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春耕春種插上“智”翅膀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為(wei) 春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插上“智慧”翅膀。作為(wei) 全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創新試點縣,南京市六合區的今年春耕有了新變化,記者走進當地3家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綜合體(ti) 一探究竟。
有了“千裏眼”,田管更科學
智能化滲透到春耕的方方麵麵。通過六合區天緯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聯合社搭建的“基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全產(chan) 業(ye) 鏈融合服務平台”,選取任一監控範圍內(nei) 的麥田,查看其風速、雨量、土壤光照等實時數據,還能調整視頻像素和角度,觀察小麥的顏色、長勢、有無病蟲害,足不出戶也能知曉田間事。
“我們(men) 把安裝在田間地頭的遙感傳(chuan) 感器傳(chuan) 輸回來的數據保存下來,進行大數據分析。”天緯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聯合社理事長薛能剛告訴記者,根據數據可以精確算出一塊地裏需要施多少肥、打多少藥,以智能化手段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質增效。“以前大家都是根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驗施肥、用藥,用多了浪費,用少了效果不佳。現在有了這雙‘千裏眼’,再加上大數據分析,可以給農(nong) 戶提供科學解決(jue) 方案,工作人員也可據此精準施肥用藥,讓田間管理更科學,農(nong) 作物品質更穩定。”
在天緯農(nong) 業(ye) 的廠房內(nei) ,兩(liang) 名工作人員正在工作室裏對農(nong) 業(ye) 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薛能剛認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的短板在一些細小節點的智能化控製。“以田間灌溉為(wei) 例,田中央要由工人用鍬鏟開一條水溝一樣的田缺子,6000畝(mu) 地需要20多個(ge) 工人鏟一周。等到插秧時,又要費人費時把田缺子裏的水放掉。這是無人化農(nong) 場需要解決(jue) 的一大難題,我們(men) 現在研發的就是智能化水係排外設備。”
天緯農(nong) 業(ye) 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專(zhuan) 業(ye) 化服務中心,為(wei) 種糧農(nong) 民提供“代清理、代幹燥、代儲(chu) 存、代加工、代銷售”的“五代”服務。接下來,還將接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半托管等社會(hui) 化服務,強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擴大聯合社規模,未來3年計劃增加糧食產(chan) 後服務人員80名,實現全程服務麵積超20萬(wan) 畝(mu) 。
六合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李廷峰介紹,該區2019年開始探索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改革,初步形成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1+N+X”組織模式,即“1個(ge) 核心成員+N個(ge) 經營主體(ti) +X項功能布局”,著力構建“全程覆蓋、區域集成、配套完備、信息共享”的新型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今年春耕期間,六合區立足標準化、數字化、機械化、綠色化、品牌化“五化同步”,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綜合體(ti) 統一采購種子、肥料、農(nong) 藥等農(nong) 資,以較低價(jia) 格發放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同時綜合體(ti) 內(nei) 部調節調度農(nong) 機設備。
用了無人機,噴灑更均勻
一個(ge) 月前,六合區小羅卜家庭農(nong) 場經營者王中良早早來到艾津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綜合體(ti) ,谘詢植保技術和相關(guan) 費用。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選擇了最新的大疆T40無人機進行植保。
如今,在小羅卜家庭農(nong) 場鬱鬱蔥蔥的麥田上,植保無人機來回穿梭,農(nong) 藥成霧狀精準地噴灑在作物上。“以前植保機開進田間,會(hui) 損壞一部分莊稼。今年春耕用上T40植保,一方麵無人機在天上飛,不會(hui) 破壞農(nong) 田;另一方麵通過電腦操控,農(nong) 藥和化肥的噴灑更加均勻。”王中良說:“艾津把設備租借給我們(men) ,一畝(mu) 地隻收7元租金,比每畝(mu) 8-10元的市場價(jia) 便宜。”
眼下正是小麥拔節孕穗的關(guan) 鍵時期。“小麥幼穗有兩(liang) 厘米左右,我們(men) 重點關(guan) 注白粉病、鏽病等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根據田間情況為(wei) 農(nong) 戶製定植保方案。”江蘇艾津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誌傑介紹,艾津開展全程農(nong) 機社會(hui) 化服務,建設以農(nong) 機管理為(wei) 核心,以植保技術服務為(wei) 輔助的農(nong) 事服務信息化平台,將零散、單一功能的農(nong) 機捏合成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通過信息化給種植者提供植保環節技術服務,最終形成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過程、全產(chan) 業(ye) 鏈、集約化的服務能力,提高綜合體(ti) 成員的經濟效益。
南京潤冶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趙伏華,也感受到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往年每到春耕,我們(men) 都要到處打聽哪裏有農(nong) 機、什麽(me) 時候能用、價(jia) 格多少、哪家最便宜等。”趙伏華說,“冶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綜合體(ti) 購買(mai) 大量農(nong) 機,且以低於(yu) 市場價(jia) 20%的價(jia) 格租給成員單位,並提供技術團隊,實在是太劃算了!”
冷庫可移動,野菜更保鮮
4月6日一大早,六合區冶山街道雙墩村村民趙翠華,係好圍兜,戴上口罩和印花頭巾,腰挎小竹簍,和村裏其他采茶工結伴來到茶園。“我們(men) 每天早上6點左右來采茶,采完後稱重發工錢,每天能賺一兩(liang) 百元。”趙翠華上午采了6兩(liang) 多單芽,一天大概能采1斤多。
“冶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綜合體(ti) 所在的位置地處江淮分水嶺,以砂礫土為(wei) 主,過去農(nong) 業(ye) 用水困難,發展短板明顯。近幾年,在專(zhuan) 家指導下,綜合體(ti) 找準茶葉種植這一方向,讓茶葉成為(wei) 富民強村的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冶山街道農(nong) 業(ye) 服務中心副主任宋元康介紹,清明前後,恰逢采茶、製茶、春耕的最佳時節,疫情之下,采茶工出現了“用工荒”。冶山綜合體(ti) 立刻找來原本要外出打工的村民,對他們(men) 進行采茶培訓,解決(jue) 了采茶工短缺的問題,做到防疫春耕兩(liang) 不誤。
春芽新蔬、田間野菜,每年都會(hui) 準時走上江蘇人的餐桌。冶山綜合體(ti) 踐行“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將野菜作為(wei) 發展增收的另一把“金鑰匙”,種植“七頭一腦”——薺菜頭、馬蘭(lan) 頭、香椿頭、枸杞頭、苜蓿頭、小蒜頭、豌豆頭和菊花腦等野菜,並打造“金陵野菜”品牌。
“野菜要‘搶’鮮,為(wei) 此我們(men) 特色化推出移動式倉(cang) 儲(chu) 冷鏈服務。”宋元康表示,很多種植蔬菜、野菜的經營者需要冷庫,但由於(yu) 設施農(nong) 用地緊張、冷庫建設維護費用昂貴,為(wei) 支持幫助經營者發展,冶山綜合體(ti) 購買(mai) 可移動冷庫,以每月1200元的價(jia) 格出租,解決(jue) 倉(cang) 儲(chu) 保鮮難題。
據介紹,“金陵野菜”現有麵積400餘(yu) 畝(mu) ,其中,采取立體(ti) 種植的香椿頭、小蒜頭約350畝(mu) ,畝(mu) 產(chan) 量約200斤,畝(mu) 均產(chan) 值5000元以上。冶山綜合體(ti) 還將結合園區主導產(chan) 業(ye) 規劃再擴種1000畝(mu) ,並和南京農(nong) 機所等單位合作,采用脫水冷藏等技術手段拉長產(chan) 品上市期,最大化發揮特色產(chan) 業(ye) 綜合效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