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科技創新生力軍(深聚焦·關注高校科研創新)
浙江大學師生在超淨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
盧紹慶攝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一角。
王 磊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ge) 關(guan) 鍵問題。我國高校要勇挑重擔,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guan) 。
本期教育版,我們(men) 以浙江大學為(wei) 例,呈現近年來高校科技創新的實踐與(yu) 探索,期待更多高校勇於(yu) 創新、力爭(zheng) 一流,在人才培養(yang) 、科技創新方麵取得更大進步,為(wei) 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編 者
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李鐵風,帶領團隊研製自供電軟體(ti) 機器魚,成功“打卡”馬裏亞(ya) 納海溝,在萬(wan) 米海底實現深潛驅動;化學係研究員馮(feng) 建東(dong) ,帶領團隊研發新型化學顯微鏡,對微觀的單分子化學反應實現觀察、操縱和測量……如今,在浙江大學,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領域嶄露頭角,日益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生力軍(jun) 。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貢獻了重要的高校力量。
浙江大學在科技創新中的表現,就折射出我國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戰略需要、奮戰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第一線的昂揚麵貌。
為(wei) 人才鬆綁減負
“學校對麵向科技前沿的探索給予充分信任,給了我們(men) 足夠的時間與(yu) 空間”
2013年,馮(feng) 建東(dong) 從(cong) 浙江大學本科畢業(ye) ,之後前往歐洲直接攻讀博士學位,2018年完成博士後工作後回到母校。談及在母校深耕科研的感受,馮(feng) 建東(dong) 說:“學校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開展獨立研究的土壤,青年學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學術規劃去建設實驗室,這一點非常吸引我。”
對新型化學顯微鏡的研究,源於(yu) 馮(feng) 建東(dong) 中學時期對化學的疑惑。“為(wei) 什麽(me) 化學家觀察化學反應不能像方程式那樣,通過單分子直接演示呢?”這個(ge) 問題一直埋在他心中。曆經多年在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積累,他回到浙江大學,追尋最初的想法。
遇到隻比自己大3歲的導師,化學係直博生董金潤坦言,這讓他在科學求索中更為(wei) 輕鬆,與(yu) 導師的交流也很順暢,“馮(feng) 建東(dong) 老師教會(hui) 我們(men) 建立‘科研審美’,幫助我們(men) 找到自己的興(xing) 趣與(yu) 方向。”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近年來,浙江大學通過實施優(you) 秀青年人才“百人計劃”,優(you) 化實施預聘長聘製,持續為(wei) 青年人才成長構建優(you) 良生態,保持45歲以下專(zhuan) 任教師占比一半以上,著力培養(yang) 青年教師成為(wei) 服務科技創新的主角。
科研成果的湧現,既源自師生“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守,也需要高校為(wei) 人才“鬆綁減負”的勇氣。
去年博士畢業(ye) 的盛峰,在大三暑假時加入物理學院鄭毅研究員的課題組,開展二維材料的物理性質研究。圍繞一個(ge) 方向,課題組一幹就是5年。“也有過迷茫的時候,老師總會(hui) 和我們(men) 站在一起,尋找研究的突破口。”盛峰說,“我要做的就是‘深挖一口井’,做好每一次實驗,測好每一個(ge) 數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盛峰和導師鄭毅通過研究電子,首次在黑砷二維電子態中實現了對自旋的高速精準控製,並發現了新的物理現象,這將為(wei) 未來高效率、低能耗自旋電子器件的研製提供堅實基礎,研究成果也刊登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學校對麵向科技前沿的探索給予充分信任,給了我們(men) 足夠的時間與(yu) 空間。這也讓我們(men) 備受鼓舞,督促我們(men) 勇攀科學高峰,做出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鄭毅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全國高校加快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不斷完善人才評價(jia) 、激勵、流動機製,科學設置人才評價(jia) 周期,堅持開展分類評價(jia) ,高校的人才能量得到釋放。
強化有組織的科研攻關(guan)
“讓我們(men) 能夠心無旁騖開展研究的,是學校為(wei) 我們(men) 搭建起的優(you) 質項目平台”
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陳雲(yun) 敏院士牽頭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yu) 實驗裝置,整體(ti) 土建進度將於(yu) 今年完成。這項裝置通過模擬超重力,構建從(cong) 瞬態到萬(wan) 年時間尺度、從(cong) 原子級到千米級空間尺度的實驗環境。
據介紹,該設施的三台離心機主機多項技術指標國際領先,主機技術負責人是青年研究員汪玉冰。“能夠參與(yu) 到‘國之重器’的研製中,我們(men) 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讓我們(men) 能夠心無旁騖開展研究的,是學校為(wei) 我們(men) 搭建起的優(you) 質項目平台。”汪玉冰說。
不用盲目申請基金和項目,每年有三四名像汪玉冰這樣的青年研究人員加入團隊,邊開展建設、邊出成果。項目平台的建設,實現了學科、人才、科研的深度融合,為(wei) 人才全麵成長進步提供了建功立業(ye) 的舞台。
“在‘雙一流’建設中,學校以高能級平台建設為(wei) 抓手,將大項目、大團隊、大平台、大成果、大貢獻作為(wei) 提升科研品質的必由之路,係統謀劃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台,不斷探索首席科學家負責製、校領導聯係製度,以創新機製推進科研攻關(guan) ,不斷跑出科技創新加速度。”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
記者同時了解到,學校還發揮多學科綜合優(you) 勢,啟動實施“麵向2030的學科會(hui) 聚研究計劃”,前瞻布局和重點發展一批會(hui) 聚型學科領域及交叉研究方向。
“中國曆代繪畫大係”項目曆時17年,通過全球合作與(yu) 圖像數字化匯聚,全景式再現中國古代繪畫的發展曆程;我國首台神經元數量突破億(yi) 級的類腦計算機問世,致力於(yu) 建立引領未來新型計算機的體(ti) 係結構……促進傳(chuan) 統研究方法與(yu) 新型研究方法互鑒互融,近年來浙江大學湧現出一批優(you) 秀的交叉研究成果。
“加強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加強對交叉學科群和科技攻關(guan) 團隊的支持,才能培養(yang) 造就更多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國高校加快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強化有組織的科研攻關(guan) ,給予人才充分支持和信任,更多人才從(cong) 國家科技創新主戰場上湧現出來,從(cong) 高校科技創新主力軍(jun) 中成長起來。
推進黨(dang) 建與(yu) 業(ye) 務相融合
“從(cong) 老師身上,我理解了心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意義(yi) ”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上,氫燃料電池汽車是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為(wei) 綠色辦奧作出積極貢獻。而為(wei) 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的儲(chu) 氫罐,得益於(yu) 浙大能源工程學院鄭津洋院士團隊研發的技術。
該團隊從(cong) 2002年開始持續聚焦高壓氫脆防控和氫氣安全高效儲(chu) 存兩(liang) 大世界難題,將我國大容量固定式高壓氫氣儲(chu) 存裝備技術推至國際領先水平。
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施建峰2006年本科畢業(ye) 後,便加入鄭津洋院士團隊學習(xi) 工作。“鄭老師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從(cong) 老師身上,我理解了心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意義(yi) ,也深刻感受到,越是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研究,越是要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紮根一處、追求真理、不驕不躁、永不言棄,應當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堅守。”施建峰說。
不斷推進黨(dang) 建與(yu) 業(ye) 務相融合,是浙江大學引導師生紮根大地、服務國家的重要舉(ju) 措。學校把做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作為(wei) 高校黨(dang) 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內(nei) 容,積極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大思政課的育人作用,增強師生立大誌、幹大事的信心,進一步促進科研創新。
即將畢業(ye) 的浙江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張家豪,過去兩(liang) 年一直與(yu) 導師樓兵幹奔走在新疆庫爾勒的田間地頭,在當地開展枝枯病防治研究與(yu) 推廣工作。
枝枯病是梨、蘋果等薔薇科植物上的一種細菌病害,被果農(nong) 視為(wei) 果樹“癌症”。2019年起,樓兵幹持續3年掛職攻關(guan) ,與(yu) 團隊一起找到了防治枝枯病的解決(jue) 方案,扭轉了當地病害肆虐的局麵。
張家豪說:“在一線搞科研,才能真正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感受到我們(men) 的技術被大家需要的幸福感。”為(wei) 了更好地“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張家豪決(jue) 定畢業(ye) 後去新疆,繼續從(cong) 事果樹病蟲害防治工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wei) 實際的生產(chan) 力。
“在125年的辦學曆程中,浙江大學的發展始終與(yu) 國家發展、民族複興(xing) 同頻共振。”浙江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任少波表示,麵向未來,學校繼續心懷“國之大者”,奮力“走在前列”,以更高質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夢想為(wei) 導向,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邁出堅定步伐。
“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高校將繼續勇擔重任,不斷釋放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潛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先進的創新成果。”采訪中,多位高校負責人談道。
(柯溢能參與(yu) 采寫(xie) )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4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