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為植物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4月26日08版 版麵截圖
遊客在江蘇省南京市中山植物園賞花拍照。蘇 陽攝(新華社發)
遊客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植物園觀賞鬱金香。張曉峰攝(人民圖片)
國家植物園風光。賀路啟攝(人民圖片)
原題:為(wei) 植物保護貢獻中國智慧(保護生物多樣性係列報道)
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核心組成部分,與(yu) 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guan) 。設立活植物收集區,圍繞植物進行科研、保護、展示與(yu) 科普教育,這便是人類為(wei) 神奇植物打造的溫暖家園——植物園。
作為(wei) 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擁有已知的高等植物3.7萬(wan) 餘(yu) 種,約占全球的1/10。中國植物園(樹木園)遷地保護植物2.3萬(wan) 餘(yu) 種,約占全球植物園物種保育總數的23%,受威脅植物的遷地保育比例也高於(yu) 全球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植物園已成為(wei) 中國保護植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中國國家植物園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標誌著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開啟新篇章,在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道路上邁出嶄新一步。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植物園還有許多,讓我們(men) 把目光聚焦於(yu) 此,關(guan) 注植物園的生態價(jia) 值。
實現本土植物全覆蓋
樹影重巒花萬(wan) 朵,地大物博的中國地貌與(yu) 氣候複雜多樣,孕育出豐(feng) 富而又獨特的生態係統,生存著種屬各異、習(xi) 性不同的“綠色精靈”。這些野生植物蘊含完整而多樣的遺傳(chuan) 基因,是重要的物種基因資源。
因地製宜,將生活在相似氣候帶和植被區劃內(nei) 的野生植物遷地保護到同一片園區,是留存物種基因、守護植物多樣性的關(guan) 鍵舉(ju) 措。自2013年起,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14家植物園共同牽頭,推進“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在對應地區開展植物調查與(yu) 保護工作。
從(cong) 南到北,一座座“植物王國”緊密接力,將繽紛的物種色彩刻寫(xie) 在神州大地。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致力於(yu) 熱帶、亞(ya) 熱帶植物保護;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立足華中,助力亞(ya) 熱帶和暖溫帶戰略植物資源收集與(yu) 利用;秦嶺國家植物園包含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五個(ge) 地貌單元,氣候垂直變化明顯,保存有大片原始森林;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則是荒漠植物資源儲(chu) 備庫,基本涵蓋中亞(ya) 荒漠植物區係主要成分類群。
如今在北京,三北地區鄉(xiang) 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乃至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齊聚於(yu) 國家植物園,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這無疑能為(wei) 中國植物多樣性的版圖再添一抹亮色。
國家林草局表示,未來將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逐步實現中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同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就地保護體(ti) 係形成有機銜接、相互補充,有效實現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利用。
為(wei) 植物妙用獻計獻策
植物渾身都是寶,草木花果各有其利用價(jia) 值。對經濟植物、觀賞植物、環境修複植物和珍稀特有植物等重點類群進行功能評價(jia) ,創製優(you) 良種質並加以應用,是植物園的另一項重要工作。
南京中山植物園向草發力,係統開展草坪草、觀賞草、能源草種質資源發掘和創新利用研究,已有示範性新品種和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在南京青奧會(hui) 等賽事中,在南海島礁生態建設項目上,在馬爾代夫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中,中山植物園培育的小草欣欣向榮,發揮著運動用草、鹽土綠化、水土保持等作用。
“花王”牡丹是中國特有資源植物,除了“國色天香”的觀賞價(jia) 值外,牡丹籽也是珍貴的木本食用油原料。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積極開展油用牡丹研究,培育出“和諧”等11個(ge) 牡丹、芍藥品種,研發牡丹栽培專(zhuan) 用地膜、微生物專(zhuan) 用肥和人工輔助授粉等12項技術,已在河南、山東(dong) 、河北等地示範推廣種植3萬(wan) 餘(yu) 畝(mu) ,為(wei) 打通油用牡丹產(chan) 業(ye) 鏈提供了技術支撐。
而在武漢植物園,對獼猴桃的全麵係統研究已開展了40多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豐(feng) 富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是國際上重要的獼猴桃品種選育中心之一。武漢植物園研究員鍾彩虹等人,利用自主培育的“東(dong) 紅”獼猴桃品種,幫助貴州省水城縣的農(nong) 民發展獼猴桃種植產(chan) 業(ye) ,將當地獼猴桃畝(mu) 產(chan) 量從(cong) 原來的兩(liang) 三百斤提升到六百多斤,助力貴州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除了單一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混農(nong) 林模式能發揮物種多樣性的綜合效益,讓植物價(jia) 值再上一個(ge) 台階。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nei) 的熱帶混農(nong) 林模式展示區,利用熱帶雨林多物種共存的原理,通過人工搭配種植橡膠、茶葉、咖啡、可可等多層多種經濟作物,讓植物在更緊湊的空間內(nei) ,煥發出更強勁的生產(chan) 力。
為(wei) 城市生活增添活力
“在辰山植物園種下的每一棵樹,我們(men) 為(wei) 它預留的都不是兩(liang) 三年的生長空間,而是50年、100年,甚至是200年的。一批有曆史的樹,將成為(wei)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寶貴財富。”上海辰山植物園執行園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胡永紅說。
在胡永紅眼中,植物園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供奇花異木棲居的園子,還要不斷探索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為(wei) 繁華都市保留一份屬於(yu) 泥土的記憶。
城市中最常見的植物,當屬行道樹。自然環境中的樹木根係可以延伸至地下數米深,但在城市,它們(men) 的生長空間難免受限。如何讓這些“城市樹”長得更好?胡永紅帶領科研團隊研究出妙招——在1.5米見方的種植坑中,直徑5-6厘米的碎石混合泥土,“各顯身手”:碎石抗壓,避免土地板結,為(wei) 樹木提供根係蔓延與(yu) 呼吸的空間;泥土吸濕,能讓雨水快速滲入地下,防止出現道路積水等“城市病”。
在碎石種植法的支持下,城市有了越來越多生機盎然的綠意。胡永紅認為(wei) ,植物園有責任為(wei) 城市生態建設與(yu) 可持續發展服務,植物園工作者應該當好城市的“園藝師”。
而對於(yu) 深圳人來說,仙湖植物園這塊“都市裏的翡翠”為(wei) 快節奏的現代都市增添了不一樣的活力。
每年冬季,在仙湖植物園內(nei) 的露天草地上,一場森林音樂(le) 會(hui) 如約而至。人們(men) 可以在森林的懷抱裏,在星空的照拂下,以愜意放鬆的姿態,聆聽中外知名交響樂(le) 團演奏經典曲目,盡情享受音樂(le) 與(yu) 自然的交融。
到了春天,“粵港澳大灣區·深圳花展”在仙湖植物園啟幕,風格各異的國際花園、城市花園、創意花園、未來花園令人目不暇接。往屆展會(hui) 吸引遊客均超過50萬(wan) 人次,人們(men) 通過賞花樂(le) 遊,表達對春日好景的喜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植物園推出科普課程和植物研學活動,讓孩子們(men) 探索綠色奧秘,感悟自然之美。辰山植物園為(wei) 兒(er) 童遊客添置樹屋、攀爬架等遊樂(le) 設施,開設“辰山奇妙夜”夏令營、“聞香辨植物”等主題活動,讓孩子們(men) 能無拘無束地與(yu) 植物親(qin) 近。
胡永紅希望,孩子們(men) 能在植物園中收獲一段充滿芬芳的綠色記憶。“孩子是城市的未來。隻有讓他們(men) 在植物園感到快樂(le) ,等他們(men) 長大了才會(hui) 懷揣對自然的善意,成為(wei) 這個(ge) 星球的守護者。”
向世界發出綠色邀約
植物園是科學研究與(yu) 知識傳(chuan) 播的場所,1934年,植物學家胡先驌等人在江西創建廬山森林植物園,中國有了正規的植物園。
盡管依托植物園開展植物保護與(yu) 研究工作起步較晚,但中國的植物園始終以開放的胸懷,積極參與(yu) 植物保護的國際協作。國家植物園北園前身北京市植物園,自20世紀50年代建設種子庫起,就麵向世界各國的植物園及科研單位,提供種質資源服務,開展種子交換工作,提供分享植物種子5萬(wan) 餘(yu) 份,遍及亞(ya) 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39個(ge) 國家、近300個(ge) 機構。
在彩雲(yun) 之南的葫蘆島上,蔡希陶等老一輩植物學家創建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40多年前,作家徐遲曾設想這座植物園所做的工作將如蒲公英一樣遠飛高揚,“到東(dong) 南亞(ya) ,到剛果河和亞(ya) 馬孫河濃鬱的熱帶雨林和世界上的其他的森林中去”,如今這已成為(wei) 現實。
2015年,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緬甸成立“東(dong) 南亞(ya)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組成中緬聯合科學隊。經過9次大規模野外考察,共發現700多個(ge) 動植物新物種,成為(wei) 中國和東(dong) 南亞(ya) 區域性物種研究合作的典範。
“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像我一樣的外籍科研人員還有100多名,來自30多個(ge) 國家。”日本昆蟲學者中村彰宏表示,作為(wei) 世界上戶外保存植物種數最多的植物園之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擁有無可替代的生物多樣性,為(wei) 開展昆蟲生態學研究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與(yu)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一樣,更多的中國植物園向世界發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的綠色邀約:中山植物園與(yu) 美國密蘇裏植物園合作建立“姊妹園”;武漢植物園成立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為(wei) 非洲的糧食短缺、環境汙染等問題提供技術支持;仙湖植物園舉(ju) 辦國際植物學大會(hui) ,與(yu) 全球植物學研究者共話未來……
伴隨著國家植物園的亮相,中國植物園的國際影響力還將進一步提升。專(zhuan) 家認為(wei) ,國家植物園代表一個(ge) 國家植物多樣性研究、保護和利用的最高水平,未來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還將湧現出更多的中國方案與(yu) 中國智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