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生保障體係更加完備(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家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德加社區的陳阿姨拿起手機掃描桌上的“幸福碼”,彈出的清單上詳細記錄了過去一年她享受救助的類型、總額和每一期的具體(ti) 金額。“通過‘幸福碼’,我們(men) 能在線申請各項救助,還可以實時了解各項救助的落實情況。”陳阿姨說。
杭州市西湖區民政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全區在冊(ce) 3684戶困難群眾(zhong) 已實現“一戶一碼”,今後“幸福碼”還將應用於(yu) 更多的公共服務領域。從(cong) 線下到線上,“幸福碼”讓助困幫困工作變得更精準、更高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對困難群眾(zhong) ,我們(men) 要格外關(guan) 注、格外關(guan) 愛、格外關(guan) 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men) 排憂解難,把群眾(zhong) 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dang) 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wan) 戶。”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保障體(ti) 係更加完備,一項項惠民政策、一筆筆救助資金編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為(wei) 困難群眾(zhong) 托起穩穩的幸福:
——救助更有力度。
近年來,我國分層分類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逐步建立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專(zhuan) 項救助和臨(lin) 時救助等各項製度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將符合條件的重殘人員、重病患者等低保邊緣人口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範圍,確保實現“應保盡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ang) 製度,整合城市“三無”人員救助與(yu) 農(nong) 村五保供養(yang) ,規範特困人員認定,確保“應養(yang) 盡養(yang) ”;臨(lin) 時救助製度,用足用好鄉(xiang) 鎮(街道)臨(lin) 時救助備用金,實施小金額先行救助,及時化解群眾(zhong) 突發性、緊迫性、臨(lin) 時性生活困難。
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更加穩固。民政部連續多年出台加強農(nong) 村低保製度與(yu) 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具體(ti) 措施,夯實兜底保障製度基礎。2017年底以來,全國所有縣(市、區)的農(nong) 村低保標準持續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截至2020年底,1936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社會(hui) 救助兜底保障範圍,占全部脫貧人口的19.6%,脫貧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識別更有精度。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民政部指導各地健全完善困難群眾(zhong) 主動發現機製,變“人找政策”為(wei) “政策找人”,使困難群眾(zhong) 及時得到救助、保障。
靠“網格”精準識別。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建立“村居—片區—小組”三級網格化困難群眾(zhong) 數據庫,分成網格點561個(ge) ,主動摸清困難群眾(zhong) 底數。
靠“數據”精準幫扶。山東(dong) 省德州市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製,形成一戶一檔的居民家庭經濟狀況全景畫像,將原來分散在15個(ge) 職能部門的42項救助政策以及部分福利政策全部納入大救助平台運行,已實施各類救助幫扶超118萬(wan) 人次。
民政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匯集6000多萬(wan) 低收入人口信息,通過數據比對等手段開展低收入人口常態化監測,實現對低收入人口的主動發現、即時幹預、精準救助、綜合幫扶。
——幫扶更有溫度。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農(nong) 民馬吉飛受疫情影響,一時沒了收入。每個(ge) 月,馬吉飛還要為(wei) 患病的父親(qin) 支付醫藥費。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馬吉飛為(wei) 父親(qin) 申請了低保,“申請後很快就批了下來”。
對受疫情、災情影響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城鄉(xiang) 居民,各地民政部門及時調整、密集出台社會(hui) 救助政策措施,適度擴大最低生活保障和臨(lin) 時救助覆蓋範圍,向生活困難未參保失業(ye) 人員發放一次性臨(lin) 時救助金;對基本生活出現嚴(yan) 重困難的非本地戶籍人員,由急難發生地及時實施臨(lin) 時救助;加強探視照料服務,對被隔離收治對象家中需要監護或照料的老年人、殘疾人、兒(er) 童等特殊群體(ti) ,及時安排人員提供照料幫扶。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保障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讓困難群眾(zhong) 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救助質量成色更足、更有溫度。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8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