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探訪“呼救”的華師大二村,如何做好老年社區物資保障
4月12日淩晨,一篇名為(wei) 《呼救!華師大二村呼救!》的微信推文熱傳(chuan) ,稱華師大二村自4月1日起足不出戶,隨著封控延長,小區內(nei) 居民,特別是獨居老人群體(ti) ,麵臨(lin) 物資短缺困難。
老人們(men) 情況怎麽(me) 樣?當天上午,大江東(dong) 懸著一顆心,來到該小區,實地探訪小區內(nei) 物資保障情況。
臨(lin) 近中午,氣溫超過30攝氏度。華師大二村門口,一群穿著“大白”“小藍”防護服的社區工作人員和誌願者,正忙著往小區運送物資。
“昨天我們(men) 給二村居民提供了一批物資,今天又組織了一批,基本實現全覆蓋。”長風三村居民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顧辰晨說,該居民區由3個(ge) 小區組成,共有2400多戶居民,華師大二村是其中最小的,約有320戶居民,但居民年齡偏大,特別是有30餘(yu) 戶是獨居老人或子女在國外,在疫情中的物資自救能力確實較弱。
顧辰晨介紹,從(cong) 浦西封控至今,整個(ge) 長風三村居民區發過3到4批物資,第一批是全覆蓋,後麵由於(yu) 物資籌集困難,無法覆蓋全部居民,就按照獨居、孤老、特困、殘疾人群優(you) 先方式逐步發放,“網上說到的物資匱乏,是現實問題。但說菜爛掉的情況,沒有的事,現在物資缺乏,都搶著分,不可能讓它爛掉。”
在小區門口忙活的,還有附近高陵集市運營方瀚立商業(ye) 公共事務負責人沈彥倩。她介紹,作為(wei) 保供企業(ye) ,看到網絡推文後,公司一大早就協調了一批應急物資,給每戶居民備了一大盒餛飩,“平時我們(men) 主要負責隔壁街道保供,但有緊急情況,關(guan) 愛老人,我們(men) 有這個(ge) 責任,明天我們(men) 還會(hui) 送杏花樓的饅頭套餐。”
平時負責華師大二村服務保障的,是居委會(hui) 工作人員王嶸禮,記者換上防護服,跟他一起實地探望小區獨居和老年居民。
“我有個(ge) 事體(ti) 給小王,他不肯收,你們(men) 幫幫忙?”家住四樓的張學勤是獨居老人,91歲了,退休前在某大學做財務工作,一開門,她就躲過小王,來找我們(men) 。記者好奇接過一看,是幾張百元鈔票。“一定要交給居委和誌願者,他們(men) 太辛苦啊!我老了,拿不動搬不動的,全靠他們(men) 。”
老人寫(xie) 給居委的信
幾經推辭,錢留在老人家手裏,但她還執拗地遞來兩(liang) 封信,一封短的,本來包鈔票用的:這是給您們(men) 和廣大誌願者添些營養(yang) 品用,望勿拒。還有封長信裏提到,“疫情中,居委會(hui) 的小王、小張,不是親(qin) 人卻勝過親(qin) 人,跑四樓送膳食,我非常感謝。”
“我在窗口見到你們(men) 來,真的掉眼淚。這個(ge) 小王,走路不是走路,是在跑步,為(wei) 了我們(men) ,很辛苦的!”90多歲的宋孝悌說,她知道那個(ge) 熱傳(chuan) 的網文,也熱心出主意,有居民對社區有誤解,可能與(yu) 電話打不通有關(guan) ,可以安排個(ge) 值班。“打不通電話,那麽(me) 有的人可能比較著急。我現在是老了,否則我也可以去值班接電話。居委幹部放著家不管,來照顧我們(men) ,不容易的!”
宋孝悌叮囑小王,昨天給他的信封不要丟(diu) 掉,裏麵有給居委的捐款,他扶額苦笑,“昨天早上,宋老師給我一筆錢,我說肯定不能收,退給她了。昨天下午,她說要給我一封信,我沒空看放抽屜裏,沒想到又是鈔票……”他扭頭和宋老師說,一會(hui) 兒(er) 就退給你。
又走了三四家,幾乎都是九旬老人。有的北方籍老人說不想吃米,想吃麵,誌願者幫搶了兩(liang) 天單了,搶不到;有的老人家裏因為(wei) 護工無法前來,隻能老兩(liang) 口互相幫助;有的老人行走不便,訴說渾身都痛,居委送了止痛藥,但希望能早點正常看病……
“社區‘三駕馬車’,業(ye) 委會(hui) 成員年齡比較大,物業(ye) 正在更換中,責任都落在居委會(hui) 身上”,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師林慶華說,眼下小區治理確實比較難,特別是居委工作人員少,可能需要想一想更好的機製,把多種力量發揮出來。
沈彥倩說,他們(men) 在周邊很多小區發放了線上線下的保供套餐廣告,不會(hui) 網上下單的,也可以打電話,希望通過市場的力量,提高物資供應效率,“讓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