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海洋牧場發展注入新動能(圖說)

發布時間:2022-04-27 16:0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山東(dong) 榮成,漁民駕駛著漁船、舢板出海,各海域養(yang) 殖區作業(ye) 熱火朝天;在浙江玉環,漁民加緊充冰、補網,確保漁業(ye) 豐(feng) 收;在海南多地,碼頭上一派海魚裝卸的忙碌景象……近期,各地港口陸續進入漁業(ye) 生產(chan) 旺季。和煦春光下,漁民們(men) 奔忙不停,臉上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在我們(men) 這個(ge) 藍色星球上,海洋孕育生命、涵養(yang) 資源,作用舉(ju) 足輕重。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管轄海域和豐(feng) 富的海洋資源。向海而生,因海而興(xing) ,生長在海邊的人們(men) 自古以來就過著“興(xing) 漁鹽之利、仗舟楫之便”的生活。也要看到,一味向海洋索取的發展方式,容易導致過度捕撈、海洋汙染等問題。現實中,一些地區漁獲量減少、種類發生變化,人和海洋的關(guan) 係亟待調整。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傳(chuan) 統漁業(ye) 轉型升級,人們(men) 對海洋的認識不斷深入,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逐漸成為(wei) 共識,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應運而生。

  發展海洋牧場是漁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舉(ju) 措。隨著科技發展,漁民通過深海網箱、養(yang) 殖平台等手段,推動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在江蘇連雲(yun) 港,一度因漁業(ye) 資源萎縮而成為(wei) 貧困村的黃窩村組建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新建紫菜加工廠,漁民“轉捕為(wei) 養(yang) ”,走上致富新路。無論是對魚蝦貝蟹進行有計劃的海上放養(yang) ,還是推動作業(ye) 水域向深海遠海拓展,抑或開展休閑垂釣、旅遊觀光,現代漁業(ye) 科學利用海洋資源,不僅(jin) 讓更多海產(chan) 品走上餐桌,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還培育出更多經濟增長點,壯大了藍色經濟發展新動能。

  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漁”生產(chan) 方式,不僅(jin) 為(wei) 漁業(ye) 生產(chan) 打開更廣袤空間,也在潛移默化中優(you) 化海域生態。近海捕撈壓力減輕,涵養(yang) 了漁業(ye) 資源;海水養(yang) 殖密度下降,水體(ti) 環境得到修複。實踐證明,營造適合水生生物繁衍、棲息和生長的漁場環境,有利於(yu) 促進水生生物資源的自然繁殖和增長,實現海洋生態係統的改善和修複。在綜合開發漁業(ye) 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養(yang) 護,海洋牧場才能助力漁業(ye) 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的雙豐(feng) 收。

  我國可用於(yu) 養(yang) 殖的海域廣闊,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當下,海洋經濟迎來重要發展時期,“十四五”規劃與(yu)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海洋牧場作為(wei) “建設現代海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部分。從(cong) 海岸起航,向深海進發,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我們(men) 一定能推動海洋牧場成為(wei) 當之無愧的“漁業(ye) 良田”“藍色糧倉(cang) ”,讓海洋經濟不斷向更廣更深處拓展,更好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6日 05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