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湖南:一犁新雨破春耕 沃野千裏倉廩實

發布時間:2022-04-27 16:49:00來源: 人民網-湖南頻道

  雨生百穀,萬(wan) 象更新。從(cong) 湘江之畔到洞庭腹地,從(cong) 湖區平原到山區丘陵,“鐵牛”轟鳴,“泥浪”翻滾,三湘大地的萬(wan) 千田疇之上,展現著一幅人勤機鳴的繁忙春耕圖景。

  倉(cang) 廩實,天下安。糧食生產(chan) 是國之大事、民生根本。自古便有“九州糧倉(cang) ”美譽的湖南,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省、糧食主產(chan) 區,肩負著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的重任。

  今年3月8日,湖南省委一號文件發布,對“三農(nong) ”工作、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全麵部署。2022年,湖南將確保糧食播種麵積穩定在7135萬(wan) 畝(mu) 以上、產(chan) 量600億(yi) 斤以上。

  “要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加強耕地保護建設,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支撐,全麵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加快智慧智能農(nong) 機產(chan) 業(ye) 鏈發展,提升農(nong) 業(ye) 風險防範能力,全力保障糧食生產(chan) 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早在今年1月28日召開的湖南省委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湖南省委書(shu) 記張慶偉(wei) 就做好了部署。

  三個(ge) 月後,截至4月20日,湖南1350萬(wan) 畝(mu) 早稻集中育秧工作已全部完成;截至4月19日,全省早稻大田已翻耕1692萬(wan) 畝(mu) ,占早稻任務麵積的94%,早稻栽插1278萬(wan) 畝(mu) ,完成計劃任務的71%,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已播種45萬(wan) 畝(mu) ,完成計劃任務的42.5%……湖南堅持疫情防控與(yu) 春耕生產(chan) 兩(liang) 手抓、兩(liang) 不誤,以一係列有力舉(ju) 措扛牢糧食生產(chan) 責任,為(wei) 守護“大國糧倉(cang) ”貢獻力量。

  苗好七分收

  集中育秧穩產(chan) 促增收

  四月,湘江兩(liang) 岸春意正濃。

  位於(yu) 長沙市望城區茶亭鎮的創聯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今年3月份建成投產(chan) 了智能育秧工廠,40個(ge) 透明的溫室大棚連成一片,蔚為(wei) 壯觀。步入大棚內(nei) ,隻見一盤盤綠油油的機插早稻秧苗長勢正好,分外喜人。

  這裏是長沙目前最大的集中育秧工廠,生產(chan) 的秧苗可滿足3萬(wan) 餘(yu) 畝(mu) 農(nong) 田的用秧需求。連日來,育秧生產(chan) 線高速運轉,前來取苗的種植戶絡繹不絕。“4月10日開始集中出苗,10天供苗近5000畝(mu) 。”該廠負責人譚新龍介紹說。

  一條長長的傳(chuan) 送帶從(cong) 育秧大棚裏延伸出來。上麵,白色的長方形秧盤裏,擺放著一摞摞被工人卷成卷狀、即將“出倉(cang) 下田”的水稻秧苗。

  傳(chuan) 送帶另一端,三五個(ge) 農(nong) 戶分工協作,手腳麻利地把秧苗搬到三輪車上,碼放整齊。一車裝滿,他們(men) 便馬不停蹄地“轟隆隆”開著車,奔向田間地頭去了。

  

  長沙市望城區的一位種糧大戶正在搬運秧苗。劉賓攝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茶亭鎮西湖寺村村民張英流轉了400多畝(mu) 土地,全部種水稻,以前靠自己搭棚育秧,條件簡陋,遇到惡劣天氣,經常出現壞種、爛苗現象,不僅(jin) 出苗時間長,質量也難保障。今年春節後,他早早地從(cong) 育秧工廠訂購了一批機插秧苗。

  “秧苗肥壯,質量穩定、可靠,成活率高,也更方便機械化插秧,今年的‘雙搶’壓力能減輕不少。”張英說,目前,他的雙季稻種植麵積比去年增加了80多畝(mu) 。

  

  育秧大棚裏的早稻秧苗長勢喜人。劉賓攝

  在育秧工廠,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貫穿秧苗培育、管護全過程。

  擺盤、鋪土、播種、覆土……自動化生產(chan) 線上,各道工序緊鑼密鼓,環環相扣。一個(ge) 個(ge) 育秧盤裏,裝滿了營養(yang) 豐(feng) 富的有機質土,顆粒飽滿的稻種則被包裹其中。

  這些稻種在此前的浸種催芽環節,已曆經40個(ge) 小時恒定適宜溫度與(yu) 充足氧氣的滋養(yang) ,被充分“喚醒”。在育秧盤中,它們(men) 繼續積蓄力量,隻待破土而出、迸發生機!

  秧苗在溫室大棚裏要度過24天左右的培育期。“每棟大棚內(nei) 的溫度、濕度等都能實現遠程控製。”說話間,譚新龍通過係統發出指令,不到10秒鍾,大棚裏的自動噴淋係統便開始運轉起來。在水霧的滋潤下,棵棵秧苗渾身上下掛滿了細密的水珠,顯得愈發青翠。

  “與(yu) 傳(chuan) 統育秧方式相比,工廠集中育秧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能夠實現精細化管理,可以節省約60%的土地以及90%的人工勞力。”譚新龍說。

  據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今年,湖南進一步將早稻集中育秧作為(wei) 穩麵積、穩產(chan) 量、穩產(chan) 能的關(guan) 鍵措施,在全省74個(ge) 早稻生產(chan) 重點縣,部署安排了1350萬(wan) 畝(mu) 早稻集中育秧,比去年增加了350萬(wan) 畝(mu) 。

  

  農(nong) 機在稻田裏“撒歡兒(er) ”。鍾祖彪攝

  “龍頭”示範帶動

  耕種機械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

  八百裏洞庭河湖密布,盡展煙波浩渺。

  地處洞庭湖平原腹地的沅江市,良田阡陌縱橫,是湖南的水稻主產(chan) 區。

  4月19日下午,沅江市草尾鎮上碼頭村,種糧大戶肖建青和丈夫餘(yu) 忠紅駕駛著一輛拋秧機正在稻田裏拋秧。

  55歲的肖建青個(ge) 子不高、身形偏瘦。她挽起袖子,卷著褲腿,赤腳站在拋秧機上,把一盤盤軟盤早稻秧苗放進輸送帶裏。隨著機器駛過,一排排嫩綠色的秧苗便在稻田裏“站穩了腳跟”,迎著微風搖曳。

  “今年早稻種了1200多畝(mu) ,從(cong) 4月10號開始拋秧,不到10天拋完700多畝(mu) 了。”肖建青快言快語地說。一車秧苗拋完,她臉上掛滿了汗珠。

  

  沅江市種糧大戶肖建青把一盤秧苗放到拋秧機的輸送帶上。鍾祖彪攝

  從(cong) 最初僅(jin) 20多畝(mu) 水稻,到如今1600多畝(mu) ;從(cong) “忙活一年攢不下2000元錢”到成立合作社、年收入超過50萬(wan) 元……種田17年來,肖建青種出了經驗,摸到了門道,也深有一番體(ti) 會(hui) 與(yu) 感受。

  “最大的變化是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她說,過去種地靠肩挑手扛,人工拋秧一天最多隻能拋5、6畝(mu) ,“搶一季農(nong) 忙,累得扒層皮”。現在,一台“鐵牛”一天就能拋60多畝(mu) ,省時又省力。

  3台大型收割機、8台拋秧(插秧)機、15台電動噴霧器、2台植保無人機以及旋耕機、運輸車、播種機等,在肖建青2015年籌資成立的沅江市建成綠色水稻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裏,各種能“上天入地”的農(nong) 機設備一應俱全。

  合作社還投資160多萬(wan) 元安裝了4個(ge) 機組的烘幹機,組建了可儲(chu) 存2000噸糧食的儲(chu) 糧倉(cang) 庫以及稻穀加工車間,糧食生產(chan) 實現了產(chan) 、供、銷一體(ti) 化發展。

  為(wei) 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來,肖建青大膽嚐試,帶領社員摸索出了“一田三用”的稻田種養(yang) 新路子:春夏兩(liang) 季種植水稻、套養(yang) 小龍蝦,冬季種油菜。

  套養(yang) 龍蝦畝(mu) 產(chan) 收入可達4000~5000元,300多畝(mu) 油菜每年收入8萬(wan) 元。

  “這讓畝(mu) 產(chan) 綜合收入翻了三倍。”肖建青說,目前,合作社集中流轉了2400多畝(mu) 耕地,有社員110多人,下一步打算把土地流轉規模擴大到5000畝(mu) 。

  

  沅江市地形以平原為(wei) 主,是湖南省水稻主產(chan) 區之一。鍾祖彪攝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邁向規模化、產(chan) 業(ye) 化,種糧大戶與(yu) 合作社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農(nong) 民的種糧積極性越來越高。

  “以前種地隻能圖個(ge) 溫飽。現在我一個(ge) 人一年就有10萬(wan) 多的收入!”坐在拋秧機駕駛位上,上碼頭村57歲的村民王建黝黑的臉龐上堆滿笑容。

  他把自家13畝(mu) 耕地全部流轉到肖建青負責的合作社,每畝(mu) 租金800元。平時到合作社務工,農(nong) 忙時,一天工資最多能有300元。依舊還是種田,換一個(ge) 種法,收入比過去大幅增加。

  據了解,今年,湖南加大家庭農(nong) 場、合作社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培育,全省耕地流轉率達53.9%。同時,積極推廣代育秧、代機插、代烘幹等各類農(nong) 業(ye) 托管服務。目前,全省共有以糧食為(wei) 主的專(zhuan) 業(ye) 化農(nong) 業(ye) 服務組織4.1萬(wan) 個(ge) ,服務小農(nong) 戶540萬(wan) 戶,覆蓋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農(nong) 戶。

  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

  農(nong) 田“高標準”、種田“智慧化”

  在邵陽市雙清區姚喆村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現場,新修的灌排水渠與(yu) 一條長約700米的機耕道在稻田之間穿過,延伸向遠方。“建成後,能輻射周邊400多畝(mu) 耕地。”雙清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

  雙清區地處湖南中部丘陵山區,耕地麵積有限,且成塊狀碎片化分布。為(wei) 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深挖糧食生產(chan) 潛力,自2015年開始,當地啟動了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目前已建成3萬(wan) 餘(yu) 畝(mu) 。

  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讓一塊塊普通農(nong) 田“升級”為(wei) 良田,進一步提升了丘陵山區的規模化、機械化耕種能力。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據湖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湖南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國家戰略,加大中低產(chan) 田改造力度,加快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按照規劃,全省2022年將完成460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任務。

  農(nong) 田不僅(jin) 高標準,同時還在變得更“聰明”。

  在沅江市草尾鎮一片麵積為(wei) 381畝(mu) 的高標準農(nong) 田裏,隻看到修建好的機耕道、排水溝,卻少了灌溉明渠。這片田,難道“硬件設施”不達標?

  33歲的種糧大戶周波笑而不答。他拿出手機,打開一個(ge) 控製頁麵,輕觸屏幕,不遠處,一個(ge) 被低矮的水泥池圍住、乍一看並不起眼的白色水管裏,便嘩嘩地流出水來。

  “這片田一共74塊丘,每個(ge) 丘都有一個(ge) 這樣的單獨灌溉口,水管全部預埋在地下。灌溉時間和水量都能進行遠程、精準控製。”周波說,這片稻田的秘密可不止這些,它還長了“神經和大腦”呢!

  

  建在一片“智慧農(nong) 田”裏的微型氣象站。劉賓攝

  身穿青灰色棉質襯衫、深藍色牛仔褲,站在地頭的周波,衣服上幾乎看不到泥點,舉(ju) 手投足間,透著一股“年輕職業(ye) 農(nong) 民”的氣質。

  與(yu) 父輩種田的思路不同,周波更喜歡鑽研怎麽(me) 使“巧勁”。去年6月份,他通過與(yu) 中聯智慧農(nong) 業(ye) 公司合作,對這300多畝(mu) 耕地進行了“智慧化”改造:在田裏安裝了30多套水位儀(yi) 、土壤儀(yi) ,一套蟲情燈,還建起了一座微型氣象站。

  “這些物聯網設備負責采集數據,比如土壤水分含量、營養(yang) 成分變化、病蟲害類型與(yu) 程度等。”周波說,配合衛星遙感以及多光譜無人機等技術,農(nong) 田便擁有了一套集合了“天、空、地、人、農(nong) 機”的全方位智能感知體(ti) 係,采集的所有數據全部傳(chuan) 到係統後台進行智能分析,以此計算出最佳農(nong) 管時間、最佳種植方案等,再通過軟件對種植戶進行實時指導與(yu) 提醒,從(cong) 而實現精準化耕種。

  “該施肥時,稻田自己會(hui) ‘喊餓’,平時能自行‘診斷’農(nong) 作物長勢,遇到突發極端天氣還會(hui) 提前‘預警’。”周波形象地介紹道。

  目前,在長沙、益陽、嶽陽等湖南省主要糧食產(chan) 區,已建有5個(ge) 這樣的“智慧農(nong) 業(ye) 科研基地”。

  過去靠天吃飯,如今知天而作。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智慧農(nong) 田”正推動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步步邁上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春耕如詩,大地如畫;三湘四水,沃野千裏。

  伴著隆隆農(nong) 機聲,豐(feng) 收的希望,正在悄然孕育!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