,給規範有序的職業(ye) 環境帶來衝(chong) 擊。
檢查是否違規使用有關(guan) 字樣和標識,虛假或誇大宣傳(chuan) ,特別是是否存在違規培訓、違規收費等情況;嚴(yan) 懲非法頒發或偽(wei) 造培訓證書(shu) 、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甚至不培訓或培訓走過場直接發證;將違紀違規培訓機構和評價(jia) 機構納入“黑名單”,對技術技能類培訓評價(jia) 發證活動實行常態化管理……可以看到,此次專(zhuan) 項治理,直擊“山寨證書(shu) ”亂(luan) 象的“七寸”,相信在依法嚴(yan) 格治理之下,職業(ye) 技能考核評價(jia) 有望更加規範合理,職業(ye) 環境有望更加清朗有序。
除了要針對亂(luan) 象堵塞漏洞、防範風險,進一步疏通渠道、引導需求也十分必要。自2014年以來,國務院分多批取消400多項職業(ye) 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同時將相關(guan) 人才評價(jia) 權下放至用人單位和社會(hui) 組織,帶來了更多求職便利,激發了更大創業(ye) 熱情。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新業(ye) 態不斷湧現,職業(ye) 資格認定的需求大量產(chan) 生,這為(wei) 職業(ye) 人才成長、保護就業(ye) 創業(ye) 活力提供了更寬廣空間,但一些機構也趁機渾水摸魚、混淆視聽以非法牟利。
對此,有關(guan) 方麵不僅(jin) 要整治不良苗頭和問題,還應給予更多專(zhuan) 業(ye) 性指導,不斷建立健全適應市場化、社會(hui) 化的治理方式,完善政府部門指導、公眾(zhong) 和第三方監督、行業(ye) 良性競爭(zheng) 的職業(ye) 技能人才評價(jia) 和監督體(ti) 係。同時針對日益增長的職業(ye) 資格認定需求、提升自我職業(ye) 能力需要,提供更完備的培訓服務供給、更精準科學的指引,讓勞動者在更規範有序的環境中實現“自我增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07日 1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