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曆史文化街區 讓非遺活力薈萃

發布時間:2022-04-15 16:41:00來源: 江西日報

  ● 引 言 ●

  鑄文化之魂、強文化之基、興(xing) 文化之業(ye) 。

  當前,我省正在加快建設更具創造力、創新力、競爭(zheng) 力、影響力的文化強省,積極探索符合江西實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簡稱非遺)傳(chuan) 承發展新理念、新方式,構建了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及其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體(ti) 係,初步建立起具有江西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發展體(ti) 係。

  其中,大力推進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通過打造曆史文化街區,讓非遺與(yu) 現代城市有效融合,將賡續千年贛鄱文脈、令人驚豔的江西非遺進行深度發掘與(yu) 傳(chuan) 承,成為(wei) 推動江西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繩金塔、十字街、進賢門……幾代人熟悉的地方,曆史悠久;瓦罐湯、青花瓷、采茶戲……幾代人熟悉的名字,傳(chuan) 遍南北。

  為(wei) 挖掘和傳(chuan) 承曆史文化,凸顯和承載城市精神,南昌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組建了一支60人的團隊,曆經365個(ge) 日夜,累計行程5萬(wan) 餘(yu) 公裏,足跡遍及全省11個(ge) 設區市的100個(ge) 縣(市、區),探訪了超800家非遺傳(chuan) 承人和民俗特色項目,深入了解江西非遺傳(chuan) 承和保護現狀,吸引一大批非遺項目入駐,讓非遺之美在省城南昌極具地標意義(yi) 的繩金塔街區薈萃綻放。

  南昌悠久文化的曆史見證——繩金塔,曆經千年而不衰。為(wei) 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新時代“活起來”“火起來”,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應運而生。

  非遺之美,薈萃曆史文化街區

  坐落於(yu) 南昌市西湖區的繩金塔,始建於(yu) 唐天佑年間(公元904-907年),為(wei) 江南典型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朱欄青瓦,飛簷飄逸,古樸秀麗(li) 。

  “竹編手藝我堅持了一輩子,現在越來越受年輕人青睞。”今年63歲的李年根是新餘(yu) 市級非遺項目洞村竹編第五代傳(chuan) 人,如今他已經成為(wei) “網紅”,收獲粉絲(si) 420餘(yu) 萬(wan) 人,網友和周邊鄉(xiang) 親(qin) 都稱他為(wei) “竹編老李”。

  “柚子浮捏”這項民間技藝,上饒廣豐(feng) 的祝國根已摸索40餘(yu) 年,他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打磨普通的柚子皮,創作出一件件藝術品。如今,祝國根已經掌握了一套柚殼捏花技藝,使得失傳(chuan) 的工藝得以延續。

  豫章刻瓷又稱釉上刻瓷,是我國特有的傳(chuan) 統陶瓷裝飾藝術,形成於(yu) 景德鎮,派生流傳(chuan) 於(yu) 南昌。第五代傳(chuan) 承人李強在傳(chuan) 承父輩刻瓷工藝的基礎上,將南昌金屬雕刻技藝與(yu) 刻量技藝有機結合,成就了一份極其寶貴的曆史遺產(chan) 。

  …………

  如今,年輕一代對傳(chuan) 統文化抱有濃厚興(xing) 趣,但他們(men) 接觸傳(chuan) 統手工藝的機會(hui) 不多。如何讓非遺在年輕一代手中得以傳(chuan) 承和發揚光大,成為(wei) 眾(zhong) 多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共同心願。

  “為(wei) 讓更多非遺被挖掘、被搶救,煥發新的生機,也讓更多人能近距離感受江西非遺精髓,2020年8月,60人團隊踏遍江西,係統梳理江西非遺美食、非遺演藝和非遺手工藝資源,隻為(wei) 讓江西非遺能在這個(ge) 千年之地——繩金塔集中綻放。”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有關(guan) 負責人鄭琳春表示。

  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內(nei) 容,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挖掘這種核心競爭(zheng) 力,體(ti) 現文化自信,通過非遺的演繹,感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韻味。

  西安永興(xing) 坊文商旅有關(guan) 負責人石先棟表示,江西山清水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量眾(zhong) 多,把江西各地優(you) 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匯聚繩金塔,目的是通過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這個(ge) 平台,讓江西非遺“走出去”。

  目前,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已集納上百個(ge)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正朝著濃縮原生文化、江西非遺新名片、贛鄱非遺聚集地的方向邁進。用美食美景喚醒記憶懷念,用時尚潮流助燃城市激情,借助非遺和文化,打造可觸摸、可品嚐、可感知、可參與(yu) 的城市文化品牌。

  傳(chuan) 承創新,讓非遺煥發光彩

  《江西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規劃》提出:尊重非遺世代相傳(chuan) 、活態傳(chuan) 承的基本文化內(nei) 涵,著力保護傳(chuan) 承實踐、傳(chuan) 承能力和傳(chuan) 承環境;堅持守正創新,突破傳(chuan) 統思維局限,開展“+非遺”“智慧非遺”等工作,推動江西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幾平方米大小的店麵裏,琳琅滿目的貨物被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貨架上,在南昌繩金塔美食街,52歲的雜貨店老板陳文停談起繩金塔時滔滔不絕:“我在這裏居住40餘(yu) 年,繩金塔對南昌人來說很特殊,一方水土,印在腦海中的濃濃鄉(xiang) 情記憶猶新。”城市街道是一個(ge) 地方的文化記憶,這既是過去南昌人生活的體(ti) 現,也是南昌曆史的見證。

  一支毛筆、一張宣紙,用筆尖點出來的拓片令人驚歎不已,這便是南昌穎拓。“我是因為(wei)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被發現的,他們(men) 三顧茅廬,把我感動了。”市級非遺項目南昌穎拓傳(chuan) 承人黃賓輝談到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項目團隊拜訪他時的場景,依舊很激動,“我願意加入繩金塔這個(ge) 項目,有信心把南昌穎拓發展壯大,更希望江西非遺走向全國。”

  字門傷(shang) 科推拿療法是一項流傳(chuan) 於(yu) 江西民間的傳(chuan) 統中醫推拿醫術,已有400餘(yu) 年發展曆史,深受百姓歡迎,遺憾的是該療法目前在傳(chuan) 承上出現斷代現象。宜春字門傷(shang) 科推拿醫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廖國生認為(wei) 字門傷(shang) 科推拿療法如能繼承弘揚,融入民眾(zhong) 健康服務,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yi) 的事。

  在多姿多彩的江西非遺項目中,傳(chuan) 統技藝是一大亮點,其中南昌瓦罐煨湯製作技藝、臨(lin) 川篾編技藝、撫州浮雕技藝等都能在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看到。南昌瓦罐煨湯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中傳(chuan) 統技藝目錄的代表,在千年發展曆史中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蘊深厚。

  “瓦罐湯是南昌極有煙火氣的一種飲食文化。它體(ti) 現了一種‘合文化’,就是把所有食材都合在了一起。”瓦罐煨湯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餘(yu) 紹武表示,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更應該把南昌瓦罐煨湯製作技藝展示給全國人看,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南昌瓦罐湯。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以文為(wei) 本,以江西本土老字號與(yu) 傳(chuan) 統美食傳(chuan) 承製作技藝組合的方式,用一場跨越經緯的旅程,將不同的匠心與(yu) 美味呈現在大家麵前。

  據了解,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省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8項、省級56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69人、省級612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ge)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個(ge) ,數量與(yu) 青海省並列全國第一。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取得明顯成效。

  融合賦能,文旅業(ye) 態由“活”變“火”

  曆史文化街區是曆史的可見載體(ti) ,是“活著”的城市記憶,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變遷。非遺不僅(jin) 連接曆史和未來,更融合經典與(yu) 時尚。

  今年春節前夕,在南昌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趕工期、抓進度,到處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我在這居住了60餘(yu) 年,這裏曾經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居住在繩金塔附近的79歲老大爺石細來表示,在他的記憶中,繩金塔是一座曆經千年的古建築,曆史悠久,雖然當時附近都是低矮、破舊的房子,但人氣旺盛、熱鬧非凡。看到正在改造的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石大爺感慨道:“如今這裏街道環境變好了、房子變漂亮了,我希望它越來越好。”

  近日,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與(yu) 香港米其林一星餐廳新鬥記舉(ju) 行了簽約儀(yi) 式,為(wei) 這座城市的繁華再添一份光彩。未來,在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不僅(jin) 可以吃到江西本地的米粉、水煮、鹵味等美食,還可以吃到長沙臭豆腐、金記糖油坨坨,廣東(dong) 的雞蛋仔、腸粉。

  “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將涵蓋原生文化板塊、城市藝術商業(ye) 板塊、金塔祈福板塊、時尚網紅打卡板塊、贛派主題民宿板塊,將給市民帶來更高品質、更全業(ye) 態的文旅體(ti) 驗。”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主要負責人楊萍介紹。

  去年11月底,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與(yu) 老舍茶館成功簽約,此舉(ju) 不僅(jin) 為(wei) 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以“文化商業(ye) +旅遊消費”的差異化運營模式創新賦能,更是發揚和共創非遺、傳(chuan) 統、民俗的年輕化表達,讓大家在遊玩之中感受文化、體(ti) 驗文化、交流文化,為(wei) 消費者帶來美好生活體(ti) 驗。

  延續文脈,非遺保護從(cong) 城市“再出發”

  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豐(feng) 富多樣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是城市發展的見證,還是城市文明的載體(ti) 。

  “我們(men) 大力推進非遺進社區,通過宣紙刺繡等非遺傳(chuan) 承人對曆史的講解,讓居民感受非遺的價(jia) 值與(yu) 魅力,激發其自豪感和認同感;通過非遺引入、培育、活化、傳(chuan) 承,結合VR科技與(yu) 中華米粉街等商業(ye) 載體(ti) ,真正讓非遺和城市融合。”西湖區係馬樁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江珊說。

  “以前的集市、景區吹糖人,別人都以為(wei) 這是老北京的手藝,但我要告訴他們(men) 這是南昌本地的技藝。”市級非遺項目溪霞吹糖人傳(chuan) 承人熊傳(chuan) 發說道,“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給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相當好的展示平台,可以讓外地遊客了解南昌本地非遺。”

  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繩金塔項目主要依托繩金塔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堅持保護與(yu) 開發並重,高度重視曆史文化的挖掘和傳(chuan) 承、城市精神的凸顯和承載,不斷充實、豐(feng) 富、完善、活化景區內(nei) 涵,發揮文化特色和優(you) 勢,塑造文化品牌,展示景區魅力。

  積力之所舉(ju) ,則無不勝也;眾(zhong) 智之所為(wei) ,則無不成也。如今,繩金塔這座千年古塔正在煥發新姿。當地政府圍繞繩金塔周邊商圈,依托繩金塔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建設具有“唐風宋韻”曆史建築群,引進民俗文化體(ti) 驗、公益博覽、“文商旅”融合、娛樂(le) 休閑等業(ye) 態,傾(qing) 力打造文化街區、藝術街區、金塔街區、網紅街區、民宿街區,以及展現南昌民俗文化的情景式消費街區,再現老南昌的文化記憶。

  專(zhuan) 家觀點

  非遺保護

  要加快融入現代生活

  構建江西非遺高質量發展格局,彰顯江西非遺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推動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中的作用,就要係統性謀劃江西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學會(hui) 在順應時代發展大勢中傳(chuan) 播非遺。要努力創新非遺宣傳(chuan) 形式,實現非遺在現代社會(hui) 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助推我省非遺“走出去”。

  江西非遺要豐(feng) 富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方式,加快其融入現代生活步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實施江西非遺進景區行動,推出一批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研學項目等,穩步推進非遺與(yu) 旅遊融合,要加強“非遺小鎮”、非遺特色街區建設,繼續做好江西傳(chuan) 統表演類非遺創新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dang) 、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提高江西傳(chuan) 統表演類實踐頻次和展演水平。

  繩金塔曆史文化街區的建立,就是用社會(hui) 力量做好非遺傳(chuan) 承與(yu) 保護的創新實踐。該街區的建立,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產(chan) 品生產(chan) 、流通、銷售過程中產(chan) 生經濟效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生產(chan) 實踐中得到傳(chuan) 承。

  江西省非遺研究保護中心主任 程 明

  相關(guan) 鏈接

  曆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feng) 富、曆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ti) 現傳(chuan) 統格局和曆史風貌,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曆史文化街區和曆史建築是城市記憶的物質留存,是人民群眾(zhong) 鄉(xiang) 愁的見證,是城鄉(xiang) 曆史底蘊和特色風貌的體(ti) 現,具有不可再生的寶貴價(jia) 值。

  截至去年底,全國曆史文化街區總量達1200餘(yu) 片,與(yu) 2016年底相比數量翻番;曆史建築總量達5.75萬(wan) 處,增長近5倍。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加強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申報工作,常態化推進曆史文化街區和曆史建築普查認定。

  近年來,全國各地充分利用文化空間,保存城市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積極開展曆史文化街區的修複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如福州三坊七巷,已深深融入市民生活,也成為(wei) 福州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會(hui) 客廳”、閩都文化的“展覽館”,連續多年遊客年接待量超過1000萬(wan) 人次;廣州永慶坊始終堅持文化引領,以“繡花功夫”打造沉浸式嶺南時尚街區,不斷延伸老城活力半徑,今天的永慶坊正從(cong) 網紅打卡地朝著廣州文化新地標轉變。(首席記者 邵 平 記者 羅彩華)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