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沙地變綠林,付出再多也值得”(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李凡:1930年10月生,山西應縣人。1954年參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退休前曾任山西應縣農(nong) 工部長、共青團山西省委青農(nong) 部長、山西省雁北地區平魯縣長、山西省雁北地區林業(ye) 局局長。1993年獲得全國綠化獎章,1994年獲得山西省“林業(ye) 功臣”稱號,2009年被評為(wei) 全國老有所為(wei) 先進個(ge) 人。現任應縣人民政府林業(ye) 顧問。
又是一年披綠時,晉北大地的陣風裏帶來了一絲(si) 暖意。李凡穿著一雙球鞋,和家人站在龍首山上遠眺:5萬(wan) 畝(mu) 綠盡收眼底,李凡像看孩子般疼愛地看著眼前的一切。漫山遍野的蒼鬆像在招手示意,向這位老者致敬。
李凡92歲了。他說:“植綠這件事,能幹多久幹多久!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全國綠化獎章、山西省“林業(ye) 功臣”、全國老有所為(wei) 先進個(ge) 人……他的一生,與(yu) 植綠結下不解之緣。
“縣裏的綠化方案,我一直在參與(yu) ,不能半途而廢”
初見李凡,頗感驚奇:老人家精神矍鑠,走路不拄拐,更不需要家人攙。年逾九旬,李凡依舊舍不得休息。3月初,他剛和山西省應縣園林局工作人員驅車到河北定州、安平兩(liang) 市縣,考察、預訂了100餘(yu) 萬(wan) 株白皮鬆、紫葉李、金葉榆等喬(qiao) 灌木。
“縣裏的綠化方案,我一直在參與(yu) ,不能半途而廢,”李凡說話精氣神很足,而且對新知識掌握得特別快,“晉北地區風沙大、氣候幹,對喬(qiao) 灌木種苗的要求高,質量馬虎不得,我自己去看了才能放心。”
3天時間在外,不怕舟車勞頓嗎?李凡笑著擺擺手:“十幾年前、30年前,條件比現在艱苦多了,但想到能讓沙地變綠林,付出再多也值得。現在條件好多了,轎車開得快,路直接通到林圃門口。”
李凡年輕時常下鄉(xiang) ,皮膚曬得很黑。1975年,一位友人來到當時李凡下鄉(xiang) 的應縣東(dong) 輝耀村,問村民們(men) 去哪能找到他。村民指著遠處:“你自己過去看,領頭的那個(ge) 背上黑溜溜的就是他。”原來,李凡從(cong) 小習(xi) 慣“赤腳板走路”,夏天總是不穿鞋、光著膀子,腳磨得棘籬都紮不進去,脊背、胳膊每年都要脫好幾層皮。
吃苦、要強,是李凡的底色。從(cong) 1968年開始,李凡就在東(dong) 輝耀村下鄉(xiang) ,麵對這個(ge)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濕鹽堿灘,李凡和隊員們(men) 確定了“改土、治水、植樹”的改良方案。改土需要推土墊地,時任村支書(shu) 的袁世祥回憶道:“有一天,天上星星還亮著,我推起小車出了門,以為(wei) 自己是最早的。誰知道到了積肥堆一看,李凡已經推了兩(liang) 車了。”
整整3個(ge) 春秋,李凡和村民們(men) 硬是在這鹽堿地上填出500畝(mu) 良田。春天的時候,李凡又帶著村民們(men) 栽樹,“挖坑、放苗、回填、踩實,重複了不知道多少遍。”有一次在地裏勞作時,李凡沒穿鞋的腳受了傷(shang) 。但李凡找村裏的“赤腳醫生”簡單包紮了一下,就很快又回到工地……
“用係統化、全局性的思維做好綠化”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李凡擔任雁北地區林業(ye) 局局長,更是天天和林木打交道。“用現在的話說,叫‘專(zhuan) 業(ye) 對口’”,李凡端起磨得掉漆的大茶缸子喝了一口,接著說,“到了林業(ye) 局,關(guan) 注的就是區域性的綠化問題,得用係統化、全局性的思維做好綠化,不能眼睛隻盯著一個(ge) 地方看。”
一開始,林業(ye) 局的人們(men) 都很奇怪:“新局長來了就露了一麵,之後一個(ge) 月都見不到人了。他去哪兒(er) 了?”他們(men) 不知道的是,李凡當時已經坐著那輛破舊的吉普車,來來回回驅車上萬(wan) 公裏,把當時雁北地區的10多個(ge) 縣都跑遍了。“晉北自古風沙大,當時很多地方全是土路,車在前麵走,後麵彌漫著黃沙。”
龍首山上,桑幹兩(liang) 岸,西口古道,都留下了李凡奔波的身影。跑完一圈,當時落後的綠化基礎讓李凡憂心。“空有400萬(wan) 畝(mu) 宜林地,擋不住這漫天的黃沙!”在哪種、怎麽(me) 種、種什麽(me) ,在那個(ge) 全國綠化事業(ye) 尚未成熟的年代,李凡需要從(cong) 每一個(ge) 細節開始。
擅布局、講實效,李凡心中繪好了綠化藍圖。李凡帶著大夥(huo) 推行工程造林的思路,提出種植油鬆、樟子鬆、仁用杏,打造3個(ge) “百萬(wan) 畝(mu) 基地”。“油鬆、樟子鬆,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是最適合當地幹旱風沙氣候、成活率最高的植物。”李凡說,“那個(ge) 時候,工程造林剛開始推廣,綠化資金需要一點點‘攢’。”為(wei) 了早日實現“百萬(wan) 畝(mu) ”目標,李凡四處奔走,“要下一點錢,趕緊投到買(mai) 苗木裏去。”
7年時間裏,李凡經常吃住在綠化工地上。1989年春,李凡到左雲(yun) 縣東(dong) 梁萬(wan) 畝(mu) 油鬆基地,與(yu) 大夥(huo) 一塊植樹。摸黑起床幹活時,不慎摔到溝裏,整整昏迷了半個(ge) 小時;他被抬到醫院一檢查,全身腫黑20多處,但隻休息了十來天,他拄著根木棍就又出現在造林工地上。
夢想一點點照進現實。李凡擔任雁北地區林業(ye) 局局長7年的時間裏,僅(jin) 萬(wan) 畝(mu) 以上成片林就建成28個(ge) 。全國林業(ye) 現場會(hui) 、“三北”林業(ye) 現場會(hui) 、山西省林業(ye) 現場會(hui) 當時相繼在雁北地區召開,當地受到了表彰。
“我在這守著,心裏才安心”
3月的天氣,暖和異常。李凡頂著中午的太陽,從(cong) 龍首山下來,擦了擦額頭的汗。李凡仍是那個(ge) 李凡,即便已然92歲高齡。
1993年,退休後的李凡回到應縣,成了當地的林業(ye) 顧問。在這個(ge) “崗位”上,李凡幹得比以前更認真:他編製了應縣林業(ye) 建設規劃,提出了直到現在仍在堅持的大道綠化思路;提出的“集體(ti) 栽植、林權到戶”改革措施,使應縣山區9萬(wan) 多畝(mu) 林木的管護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jue) ;他用腳步丈量出應縣的土壤氣候特點,探索總結出“旱地栽植沙柳采取挖坑紮孔栽苗”的經驗,在全朔州市得到推廣。
龍首山的變遷,飽含著李凡的心血和汗水。“幾十年前,這裏就是一堆土石山。當初在龍首山試驗過小老楊改造、荒山造林工程,效果不理想。”經驗豐(feng) 富的李凡想了個(ge) 辦法:給鬆苗“穿衣”“帶帽”。“這邊風沙大,前一天種下的苗,第二天就被厚厚的土蓋住。我們(men) 試驗種進去之後,再在鬆苗上麵和周邊蓋上雜草,再用土壓住,過段時間鬆苗成活了,再把土和雜草挪開。”這個(ge) 辦法,核心在於(yu) 保證鬆苗不直接受到風沙侵害,從(cong) 而提升了成活率,得到當時有關(guan) 部門的肯定。
現在的龍首山,栽植著樟子鬆、油鬆等林木5萬(wan) 畝(mu) ,成為(wei) 生態旅遊景區,是當地群眾(zhong) 休閑度假的好去處。由於(yu) 出色的綠化成績,應縣相繼獲得“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色名縣”等榮譽稱號。
守初心、不懈怠,李凡把一生奉獻給了晉北的綠。退休後的30多年裏,他又用腳步丈量著應縣的溝田堖梁,球鞋磨壞了30多雙。應縣林業(ye) 局黨(dang) 委書(shu) 記趙誌國記得:2011年秋季縣城四環路綠化,共移栽株高6米的樟子鬆5000株,年過八旬的李凡每天早出晚歸,10多個(ge) 小時堅守在工地,雙腿腫得抬不起來了……當時好多人勸他:“您回去休息吧,我們(men) 保證幹好!”李凡不服氣:“有樹為(wei) 伴,我很幸福!我在這守著,心裏才安心!”
青山為(wei) 伴,此生無憾。李凡邁著矯健的步伐一路從(cong) 山上與(yu) 記者同行而下,陽光灑在他的銀發上,鬆濤聲陣陣入耳……他說:“一輩子幹一件事,值了。”
記者手記
為(wei) 了心中的那片綠
青山會(hui) 說話。龍首山微風襲來,似乎是在向李凡致意。在綠化的一線堅守,他和樹、和綠都結下了深深的緣分。走在山路上,李凡像是不斷地和舊友打著招呼,不時拍拍樹幹,連折落的枝杈都要撿起來放在樹根旁……
這裏留存著他年輕時的影子。早年工作時,龍首山就是他常來的地方。他的一生,全身心投入到綠化事業(ye) 中,將綠意播撒遍晉北大地。
晉北自古苦寒風沙大,植綠十分不易。生長於(yu) 這裏的李凡,想讓後代嚐到生態提升帶來的“甜”。近年來,在無數個(ge) “李凡”的默默付出下,同朔之地顏色越來越豐(feng) 富。在生態扶貧、生態產(chan) 業(ye) 的反哺下,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綠色的紅利。
李凡是一個(ge) 平凡的人,卻又終其一生做著一件不平凡的事。采訪中,老人的心事尚有未了,牽掛著應縣綠色規劃的落地實施。他說要站好最後一班崗,“有多大的本事、就幹多大的事。”不管在人生的哪個(ge) 階段,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wei) 了心中的那片綠……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2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