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強化遷地保護 完善體係建設(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2-04-19 17:0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標誌著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開啟新篇章。

  國家植物園是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經過擴容增效有機整合而成,總規劃麵積近600公頃。

  春日的北京,陽光明媚。香山腳下的兩(liang) 座植物園吸引著市民前來踏春賞花:兩(liang) 座植物園僅(jin) 一路之隔,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居路南,被稱為(wei) “南植”;北京市植物園在路北,被稱為(wei) “北植”。在很多熱愛植物的人們(men) 心中,它們(men) 都是迷人的植物寶庫。

  4月18日,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從(cong) 此,“南植”和“北植”有了一個(ge) 共同的名字——國家植物園。

  將遴選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植物園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萬(wan) 餘(yu) 種,約占全球的1/10。

  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副司長周誌華說,為(wei) 保護植物資源,要統籌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是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建設以國家植物園為(wei) 引領的植物園體(ti) 係是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機互補。“我國擬建設的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將遴選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植物園。”周誌華說。

  國家林草局將會(hui) 同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中國科學院等有關(guan) 部門和單位,本著統籌謀劃、科學布局、保護優(you) 先、分步實施的總思路,“成熟一個(ge) 、設立一個(ge) ”,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同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就地保護體(ti) 係有機銜接、相互補充,有效實現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利用。

  “近些年,將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植物回歸相結合的綜合保護理念,被日益重視、應用到植物的多樣性保護中。”國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葉建飛說,建設植物園不是簡單地把植物挖過來栽在植物園裏,而是指以人工途徑,將生存受威脅物種、區域特有物種或具有重要經濟價(jia) 值的物種從(cong) 原產(chan) 地遷往其他地域的專(zhuan) 業(ye) 機構予以保護,也包括建立種質資源庫保存植物種子、組織、器官等。

  據介紹,國家植物園已遷地保護植物1.5萬(wan) 餘(yu) 種,其中遷地保護水杉、珙桐等珍稀瀕危植物近千種,包括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的我國重點野生保護植物300餘(yu) 種,有望天樹、杜鵑紅山茶、德保蘇鐵、珙桐、水杉等近40種一級保護植物。

  國家植物園將重點收集三北地區鄉(xiang) 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wan) 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wan) 份;陸續完成植物科學研究中心、遷地保護研究中心、種質資源保藏中心、標本館二期、五洲溫室群等項目,建設28個(ge) 特色專(zhuan) 類園。

  整合優(you) 勢資源,具備領先科研實力和植物遷地保護水平

  國家植物園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園的優(you) 勢資源,具備了全國領先的科研實力和植物遷地保護水平。

  國家植物園的前身是1925年始建於(yu) 現北京動物園內(nei) 的一個(ge) 小型植物園。新中國成立時,它的規模還很小。1954年,中科院植物所的10位青年職工就植物園的建設問題提議,首都今後一定要有一座規模宏大、設備完善的北京植物園。兩(liang) 年後,由中科院與(yu) 北京市聯合上報國務院的“籌建北京植物園建議書(shu) ”得到批複。

  建園伊始,選址是個(ge) 重要任務。葉建飛說:“為(wei) 了保證植物園內(nei) 較高的植物多樣性,生境也會(hui) 要求更多樣,要有山坡也要有平地,要有水域,還不能離城市太遠。”為(wei) 了找到一處理想的園址,時任建園規劃委員會(hui) 主任的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俞德浚率領工作組成員,先後對紫竹院、圓明園、十三陵、香山等處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氣象條件進行了專(zhuan) 業(ye) 的勘察比較,最終將園址選在了香山腳下。

  當時,北京植物園建設規劃將全園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大區,南部平地約93.3公頃作為(wei) 苗圃試驗地,以科學研究、物種保護及專(zhuan) 業(ye) 參觀為(wei) 主,日後演化為(wei) 今天的南園;北部平地及丘陵則供植物展示、群眾(zhong) 參觀和學校教學實習(xi) 之用,後來發展為(wei) 現在的北園。

  南北兩(liang) 園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ge)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ge) ,建有牡丹、睡蓮、野生蕨類植物等6個(ge) 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擁有亞(ya) 洲最大的植物標本館、館藏標本280萬(wan) 份。

  南園:相當於(yu) 一本植物進化曆史的教科書(shu)

  從(cong) 西門走進國家植物園南園,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木蘭(lan) 類植物,接著是薔薇類,再往裏依次是殼鬥類、合瓣花類等植物類群。“我們(men) 的園區是按照植物的分類係統布局的。”葉建飛說,“這樣安排有利於(yu) 科學展示,整個(ge) 南園就相當於(yu) 一本植物進化曆史的教科書(shu) ,走在其中如暢遊於(yu) 植物演化的曆史長河中。”

  據介紹,南園現有土地麵積74公頃,建有裸子植物區、木蘭(lan) 牡丹園、薔薇科植物區、殼鬥科植物區、本草園、紫薇園、水生與(yu) 藤本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區等10餘(yu) 個(ge) 專(zhuan) 類植物展覽區和1個(ge) 熱帶亞(ya) 熱帶植物展覽溫室。此外,還有科研區、苗圃、試驗地、後台溫室以及種子庫和植物離體(ti) 種質庫。

  據介紹,中科院植物所在植物分類學研究方麵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共有8項自然科學一等獎,植物所主持完成的成果獲得了其中3項。”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汪小全說。

  南園在收集植物種子和種子標本的同時,還開發了很多資源植物,自主培育的葡萄品種占了全國葡萄栽培麵積的近20%,釀製的葡萄酒多次獲得國際大獎;牡丹研究方麵從(cong) 分類、遷地保護到種質資源收集和開發均有涉及,園內(nei) 的牡丹園收集了近900種牡丹野生種和栽培品種。除了牡丹種質資源庫,還有丁香、睡蓮、野生蕨類、玉簪等4個(ge) 國家級花卉種質資源庫。

  汪小全說:“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我們(men) 保護植物資源的同時,還要打通從(cong) 植物科學研究到植物資源利用的鏈條。此外,我們(men) 正在牽頭建設的植物科學數據中心,將涵蓋中國所有的植物物種信息,以植物全息大數據支撐植物科學研究以及自然保護地建設、大農(nong) 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

  北園:集收集展示、保育研究、自然科普等功能於(yu) 一體(ti)

  在國家植物園北園,生長著巨魔芋、海椰子等多種珍稀植物。“這些植物在世界範圍內(nei) 都屬於(yu) 珍稀瀕危物種,且對栽培、養(yang) 護要求極高。”國家植物園北園執行主任賀然介紹。

  北園擁有14個(ge) 植物專(zhuan) 類園,其中碧桃園是世界上展示桃花品種最多的專(zhuan) 類園;月季園為(wei) 世界傑出月季園;海棠園被評為(wei) 國家海棠種植資源庫。北園擁有國際海棠品種登錄權,是海棠新品種最終認定、命名、發布的唯一渠道。

  水杉是我國第一批被列為(wei)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種類。北園種植著600餘(yu) 株水杉。北園的櫻桃溝內(nei) ,小氣候十分適合水杉生長,加上近年來植物園在這裏增設的噴霧係統,增加了空氣濕度,溫潤的空氣更加適宜水杉生長。

  北園從(cong) 上世紀末開始蘭(lan) 科活植物收集和持續開展珍稀瀕危蘭(lan) 科植物的遷地保育研究工作,先後收集保存了2000餘(yu) 種來自世界各地的蘭(lan) 科活植物。此外,北園還對一些植物進行資源調查和保育研究,如杓蘭(lan) 屬植物等。北園還和吉林長白山、內(nei) 蒙古額爾古納等自然保護地合作開展珍稀瀕危蘭(lan) 科植物的保育研究和野外回歸工作。

  4月18日,位於(yu) 北園東(dong) 南側(ce) 的國家植物園科普館正式開放。“科普館以活體(ti) 植物、植物標本、植物科學畫、科普視頻、展板等形式,展現植物科學知識,是人們(men) 了解植物知識、感知植物文化、參與(yu) 科普互動的理想場所。”國家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說。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9日 14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