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生:別樣的求學時光 別樣的青春風采
疫情之下,大學生活不得不頻頻轉入隔離、網課模式,有遺憾和失落在所難免,但校園裏還有更多的成長和收獲。那些看似被“耽誤”的青春,正因抗疫和奮鬥煥發另一種光彩。
沒有“躺平”的青春,
隻有奔跑的歲月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luan) 所有的計劃和憧憬。對於(yu)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動力工程專(zhuan) 業(ye) 大四學生王彤來說,過去三年,各種“不確定”隨時降臨(lin) ,答案都是“不好說”。
在經曆網課崩潰、頻繁與(yu) 父母爭(zheng) 執、各種沮喪(sang) 頹廢後,王彤嚐試重新找回學習(xi) 、生活的節奏。“每天早起看新聞,看到很多‘逆行者’挺身而出,‘宅家者’相互鼓勵,也看到城市與(yu) 城市、人與(yu) 人之間跨越空間、距離的溫暖守望。”王彤漸漸明白,疫情何時結束尚未可知,但自己可以決(jue) 定用什麽(me) 樣的心態和狀態麵對困境。
重新抖擻精神,網課效率也高起來。“上網課,其實學習(xi) 時間更機動,隻要調整好作息,在不被打擾的環境下,進入‘心流狀態’反而更快。”王彤說,“宅家”日子裏,她把注意力更多地從(cong) 外界拉回自身,開啟一段梳理自己、了解自己,更好與(yu) 自己相處、與(yu) 自己和解的“特殊之旅”。得益於(yu) 自律高效的學習(xi) ,重返校園後,王彤的專(zhuan) 業(ye) 課成績突飛猛進,從(cong) 年級100多名躍至前三名。她抓緊寶貴的校園學習(xi) 時光,與(yu) 隊友們(men) 交流、合作,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取得團隊二等獎,並成功保研本校。
想去的遠方去不了,想見的朋友見不了,想參加的活動被一次次“因故取消”……疫情讓很多計劃戛然而止,卻也給另一些目標的實現提供契機。
2020年年初,蘇州大學哲學專(zhuan) 業(ye) 碩士王禕鵬就籌劃好暑期安排——參加聯盟高校的線下夏令營,再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wei) 疫情,計劃成為(wei) 泡影,讓王禕鵬一度陷入“低迷期”——最初是對未知病毒的恐懼,隨後是對開學遙遙無期的焦躁,再後來是每天醒來不知道該幹什麽(me) 的空虛,“每天一睜眼,就要發愁今天幹什麽(me) ,上網課也是人醒了腦子沒醒的感覺。”
不得已慢下來的生活,恰好彌補了平日裏的“沒時間”。熱愛支教事業(ye) 的王禕鵬終於(yu) 有時間整理剪輯過去到各地支教的素材,並發布到B站上。一段時間的潛心研究和反複操作,王禕鵬不僅(jin) 變成視頻剪輯達人,還成了B站上小有名氣的“UP主”。“疫情確實帶來很多遺憾,但我也收獲很多新技能,這令人難忘的三年,過得飛快又充實。”
與(yu) 學生“麵對麵”溝通少了,南京財經大學會(hui) 計學院輔導員王歆對學生有很多“不放心”:線上學習(xi) 效率怎麽(me) 保證?“宅家”時間會(hui) 不會(hui) 一直“葛優(you) 躺”?會(hui) 不會(hui) 因為(wei) 疫情的“不確定性”焦慮或消沉?但她欣喜地發現,同學們(men) 並沒有因為(wei) 疫情虛度時光,而是在等待“春暖花開”的日子裏,沉澱自己、提高自己,比如疫情期間學校出現不少“學霸寢室”,很多學生解鎖不少新技能……“大學生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大家都在努力以自己的方式,追逐夢想、書(shu) 寫(xie) 精彩。”
熬過艱難時刻,
收獲最溫暖的力量
最近每到傍晚,南航的校園操場上,師生、宿管阿姨、保安大叔邁著輕快步伐,走進“舞池”,歡快的舞步傳(chuan) 遞著樂(le) 觀和信心。這些校園廣場舞的視頻發到網上後,很快引來眾(zhong) 多圍觀。網友評論說,“這就是大學生,充滿活力”“放飛自我,自信放光芒”“這就是青春的樣子”。
南航大二學生周禮兵,是校園廣場舞的編排者之一。過去三年,周禮兵經曆高考延期、寒暑假“加更”以及“困”在校園等各種突發情況,沮喪(sang) 無奈之外,他意外感受到人與(yu) 人之間的溫情。
2020年,麵對高考延期、備考焦慮,是父母的陪伴幫助周禮兵度過難熬的日子。父母的影樓生意慘淡,但他們(men) 隻字不提,每天鼓勵、開導他,陪他散步、運動,緩解壓力。“那幾個(ge) 月,我和爸媽說的話,可能比之前初中和高中加起來都要多。”
在校期間,他也時常被校園內(nei) 的互助友愛感動著、鼓舞著。他向記者分享這些“溫暖片段”:學校“應急”大群內(nei) ,有位同學突發腸胃炎需要藥品,在群裏求助後,短短幾分鍾就有人送來藥品;去年暑假前,他和幾位同學因為(wei) 實習(xi) 在學校多住幾天,當時食堂停業(ye) ,宿管阿姨特意送來熱飯熱菜,順帶還塞了一小箱水果……“這些人與(yu) 人之間最樸素、最真切的‘小瞬間’,如同一道溫暖光亮衝(chong) 破疫情陰霾,支撐我度過這段特殊的大學時光。”周禮兵希望,通過策劃廣場舞等文藝活動,解鎖更多疫情期間打開快樂(le) 的方式,讓這道“光”照亮更多人。
逆向而行、向暖而生,在更廣闊的戰疫一線,他們(men) 努力傳(chuan) 遞更溫暖的力量,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men) 的成長,展現青春擔當。
3月27日下午1點左右,在東(dong) 南大學核酸采樣點引導秩序3小時後,大二學生鍾嘉媛拖著酸麻的腿回到宿舍。
疫情發生之初,在學校第一次大規模核酸檢測采樣現場,一個(ge) 個(ge) 白大褂、紅馬甲來回奔忙的身影深深打動了她,“愛與(yu) 希望可以比病毒‘跑’得更快,青年人也應為(wei) 守護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出一份力。”從(cong) 那以後,隻要時間允許,鍾嘉媛都會(hui) 報名參加抗疫誌願活動。“每次都得提前設好鬧鍾,基本上學校100多個(ge) 名額一放出來就‘秒’光。”鍾嘉媛說。
而作為(wei) 南京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大四學生,李遠浩和同學們(men) 選擇用另外一種方式抗疫——用紙筆去記錄身邊與(yu) 疫情角力的普通人。醫生、社區幹部、農(nong) 戶、貨運司機……各色人物和故事出現在同學們(men) 筆下。“連續兩(liang) 個(ge) 多月,200多名學生每天都有一篇報道,集成了一本厚厚的冊(ce) 子。”
李遠浩曾在2019年發起項目《九千萬(wan) 分之一:基層黨(dang) 員視覺檔案》,帶領團隊走過江蘇、陝西、寧夏等省區,用圖片故事、紀錄片講述各地基層黨(dang) 員的事跡。“我們(men) 看到了環境守護人的堅守精神、城市保障人的擔當精神、科技研究人的攀登精神、群眾(zhong) 帶頭人的奮鬥精神及健康守護人的奉獻精神。”從(cong) 這些黨(dang) 員故事中,李遠浩看見“人”的力量,也找到應對疫情的答案——“擇一事、終一生,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我們(men) 依然可以選擇堅守,始終向著一個(ge) 目標堅定前行,用一生去拚搏奮鬥。”
望著抗疫一線的年輕身影,蘇州大學團委副書(shu) 記嚴(yan) 韻致時常感歎學生們(men) “一夜之間長大了”。三年間,蘇州大學參與(yu) 抗疫誌願工作的學生超過5000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書(shu) 寫(xie) 人生、創造曆史。經過抗疫一線的戰火淬煉,00後們(men) 正成長為(wei) 有誌氣、有底氣、有骨氣的新時代青年人。”嚴(yan) 韻致說。
被疫情“偷”走的時光,
見證精神的成長
如果沒有本輪疫情,4月8日,擔任東(dong) 大話劇團副部長的鍾嘉媛和同學們(men) 排練的話劇《暗戀桃花源》將在學校上演。這個(ge) 從(cong) 去年就開始籌備的話劇團年度匯演因為(wei) 疫情被無限期擱置。放在過去,鍾嘉媛至少要消沉幾天,但這一次,從(cong) 接到通知那一刻,鍾嘉媛就坦然接受現實,“當時滿腦子想的是如何和同學們(men) 解釋,尤其是剛進大學、對這部劇充滿期待的學弟學妹們(men) 。”
三年來,鍾嘉媛與(yu) 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打了太多次交道——2020年高考迎來“加時賽”,2021年暑假被“困”學校,2022年年初準備前往珠海參與(yu) 《紅色路橋視頻——港珠澳大橋》拍攝,臨(lin) 行前兩(liang) 天被通知叫停……在她看來,與(yu) 其失望和沮喪(sang) ,不如把疫情變成磨礪意誌、涵養(yang) 心態的機會(hui) ,更精心地打磨這段特殊的時光。疫情期間,她重新拾起手工,用手機拍攝過去不曾發現的校園的美,學會(hui) PS技術,每兩(liang) 周讀一本書(shu) ……“當下,即便麵臨(lin) 種種不確定性,也不能放棄對確定性的努力,要用更開放的心態去擁抱變化,用更篤定的力量去迎接挑戰,用更專(zhuan) 注的學習(xi) 去成長突破。”
在各種變化中,看清、找準目標,甚至在不安中找到屬於(yu) 自己的節奏和靜氣,同樣是王彤在疫情之下的意外“收獲”。“如果我們(men) 能從(cong) 對抗疫情的過程中,磨練心智,得到啟發,那這就是長在身上的‘本領’。”最近,她加入抗疫一線,每天在核酸采樣點誌願服務5小時,核驗人員身份信息。“這段看似被‘耽誤’的時光,其實是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克服什麽(me) ,潛能在哪裏,這讓我在應對不確定、應對挑戰時,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底氣。”
“當代青年對破解人生難題的決(jue) 心、勇氣和智慧是超出我們(men) 預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委書(shu) 記王靜說,我們(men) 親(qin) 眼見證無數青年在政府、學校、社區的號召下,一呼百應,不懼危險,奔赴抗擊疫情誌願服務的一線;見證了他們(men) 在網課中依然堅持挑戰,不斷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科研、學術中勇創佳績、摘得碩果;見證了他們(men) 即便在學校足不出戶,也能在操場、畫室、琴房點亮屬於(yu) 自己的舞台,綻放最美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他們(men) 在疫情的大環境下,完成了自我角色的轉換,也映照出青春最美的樣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