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努力 為了綠岸映清波
核心閱讀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強水源涵養(yang) 區保護修複,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恢複水清岸綠的水生態體(ti) 係。近年來,我國多地綜合推進水生態保護,從(cong) 治理水體(ti) 、綠化岸線,到智慧節水,不斷探索水生態保護新方式,以點滴努力嗬護清水碧波。
河水靜靜流淌,河道兩(liang) 旁,草木旺盛生長……清晨的陽光下,廣西南寧市水塘江岸綠景美。今年3月,南寧水塘江綜合整治工程完成竣工初步驗收,居民也有了新的休閑空間。
近年來,廣西南寧、陝西西安、浙江紹興(xing) 等地從(cong) 多角度入手采取措施,有效保護水生態環境。
治水——
改造排水管網,提升自淨能力
水塘江長約6公裏,最寬處有40米,最窄處僅(jin) 10米,流域麵積約30平方公裏。過去,由於(yu) 對兩(liang) 岸的開發建設規劃不科學,植被被大量破壞,岸坡逐漸裸露,水土流失嚴(yan) 重,再加上河道兩(liang) 岸生活汙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一度對水塘江的水質造成不小的影響。
2017年,南寧市開展水塘江黑臭水體(ti) 治理工作。“項目總投資14.66億(yi) 元,施工範圍包括4.43公裏長的水塘江河道整治、河道截汙、河道生態恢複等工作。”中建五局南寧市水塘江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執行經理饒峻石介紹。
起初,水塘江綜合整治的工程目標是采用末端截汙的方式治理黑臭水體(ti) 問題;後來,為(wei) 實現更好的治理效果,治理方式進一步由末端治理轉變為(wei) 推進雨汙分流,開展源頭治理、全流域治理。
過去,江邊居民的生活廢水都是混著雨水直排水塘江,如今要清查、改造排水管網,工作也要一戶戶做。相關(guan) 工作人員介紹,為(wei) 了做好群眾(zhong) 工作,項目部與(yu) 當地街道、社區及主管部門加強聯係,組成聯合團隊挨家挨戶上門溝通,為(wei) 居民答疑解惑,改造工作也得以順利進行。
要建好管網,還要治理好水體(ti) 。“治理過程中,我們(men) 采用多種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治理效果,不僅(jin) 可以消除汙染,還能夠加強水體(ti) 自淨能力,從(cong) 而降低今後的運營成本。”饒峻石說。
如今,水塘江水質已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據介紹,近年來南寧市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ti) 治理攻堅戰為(wei) 抓手,持續改善城市水環境,目前原有的38個(ge) 黑臭河段已消除黑臭,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治岸——
推進岸線綠化,築牢生態屏障
春風吹綠了楊柳,吹紅了桃花。下午4點的(氵皂)河岸邊,鍛煉的、遛娃的、拉歌的,好不熱鬧。“小時候我就在河邊玩,那會(hui) 兒(er) 水清岸綠;後來因為(wei) 大家隨便排汙,變得又黑又臭惹人嫌。”附近居民徐永安回憶。
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西安市(氵皂)河灃惠渠管理中心(氵皂)河站站長劉曉介紹:“近年來,西安市水務部門花大力氣進行截汙治汙、綠化提升、生態修複等治水項目,著重推進岸線治理,堤防治理提升22.63公裏,總綠化麵積75.3萬(wan) 平方米。(氵皂)河岸邊的這條新綠道,便是西安市‘三河一山’綠道網的一部分。”
“三河一山”綠道網2019年12月開工,2021年5月正式向公眾(zhong) 開放。這條由渭河、灃河、滻灞河、秦嶺共同組成的綠道網絡,串起103個(ge) 生態節點和42個(ge) 人文曆史遺址,74公裏核心段已實現了無障礙通行。
“岸線治理是水生態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來,西安大力推進堤岸、堤內(nei) 、堤外立體(ti) 增綠等建設,建成多層次、大綠量、高標準的護堤林帶,築牢河湖生態屏障。”西安市渭河生態管理中心主任侯槿昕介紹,“為(wei) 了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態,我們(men) 認真推敲堤防布置線和水麵線,在岸上種植細葉芒、千屈菜、粉黛亂(luan) 子草等植物,讓堤岸四季不同景,兼顧淨水和美觀。另一方麵,我們(men) 在灘地內(nei) 布設健身活動廣場、人行步道、自行車道、親(qin) 水平台,為(wei) 市民提供活動空間。”
西安市水務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西安新建堤防547公裏、護堤林2.4萬(wan) 畝(mu) 、生態水麵1.56萬(wan) 畝(mu) ,修複濕地6897畝(mu) 。在灃河、渭河、灞河等10餘(yu) 條主要河流建設生態護岸,在所有加固新建的護岸堤防中,生態護岸占比達到76%以上。”
“生態護岸不僅(jin) 能夠增強水體(ti) 的自淨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更讓市民共享治水成果。”西安市水務局河湖長製工作處處長惠強說,“下一步,我們(men) 將紮實開展渭河流域重點河流複蘇行動,因河施策、因地製宜,優(you) 化治汙布局、提升治汙能力。”
節水——
建立智慧水務平台,推進供水智能化管控
一場春雨過後,紹興(xing) 市新昌縣七星小學的同學們(men) 上了一堂別開生麵的勞動課,大家用收集的雨水澆灌學校勞動基地的菜地,這樣的節水利用讓孩子們(men) 收獲不少。
魚池利用地下水循環,衛生間自動感應裝置……在七星小學,節水理念體(ti) 現在時時處處。“隻要發現用水異常,水務集團就會(hui) 立即通知我們(men) ——如今,這裏的每一滴水都被精準監控。”七星小學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校長丁英珍說。
原來,七星小學的總水管在2021年安裝了遠傳(chuan) 水表拍照裝置,如果用水單位出現用水異常便會(hui) 第一時間上傳(chuan) 平台。“平台經過智能分析發現,2021年6月的幾天內(nei) ,小學夜間用水量偏大,存在異常。平台及時發送信息通知水務部門。”新昌縣水務集團信息部經理王一介紹,隨後,集團相關(guan) 部門立即組織檢修人員上門查驗,發現學校內(nei) 存在多處漏水點,經過檢修,極大減少了水資源浪費。
王一告訴記者,從(cong) 2020年起,新昌縣上線了“智慧水務”移動綜合管理平台APP,更通過集成城市供水監測係統等收集的數據,實現了城鄉(xiang) 供水從(cong) 源頭到水龍頭的智慧化監管。“除了在學校、民居,在工業(ye) 節水方麵,我們(men) 也加強了行業(ye) 用水定額管理,通過對相關(guan) 企業(ye) 用水情況的實時監測,加快淘汰落後產(chan) 能,倒逼一批企業(ye) 轉型升級。”新昌縣水利水電局行政審批科負責人葉旦說。
紹興(xing) 市水利局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紹興(xing) 市通過智能化改造,建立起“感—傳(chuan) —知—用”的供水智能化管控體(ti) 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管網仿真等技術,實現了對全市管網設備運行的全麵感知和智能管控。“我們(men) 在開源與(yu) 節流兩(liang) 方麵共同發力,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全市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製。”據統計,2021年,紹興(xing) 市萬(wan) 元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用水量和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15年下降三成和四成。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1日 1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